陶淵明《歸田園居》裡的詩書田園生活,您嚮往嗎?

左明雪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直以為這種閒適與靜謐的生活只會出現在詩裡,直到遇到了“李子柒”,一個真正把日子過成詩的女孩!



這個在農村用心生活的女孩讓人知曉了農村的生活不止心酸糟渣,也可以詩情畫意。



我也喜歡這種田園牧歌的生活,應該說90%以上的人都會喜歡,但不會去追求!因為我們必須迴歸現實!

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慾望與追求,我們也習慣了城市的燈紅酒綠,習慣了大都市的各種便利與生活。



如果回到農村過隱世的日子,不僅忍受不住那份遺世獨立的孤獨,也無法承擔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

我出生農村,但在都市生活那麼多年,現在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耕地種菜樣樣都不會,人也變懶了,而且還沒多少存款,這樣的我能選擇詩書田園生活嗎?



如果我有足夠的經濟,我倒更樂意在都市裡找一個小院子,庭院種滿花,閒暇之餘品品茶,寫寫文字,和朋友談談心,豈不美哉?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像李小柒那樣的鄉村寫意生活嗎?


自駕小玩家


不向往!不想葉公好龍,不想裝逼!

陶淵明“歸田園居”組詩寫得不錯,尤其是那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深得人心,引起共鳴無數。

這樣的生活好嗎?好!羨慕嗎?不羨慕!為什麼?理由如下:

追求田園生活,無非是因為環境好、壓力小,提高生活品質。但是,現實它不允許啊!

人活著,首先得解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次需要穿、住、行。然後,需要休閒娛樂。這一切都需要錢!沒錢你喝西北風啊?

可能有愛裝逼的網友會抬槓,我自己種糧種菜,自給自足。你做夢去吧!如果能夠自給自足,農民們還幹嘛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在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之前,你別奢望歸隱田園。要知道,陶淵明可是大將軍陶侃的孫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沒有這點底氣,他敢不為五斗米折腰?

其次,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交流。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歸隱田園不等於閉門獨處,你需要朋友。我不覺得一個實現了財務自由的城裡人,會與田間地頭的老鄉們有多少共同語言。短時間可能沒問題,時間長了,你會感到孤獨。

你當然可以邀請朋友們來做客、甚至小住。但這就意味著你還是停留在以前的生活圈社交圈,那麼還有必要歸隱田園嗎?

第三,除非是光棍或者鑽石王老五,絕大多數人都有家有口。你歸隱了,配偶怎麼辦?小孩怎麼辦?父母怎麼辦?小孩要上學、老人要看病,農村可沒有重點學校、三甲醫院。陶淵明時代,不存在城鄉差別,只要不是深山野林,有錢哪裡都一樣。

事實上,歸隱田園是土豪們而且是超級大土豪們的特權,可以自己修路建房、通水通電,甚至可以建個直升機坪,來去自由。一般的土豪,還做不到。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歸隱田園更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更何況,田園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比起歸隱田園,我更喜歡隱居在都市的燈紅酒綠中。



江南俗士1972


很多城市裡的人估計有不少人嚮往所謂的田園生活,感覺很愜意很浪漫很有情調。遠離都市喧囂,遠離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遠離職場的爾虞我詐與勾心鬥角,迴歸自然,返璞歸真,放空心靈,坐看雲捲雲舒,享受一方寧靜。農閒之餘邀三兩知己喝喝茶,下下棋,談談詩,論論畫,逍遙自在,愜意無比。貌似這樣神仙般的田園生活誰不向往陶醉呢?

但是這可能真的只是詩歌中的描述與實際的田園生活大相徑庭。

何謂田園,不就是農村嘛!試問現在有幾人願意生活在農村?現實中的農村清苦單調,除了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還固守田園外,凡是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都跑到城裡去謀生了,有錢的在城裡買房子,沒錢的寧可租房子也要留在城裡。事實上更多的人嚮往城市的繁華。

值得一提的是陶淵明並不是普通老百姓,他岀仕多年又是名士,當然有足夠的財力和資源迴歸田園享受田園的靜美。可是作為普通人來說僅在農村種那一畝三分地只能勉強餬口艱難度日罷了,這就是田園生活的現狀。田園的浪漫田園的美還是在陶淵明的詩歌裡慢慢品味吧!我不羨慕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因為我本就是田園中人。


鄭非夢妙文


先說我,我是挺嚮往的,當人要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田園生活美是美,但真的過起來,怕是沒有人願意。現在很多人過得那種莊園生活,那可是有經濟操作在裡邊的,可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真的閒適的田園生活。

再來說陶淵明,生於東晉末公元352年,字元亮,東晉末後一百年內最偉大的詩人。年輕時擔任江州祭酒等職,五十三歲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卻又在八十多天後便解印辭官而去,自此寄情于田園風光之美,不在關心政事。後人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傳世。

他喜歡田園生活,也真正過上了田園生活。但他最初的田園生活類似於中小地主,是有隨從的。只是後期他生活拮据,真正的像一個農民那樣整理土地去耕種。

但我認為那也許不是他真正的內心。田園生活沒有想象的詩情畫意,是需要付出體力和精力的,問題是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種地真的不容易,不然,為什麼不見有人爭著做農民?住在鄉下,是的,景色挺好,可誰有空欣賞呀?都習以為常了。不過,我感覺鄉下雖說不比城裡,但景色沒得說,真美。

陶淵明喜歡鄉下的那種閒適,安靜。問題是,那會兒當個農民也不容易,不然,他也不會最後從一個小地主變得非要像一個真正的農民了。

他當時不願在東晉黑暗的官場中與那些偽君子沆瀣一氣,同流合汙。在《歸去來兮辭》中寫到“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在《飲酒》中寫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是,悠然至此,淡然如此的陶淵明難道真的就沒有半點血氣嗎?

陶淵明在幾十年的官場生活中對於東晉末年社會人事的虛偽混沌有極為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的隱逸並不是為了逃離現實,而是以隱居山林來面對當時毫無希望的社會。年輕時的陶淵明面對強大的官宦權勢,心中一定也曾彷徨過,迷茫過,但是他還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他對黑暗社會的無聲吶喊。

他也曾借上古神話寫下慷慨激昂的鬥志。“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魯迅先生極為讚揚,稱其為“金剛怒目”“文人風骨”。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這就是心底從來不曾絕望的陶淵明,一個用隱居掩抑自己血性的文人標杆。

“很多人只知他的‘採菊東籬下’,而以為他很恬淡,卻不知他內心的波濤,直到最後還在洶湧不息。”陶淵明在田園生活越久,他的內心其實更趨向激烈。到了近晚年時,他變得暮士壯懷、悲憤難抑,寫出“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陶淵明在很多詩中,流露出對“魏晉叢林”的恐懼、厭惡,還有觀望與進出不定的心緒。在邊緣挪動、躊躇中,他免不了產生不甘、痛苦的內心折磨。“‘壯士驚’是陶淵明,‘悠然’也是陶淵明。

看到很多詩人表達自己嚮往田園的生活的詩歌,可哪個不是在富貴名利場裡一邊喊著,一邊享受著,也沒見他們拋開名利回到田園。而是多半被排擠革職了,回到田園。就像現在很多人,吆喝著羨慕農村啊,那咋不見有人來呀?

在我看來,生活,無論什麼樣的生活,自己喜歡就行。

所以,田園好不好,自己來體會體會吧!


劉雨霖鈴的紅茶館


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是出於無奈,如果他官場得意,也未必會認為田園生活比官場要好。

他回鄉種田,過農耕生活,在田園中感到身心相對的自由,也是意外的收穫。

但看他每日飲酒尋樂賦詩遣懷,內心依然有砄磊與愁苦。

現代人對陶淵明詩中描述的田園生活是否想往,會因生活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的境界。

躭於官場頤指氣使的人,無法體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種恬淡與靜謐給人心帶來的安穩。

忙於商場摧營拔寨攻城掠地的土豪們,永遠也體驗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靈悸動。

城裡的有閒階層,在無聊中可能會到鄉下散散心,在山野菜的農村餐桌上喝幾杯散酒,向識字不多的女招待侃侃城裡的佚聞,或者在櫻桃樹下襬個藝術照型,讓手機留下鄉村旅遊的回憶。

或者從生意場撤退的老闆,或者離崗退職的官員,背囊裡裝著碎銀子,在山溝溝裡租塊荒地蓋兩間磚瓦房,冒充隱士的也不是沒有。

儘管陶淵明先生是出於不願在昏暗的官場苟且,才回歸田園居的。但他的確是躬耕于田園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可見他是親歷親為自食其力的。

對田園生活的體驗也是觸及靈魂的,“山氣舊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然所呈現出的真意與內心對安寧的渴求達到一種無以言表的契合。

儘管已忘言,但欲辨之心尚存。

路雖然在腳下,但仍覺有不平之處,雖然醉心於山水田園之中,但分別之心尤在。常以酒澆愁,也在情理之中了。

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古代與今時並無差別,差別在人心,在人們想從自然之景色中得到什麼。

陶淵明辭官回家,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是想釋去官場的負累,擺脫束縛精神自由的枷鎖,是籠中鳥想回山林,池中魚想歸江河。

在古代農耕社會中,士人進身的選擇除仕途外,幾乎沒有更多的選項。陶淵明不願在昏暗的官場苟且,回鄉種田,這和他家“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有很大關係。

我們現代人就不同了。山水田園風光雖然美,並非人人都向往。

即使想往田園之美,也無須再陶淵明那樣“種豆南山下”,“常恐霜霰至”。

我們可以在節假日裡,去體驗山水田園之美,放鬆心情,以逸待勞。

更重要的是,山水田園能讓我們更加貼進自然,親近自然,進爾融入自然。

打開讓世俗塵封的心靈之窗,讓自由的渴望從苟且中甦醒,讓覺悟悄然驚鴻一瞥。

我們現代人欣賞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去感受詩文之美,更應去感受山水田園之美給人心靈的洗滌,這一點古今並無差別。




鐵嶺張久文


對於久居在鋼筋水泥的都市的人們,陶淵明《歸園田居》的詩書田園生活,不得不讓人嚮往。

你嚮往的生活長什麼樣子?我想要個院子,花開花落一輩子。我只想要一個家,門前開滿花。

我的願望很簡單,房子不用太大,也不用太過奢華,但門前一定要開滿鮮花。我向往這樣的生活,閒暇之時,門前種花。

春夏秋冬,各自成景,傍晚午後,讀書喝茶。吾心安處,即是家。花草相伴,果蔬相伴的地方,即最嚮往的生活。

有元氣滿滿的早晨,有愜意悠閒的午後。還有花前月下、暢聊人生的夜晚。因為熱愛,所以享受,放慢節奏,放下不快,感受植物的生長和怒放,收穫的不僅是優雅和從容,其實還有內心深處的滿足和快樂

悠閒懶散的日子裡,靜靜地躺在院子裡,無喧囂,無嘈雜。無聊的時候看一本小說,煩躁的時候喝一杯小酒。一粥一飯,一茶一花,一人一生,這就是老了之後,最歡欣的事情。

人世間有時候會很喧鬧,會有擁擠,會有嘈雜,會有不安,唯有守著心的安寧,守著一方向往的小天地,生活才最簡單幸福。

歲月靜好,淺笑安然,總是每個人最渴望的田園生活,而這樣的生活並不是可望不可即。田園詩般的鄉村和山野,風景如畫的小城鎮,只剩下了歲月靜好。

其實不管在哪,當一套房的慾望,變成一籃菜的念想,生活確會自在很多。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做一個簡單的人,才能過快樂的一輩子。

你嚮往的生活是又是怎樣的呢?





飛揚視角


路過,說到“詩書田園”正是夢裡水鄉一直嚮往的生活,正如許巍歌中所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首歌也唱出了自己的心聲,也是自己一種詩書田園的夢。

而說到陶淵明的詩書田園,不得不由然想起他的傳世名作《歸園田居》,其中共計五首,篇篇都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那種恬美純靜的天地,淡然寧靜而自由自在的生活,給人以一種如釋負重的心情。身處在喧囂城市的當下,那種生活的快節奏是很難體會到的。且讓我們隨著他所作的其中一首去感受一下: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實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從詩人詩中不用多作解釋,便已然描繪出了一幅田園畫卷。且隨那詩中意境細細品位,這不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嗎?


夢裡水鄉238467105


陶淵明《歸田園居》:是陶潛從彭澤棄官歸隱後所作的組詩,共五首,其中最具中心的就是這首《歸田園居》,這首詩主要表現“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思想感情。

《歸田園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少無"兩句:寫自己從小沒有迎合世俗的氣質生性熱愛山水田園。

塵網:指塵世汙濁的官場。

三十年:當作十三年。作者於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任江州祭酒,到晉安帝元興三年棄官彭澤,共十二年。晉安帝義熙元年作這首組詩,正好十三年。

"羈鳥”兩句:寫自己其所以要歸隱田園,正好比關在籠中的鳥留戀往日的山林,養在池中的魚思念原來的深潭一樣。

"開荒”兩句:寫自己在廬山南邊山野開荒,藉以保持愚拙的本性,實現歸隱的目的。

“榆柳”兩句:寫榆柳成蔭,遮蔽了後面的屋簷,桃李成行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暖暖”兩句:寫從住宅見到的遠景。

“狗吠”兩句:寫田園風光,深巷犬吠,樹上雞鳴。

“戶庭”兩句:寫棄官歸隱後的生活,應酬少了,時間多了。

“樊籠”兩句:關閉禽獸的籠子,比喻不自由的官場宦海呼應上文“塵網”。

總之詩人在官場看盡了世俗的樊籠最後棄官歸隱田園過上無限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是當下我們所期望的生活,我最喜歡這首詩,更向往這種生活。


八0年兵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詩人隱逸生活,表現出恬美靜諧的環境,以及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抒發詩人離開官場的愉快心情,讚美田園生活風光,以“歸隱”為線索敘述了詩人棄官歸田的自然的情懷。

  這首詩的前兩句宣告了詩人的本性——即不適俗,愛丘山的情懷,詩人對世俗社會的庸俗很難適應,對山水田園的美好喜愛有加,“適俗韻”,“愛丘山”,說明詩人厭棄世俗、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根深蒂固,其中“誤落”,“塵網”表達詩人對庸俗險惡官場的厭惡。



“三十年”是表示時間之長,在官場度過了人生半輩子光陰,在接下來的“羈鳥”、“池魚”,一方面是形容獨自一人在官場的痛苦處境,猶如像籠子裡鳥一樣不能自由飛翔,又像一條禁錮在池塘的魚不能到處遨遊,受盡了束縛,一直委屈難受。

其次是強烈表達了詩人迴歸田園的迫切心情,其中“戀舊林”、“思故淵”也是鳥兒和魚類的本性,“羈鳥”嚮往能自由飛翔的森林,“池魚”憧憬能到處遨遊的廣袤池水,詩人像“鳥戀舊林”、“魚思故淵”一樣的心情,迫不及待想掙脫“塵網”束縛,過著田園生活。
世外桃源那不受束縛,自由自在,正因為如此,“開荒”、“守拙”點明主旨,表達從此迴歸園田,“開荒”就是“躬耕”田地,詩人官場多年,田園沒人打理自然荒蕪,這首詩敘述了詩人棄官歸田的原因和重返自然的心境。


文化指路人


城市的喧囂與乏味,心靈的負荷與疲憊,讓人總有一種返璞歸真式的田園生活的衝動和嚮往。去尋找和守護著心靈的寧靜和安適。

《歸田園居》的生活是樸實的,簡單的,健康的,快樂的,美好的。這種生活是自適自足自趣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為趕時間而奔忙。“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裡做事不必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可以為你保留人生的最後一絲尊嚴。這裡的空氣清新,到處滿眼綠色,葉子上的露珠晶瑩剔透,生機勃勃。不似城市的綠色恍若珍寶,成了點綴,從早到晚灰塵覆蓋了綠色,毫無生機可言。農耕累了,喝上幾口清冽甘甜的井水,拿出菸袋鍋子狠狠的吸上兩口,在樹蔭下遙望著碧藍的天,輕薄的雲,看雀起燕落。“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回到家中,粗茶淡飯,兒女繞膝,倒也其樂融融。飯後,或與鄰里嘮嘮家常;或仰望星空,看流星劃過;或聞聽蟲啾蛙鳴;或秉燭夜讀,自得其樂。這種田園生活大約是神仙也想過的生活。



“久在樊籠裡,復得歸自然”,擺脫塵世的羈絆,迴歸大自然的恬淡,這應該是每個人所向往的。陶淵明田園式生活的灑脫是清新脫俗的。他的思想要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超然了許多,周敦頤是君子,自以為是清流,但多多少少有些虛偽之嫌。陶淵明想到的是百姓的生活,美好的令人嚮往的百姓田園的生活。或許陶淵明自己心裡非常的清楚,現實中老百姓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描述的那樣,他們的生活是異常艱苦且十分艱辛的。唐朝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封建王朝腐敗沒落晚期的民眾的生活,其苦則是有些駭人聽聞的,但那畢竟封建社會,且是沒落的封建社會。

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是令人嚮往的,但現實依然是現實,卻是有點殘酷的。無論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不要總在欣賞別人,幸福的路是在自己拼搏中趟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