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場重要的戰役,發生在當時的蜀國和吳國之間。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大咖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向吳國發動進攻,無名小卒陸遜率軍迎擊劉備。劉備乃當世梟雄,剛剛稱帝立國,又挾為關羽報仇之氣勢,大軍到處,按理說應該摧枯拉朽般大敗吳軍,可令人汗顏的是劉備打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驕傲輕敵所致,今天我想談一下夷陵之戰中劉備是如何因驕傲輕敵導致失敗的。

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0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第一篇,首句即提出戰爭的風險,警告我們一定要謹慎發動戰爭。我們來看看劉備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

第一,為關羽報仇。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的把兄弟,古代人是很重義氣的,既然拜了把子,那就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再者,為了劉備的江山,關羽可是忠心耿耿,生死不渝。曹操為拉攏關羽,下了血本,上馬金、下馬銀,高官厚祿,無所不用其極。但關二爺就是不動心,依然千里走單騎,棄曹操而去。這樣的大忠臣,把兄弟,又是因公犧牲,站在劉備的立場,不為關羽報仇怎麼說得過去。

第二,奪回荊州。在赤壁之戰中,劉備集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荊州搶到手。天下大亂,大家都在搶土地、搶人搶錢,反正也沒有講理的地方,拳頭大的是哥。現在,吳國不但殺了關羽,而且佔了荊州,簡直是虎口奪食,孰可忍孰不可忍啊!再者,軍師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決策中,“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明白的說出了荊州地理位置的戰略價值,那可是交通中樞,用武之國,丟不起啊!劉備還想北上爭奪天下呢,當然要把荊州奪回來。

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報仇也好,奪回荊州也罷,對當時的劉備來說,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但戰爭不是兒戲,你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吧,再者,畢竟已經稱帝,也這麼大歲數了,讓軍師諸葛亮出去不是更好嗎?可劉備已經聽不進任何忠言了,懷著滿腔激憤,哭哭啼啼的就悍然發動了戰爭,又怎麼可能成功呢。為將者,智、信、仁、勇、嚴是必備的五種基本素質,對大咖劉備來說,不會不知道。可是現在的劉備已經被複仇矇蔽了智慧,就想靠一腔熱血打敗東吳,義氣用事,實在是可笑可悲啊,可見其內心對東吳有多麼瞧不起。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此時的劉備,內不知自己的真實狀態有多麼糟糕,外不知對手有多麼厲害,這是他輕敵失敗的首要原因。

02

驕傲輕敵的第二個表現是:不能認真考察山川地勢,風土氣候,並做好防禦措施。行軍作戰,必然要考慮到如何選擇利用地形,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說大咖劉備不懂地形,那是對他老人家的汙衊,畢竟天下梟雄,征戰疆場數十年,怎麼可能不懂地形。但事實就是這麼殘酷,我們看看劉備是怎麼行軍佈陣的。

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公元221年7月,劉備出兵。剛出兵時,水陸並進,水軍陸軍互相照應,夾擊吳軍,那是相當厲害的。到222年6月,戰爭持續近一年,吳軍步步後退,蜀軍節節進攻,深入吳國內地二三百公里,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虢亭一線,此地崇山峻嶺,兩軍在此形成對峙局面。當此時,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沒有辦法,便將船中士兵轉移到岸上,把軍營設在深山密林裡。

問題就出在這裡,從當時的形勢看,短期內蜀軍很難取勝,給養又很困難,並且戰爭持續近年,按理應該撤軍休整了,但劉備並不想撤軍。骨子裡,劉備就瞧不起吳國,更瞧不起與他對峙的吳軍統帥陸遜,在他的內心深處,應該這樣想,你小子算老幾,老子出道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刮旋風呢,跟我鬥,你還嫩了點!所以,劉備瞧不起陸遜,更不會認為陸遜能打敗自己。這就麻煩了,在當時那種局面下,瞧不起對手就意味著輕敵,意味著疏於防範,意味著破綻百出。按照最基本的行軍部陣之法,在樹林中紮營,最易遭受火攻,雖是無奈之舉,也應做好防禦措施吧。陸遜最後用火攻勝了劉備,與劉備輕視對手,沒有認真考察山川地形,特別是沒有做好防禦措施,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

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03

勝則驕,敗則亂,是驕兵的根本特徵和必然結果。夷陵之戰中,從221年7月到222年6月,在接近一年的戰爭中,蜀軍一直在進攻,吳軍則邊打邊退,表面上看,蜀軍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吳軍只有被動愛打的份。這當然是劉備想看到的,也符合他的心理預期,按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取勝只是早天晚天的事。主帥都這麼想,那劉備手下的將軍和士兵們又會怎麼想呢?自然跟主帥是一個想法了。因此,在當時的蜀軍中,自上而下必然瀰漫著一股驕傲自滿的情緒。在這種情緒影響下,蜀軍急於求戰,一戰而摧毀對方的心理非常嚴重,而防範對手的反攻?沒有人會這樣想的。

悲劇就這樣發生了。當陸遜看到蜀軍在崇山峻嶺中安營紮寨,結合當時的氣候條件,敏銳地意識到戰機來臨了,陸遜命令吳軍士兵各持茅草一把,夜襲蜀軍,順風放火,火勢猛烈而蜀軍大亂,吳軍乘勢大舉反攻,殲滅蜀軍數萬,劉備突圍逃遁,幾乎被擒,逃入永安城(又叫白帝城)。可嘆其敗何其速也!

當陸遜反攻時,從實力上說,蜀軍還是壓過吳軍的,即便蜀軍遭到火攻,如果應對得當,也不會敗得如此慘。但事實就是這樣,對於一支傲慢、急躁又疏於防範的軍隊,又怎麼可能臨危不亂呢?勝則驕,敗則亂,這是驕兵的根本特徵和必然結局。

結語:

夷陵之戰,小人物陸遜戰勝大咖劉備,淺析戰爭中的“驕兵必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場重要的戰役,可嘆劉備一世英名,卻因衝動輕敵導致大敗,確實可惜了。從這場戰役中,我們後人又會得到些什麼啟示呢,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自以為是,謙虛謹慎永遠是做事的基本原則。再者,要尊重我們的對手,那其實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