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哪道美食让你一生难忘?

兵传媒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科尔沁,小时候家里穷,甩开腮帮子吃肉每年要等到杀年猪,尤其是大年三十的手抓肉,汉人大年三十吃饺子,我们蒙古族是吃手抓肉。有羊的人家就是羊肉的手抓肉。

我们兄弟几个早早地坐在桌子边咽着口水,躲着小脚又晃着身子等肉上桌。装着蒜酱的小饭碗,被我们用手指光顾好几次了。

等到爸爸端着一大盆进屋的时候说着让我们再等一会,把冒着香气又烫手离骨肉掰开放到大铁盘子里。妈妈转身又去盛肉,我们已经满嘴满手是油的过起瘾来,等到爸爸妈妈开始吃的时候,我们就困的坚持不住了,简单擦了手和嘴,换上过年才有的新衣服睡觉了。

因为第二天一早我们要挨家去拜年,也会得到好多的糖。


特木其乐王



自在飞26


家乡的美食很多很多,但是一直存储在记忆深处的就是孩童时候吃的米线。刚刚有记忆的时候,记得大慨4岁左右,(出生于89)有一次生病去镇上的医院输液;到医院后医生说要先吃东西在输液。医院边上就有一家卖米线的,父亲就带过去吃米线,记得当时好像是1元钱一大碗,老远的还没进门就闻到香味馋的直咽口水。进门后找了个空位坐下就等父亲去买米线,不一会父亲就端来了一大碗米线。汤是用猪大骨放在柴火锅里面熬的(汤熬制大慨5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没人吃就一直小火保温),汤里放着不多的米线,米线上面放着一点过过热水韭菜和几片汆肉,米线还没上桌闻到味就开始垂涎三尺。(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这边农村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出了冰棒冰淇淋好像就没有其它零食了)米线刚上桌直接等不得稍微凉一点就一边吹一边吃,等凉了一点点后直接就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吃完米线汤肯定是舍不得浪费,不说喝到见低也绝对要喝到肚子饱饱的喝不下为止(吃米线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汤,其它的的其实都差不多)。小时候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米线的,一般是生病去医院没胃口才吃得上;所以吃米线的时候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有时候回到家都是要和伙伴炫耀好多天。但是我记忆中父亲每次都是舍不得吃,只会坐边上笑咪咪的看着我边吃边嘱咐吃慢点别烫到,现在长大了,自己成为人父,才知道父爱的伟大。出门兜兜转转快20年了,再也没有找到过记忆中的味道(当初的小米线店早已关门)。虽然到了而立之年自己还是没有大出息,但是父母一直健健康康的陪伴着自己成长已是最大的幸福!



懓櫣説


我老家是北方的,北方的菜也不算少,但是我从小到大并没有品尝过多少美味,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我的父母也从未带我去饭店吃过什么山珍海味。现在虽然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赚钱能力,却对食物没那么多兴趣。

我出生在农村,吃的最多的便是面食,一般就是面条馒头什么的。家里偶尔改善一下伙食,也只不过割些肉或者买些鸡蛋。那时候真的很苦,不过这已经算改善伙食了。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我并没有抱怨我的父母没有给我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也不容易,我列举这个事实,只不过是为了说我一些情况。

我家乡最让我难忘的美味,或许你听说过,但是可能没有尝过,就是尚未蜕壳的蝉蛹,现在淘宝上有在卖的所谓“唐僧肉”。

在家乡的小时候我跟哥哥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夏天摸知了了。那时候的农村没有超市,我记忆中卖东西的地方就是当地的供销社,不知道那里为什么取名叫做供销社,但是我们经常会央求父母半天求他们给自己一块甚至五毛去买些其他小朋友都在吃的零食。我已记不清那时候都买过什么了。

至于免费的蝉蛹,我们经常是一棵树上找好几回,经常可以在傍晚看到小伙伴们一起摸知了。那时候我们村子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种满了枣树,只要去的时机正确,一晚上可以摸到几十只知了。从树上把知了摘下来,甚至有的时候要磨坏裤子地爬到树上去摘,把衣服脱下来兜着带回去,然后交给大人去帮自己油炸一下。把蝉蛹的外壳去掉,肚子也拔掉,只吃中间脊背的部分。但即使只吃这一小部分,也可以把肚子填的饱饱的,吃完很满意地舔着手,意犹未尽。

在我的印象里,家乡是长满了枣树,每到夏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田间地头玩耍,摘枣子,摸知了。虽然很穷,日子很苦,但是却过的很快乐。

但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了外地上学,两星期才回一次家,不知道从何时起,家乡的枣树越来越少,庄稼年年丰收,可是再也没有小伙伴成群结队地去摘枣子了。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在沦陷。好多城市里生活的人都特别羡慕农村生活的恬淡平静,怀念当年的农村风光。现在的我虽然已经住在城市之中,却也真的丧失了许多欢乐,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接触到的是手机电脑和互联网,却再也感受不到田园风光。

这两年我老家村子要拆迁的消息从未间断过,有的传言说是要建风景区,也有的说是要规划工厂和单位。但是这些对我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怀念的家乡风光早就已经消逝了。那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缺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而现在发达的城市建设,却再也提不起我对城市的兴趣。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往上查五辈,家家都是农民,中国人对于农村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艰难与困苦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反而是发达的城市会让许多人接受不了。许多三峡搬迁的老人最终抑郁而终,因为他们没了土地,没有最基本的劳动收入,也没有了精神的依靠。


冷風及月


让我终身难忘的家乡美食是竹笋炒鸭,这道菜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从我记事以来一直到现在,每年的七月十四节必有的一道菜。

小时候,家里除了常年养猪、鸡,就是每年到农历四月就买十只几只小鸭子回来养,早稻收割时候就放到田里让它自个找吃的,到七月十四节刚好达到可以出栏的时候。竹笋也是自家竹子长出来的,据说这时候的竹笋不容易长成竹,所以就挖来吃了。小时候肉食缺乏,一个月才能吃一次肉,所以,每年七月十四节老爸做的竹笋炒鸭就觉得特别好吃,过了这个节就很难吃到这菜了。小时候都是老爸做这道菜,先放一点有滑锅,再放鸭块、姜、酒和豆豉炒香,再加入预先处理好的竹笋,焖一下,加点白糖即出锅,佐酒超爽。到后来自己成家了,我也每年七月十四节都做这道菜,其它时间偶尔也做这菜。

竹笋炒鸭这道菜,在其他人看来是一道非常普通的菜,但在我心里却充满着父亲的爱与故乡的情……


蛟龙651


在我们山东老家有一道菜叫拔丝地瓜。平常可吃不着。必须得过年或者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有可能吃一下。


拔丝地瓜的用料

用的地瓜必须是红瓤的红薯,不能是白瓤的白薯。我曾经问过村里的大厨,为什么不能用白薯?人家给的答案是白薯的甜比较甜,拔丝地瓜外面要裹一层糖浆,这样会更甜的,会发腻,口感很不好。红薯的甜度稍微差一点。裹上糖浆的话正好。

拔丝地瓜的做法。

最难的就是熬糖,要把白砂糖熬成糖浆。掌握火候很重要,因为火候一旦大了,糖浆的口感就发苦。而火候不够,糖浆比较稀的话,那就不能拔不出丝来。


后来来到了南方上学。才发现还有拔丝香蕉拔丝苹果这一说。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在南方呆久了。现在每年过年回家再吃这道菜的时候,再也吃不出小时候那味道。

但一直还是很怀念。


我本良人998


离开家乡27年之久,说到家乡的美食,当属牛杂面让我最难忘。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陪同妈妈去吃一碗牛杂面,我饭量小,总是要挑出一些分给妈妈,妈妈也喜欢,只是老人家平时舍不得花钱上街吃饭。

其实,外面再好的美食,怎么抵得上妈妈做得饭菜香呢?因为有爱在里面!

我的家乡在湖北襄阳,如果有机会,欢迎你去品尝,然后,再喝上一碗米酒,你一定会爱上它!


龙凤舞阳


家乡,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之间人来人往…

——题记

问世间,唯何不可辜负?

古代的多情儿郎咏道:

“这世上,唯有良辰美景佳人不可辜负。”

但对广大远在异乡的游子之中的我而言,

人生可以忽略的东西很多,唯家乡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漂泊激发出了浓烈的乡愁,萦绕在游子的心头,

如同一壶陈酒,随着时间的消逝,越发醇厚。

家乡的美食和爱能让漂泊落地生根,

让孤独有了安慰和治愈,

让失落的心得到了救赎。

我出生于潇湘大地,这里物产丰饶,无可争议的鱼米之乡,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被赋予了这片水土独特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湖南人怕不辣”,但辣不是湖南人唯一的追求,只不过辣味恰好契合了湖南人热情直爽的性格。


如果问我,“我的家乡哪道美食让我一生难忘?”米粉一定是答案之一。

“老板,来一碗米粉咯” 在吃米粉这一方面恐怕没有人比湖南更加讲究,早餐就是想吃一碗新鲜的汤粉。每家米粉店都有自己固定的熟客,什么样的米粉,加什么样的盖码,店主人早都谙熟于心。

店主人请热情地请客人就做,然后每天更古不变地问道,“吃圆的还是扁的呢?”等待食客作答完毕后,然后很麻利地把一些盐、味精、辣椒、肉末、姜末、蒜末各抓一些放在碗底,在用一勺热腾腾地骨汤一冲,底料汤就算是做好了。然后在另一口锅中放入一把新鲜地米粉,水一开,一会就可以捞出来了,在把米粉放入底料汤中,加入客人想要的盖码,最后撒上灵魂的小香葱,这短短的几分钟内,一碗香喷喷的湖南米粉就做好了。


热腾腾的家乡米粉,看起来晶莹剔透的,如丝绸般嫩滑,将米粉和盖码均匀搅拌,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用筷子夹起一束米粉就着汤底,又热又鲜,轻轻地吹口气,然后咬一口,Q弹饱满,再配上一勺汤,没有谁不赞叹它的美味啊。

家乡的米粉虽然不是什么名贵佳肴,也算不上山珍海味。但那种独特的味道让我终生难忘!

味道,是一个窗口,让远走他乡的游子可以珍存回忆,更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得以窥探茫茫湘楚大地的内里灵魂。湖南米粉,能唤起在外漂泊的你的乡愁吗?



紫川ch


秘寿,是靖西特有的小吃,它的名字靖西独有。它是一种外层是面粉,内馅为鸭肉或酸菜、豆芽的一种油炸小吃。有些靖西乡镇会在内馅放红豆或糯米。但是鸭肉馅是最受靖西人欢迎的一种。

小时候,每到旧历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会油炸秘寿,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 因为那时的人们很少吃到肉,而油炸秘寿里面可以选择放很多东西:薯条、酸菜、豆芽、鸭杂,当然我们最期待的是鸭腿或鸭头,面粉包裹鸭腿后油炸出来的秘寿那可是最抢手的,几兄弟都抢着吃,一般这时候妈妈都会最照顾的是最小的弟弟或妹妹,而我们只能吃到里面包裹着鸭杂的秘寿,当然,我们也是很开心的啦!

这是我们靖西一代人的回忆……秘寿



这里有你的故事


信阳美食

 

留在我记忆里老家那些舌尖上的美味,大致有如下几种:

1、闷罐肉

2、南湾鱼

3、罗山大肠汤

4、通鲜鱼

5、腊肉炒黄鳝

6、泥鳅拱大蒜

7、香椿炒鸡蛋

8、炒三丝(辣椒丝千张丝榨菜丝)

9、千张炒香菜

10、水煮豆腐

11、心肺汤(猪放子汤)

12、米粉肉(土语za*v肉)

13、米酒汤圆

14、米酒荷包蛋

15、糍粑

16、奶油爆米花

17、邻里臭豆腐

 

这些地方风味和特色菜具体做法我也不知晓,问问信阳人肯定都吃过,都耳熟能详、个中滋味让人终身难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