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王執臣


這幾個字是蔡邕題的,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世說新語》裡面曹操和楊修的解字,一個是《異苑》裡面曹操和禰衡的解字,若是考究一番就可知這隻和蔡邕有關,和曹操、楊修、禰衡並沒有關係,所以這所謂的三十里也只是編出來的,下面來說說。

此字解法

《世說新語·捷悟》裡面已經說明了此八字的解釋,即絕妙好辭,《世說新語·捷悟》這個篇目基本上是一些解字拆字之類的故事,所以才有曹娥碑旁這八個字的故事。像是婦指已婚女子都知道,《說文》:“幼,少也”,所以妙就是這麼來的。《說文》大徐本里面因辭的寫法不一樣解釋有二,其中之一是“辭,不受也。從辛,從受”,所以受辛為辭是這麼來的。以上就是在下對《世說新語》原文的一點補充。


為什麼說和曹操等人無關?

為什麼說這件事和曹操、楊修沒有關係呢?就說兩個證據。證據之一:這塊碑的所在地為會稽,而會稽在當時是孫權的地盤,曹操跑到東吳的地盤去解字?還想了三十里,絲毫不擔心孫權的攻擊,你叫孫權情何以堪?

證據之二:絕這個字,正體寫作絕,上是一把刀。在隸變的時候也有寫作絶的,算是絕的異體字,並不是廣泛行為,這是在隸變的過程中產生的差異。東漢《校官碑》上就是寫作絶,只是這塊碑在南京,當時是東吳的首都。還有一塊《衡方碑》也有絶這個字,這塊碑原本在山東濟寧的汶上縣。當時有些隸變的字體也是區域或者個人行為,所以即使論知道,曹操這麼熱愛書法且在山東待過的理應比楊修更先知道,楊修是有可能不知道此隸變字體的。而且曹操是一個書法家,理應比楊修更關注這方面的事情。



《熹平石經》就是蔡邕等人抄刻的,蔡邕也是一個書法家,他在吳地避難十多年知道當地的隸變情況,題字根據漢書注引會稽典錄也有記載,所以這幾個字是蔡邕題的。南朝的那些人把這個故事和曹操掛了鉤,只是一個是楊修一個是禰衡罷了,所謂的三十里也只是《世說新語》作者或者作者聽到的故事的版本而已,畢竟在禰衡那個版本里面並沒有三十里的說法。


淡看天上月


曹操路過一女子的墓碑叫“曹娥碑”,也就是人們為了紀念一個叫曹娥的女子立的碑,碑上刻著曹娥“孝行”的事蹟。

大家別多想,曹娥雖然姓曹,但和曹操沒有半毛關係。

曹娥(130~143)是浙江上虞皂湖鄉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個“跳大神”的巫師。

在一次迎接水神的祭祀活動中,水神直接把曹娥的老爸曹盱“帶”走了(淹死了)。

當時只有14歲的曹娥悲痛欲絕,在人們打撈她父親屍體無望的情況下,她學著父親祭神的樣子把祭品扔到河裡,然後跪在船上說:“我父親沉在哪裡,就請祭品沉在那裡”。



祭品飄呀飄,曹娥駕著船緊緊跟隨,當遇到一個漩渦時,祭品沉了下去,曹娥隨身跳了下去。

兩天以後,人們在岸邊發現了曹娥和他老爸的屍體。當時曹娥身上揹著父親,雙手緊緊攥著父親的衣角,人們看到這一切落淚了,紛紛請求官府為曹娥立碑,表揚曹娥的孝行。

以上就是“曹娥碑”的來歷。

曹娥碑文雖然只有442個字,但寫的相當精彩,字裡行間充滿了敬仰之情,現在讀來令人蕩氣迴腸拍案叫絕。

當時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讀了碑文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蔡中郎文化水平太高了,這八個字一直沒人能理解是什麼意思。

就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楊修一起從此路過,二人同時看到了這八個字。

曹操問楊修知道這八個字說的什麼意思嗎?楊修沉吟片刻說,“我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曹操說你先別告訴我,讓我想一想是什麼意思。

二人繼續前行,大約走了30裡地後,曹操說,我也知道這8個字什麼意思了。

曹操和楊修把各自的答案寫在手上,同時亮出來給對方看,令人驚奇的是,二人的答案竟一模一樣。



這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意思是:絕妙好辭。原來這是蔡邕誇獎碑文寫的棒而刻下的“謎面”。下面我給親們逐一解釋一下:

『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即“色絲”,色絲連起來便是“絕”字。

『幼婦』是少女,即“妙”字。

『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齏』字典解釋為搗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調味品。『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

『齏臼』連起來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辤)字。



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謎底便是“絕妙好辭”。從此以後歷史上出現了“曹娥碑”這種形式的謎面了。

“曹娥碑”的謎底是楊修第一個想出來的,曹操想出來後已經走了30里路了。所以曹操跟楊修說:“吾差君才30裡啊”。


秉燭讀春秋


曹操路過曹娥碑,與楊修討論曹娥碑上的一行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路過的是著名孝女曹娥的墓碑,上面除了碑文,還有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蔡邕為曹娥碑寫的一行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看後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便問身邊楊修,博識多學的楊修看完,當下就有了答案,剛要回答時,就被曹操制止道:“你先不要說明,我們走吧,路上我自己思考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曹娥碑

曹操當時也是個才子,喜歡用詩文抒發自己政治抱負,曹操不讓楊修直接說明,也是有自己的傲氣存在,楊修看完立刻就知道了,曹操心想我一代梟雄難道還不如他,所以執意要自己思考。 在走出30裡後,曹操茅塞頓開,大呼我已經知道碑文上的字是什麼意思,先讓楊把答案寫在紙上,曹操也同時在寫,兩人寫完後, 一對比,發現答案都是一樣的,曹操大笑道:“我的才能不如你,走了30里路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楊修在後來隨曹操征戰中也因為自己的小聰明被曹操砍了腦袋,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曹操

感天動地的大孝女曹娥投江尋父

我們再來說說大孝女曹娥的故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感天動地的事情,以至於要為其立碑。還有書法家蔡邕寫的八個字翻譯過來到底是什麼意思?曹娥家庭貧困,時常有鄰居接濟她,沒事就送點吃的喝的,曹娥把這一切都記在了心中,當鄰居需要幫忙時總是盡心盡力的去做。 曹娥的父親是一名巫者,在一次迎潮神儀式中不幸溺水身亡。
▲曹娥苦尋無果後投江

年僅14歲曹娥,感覺天都塌下來了,晝夜不停沿著江邊尋找,呼喚著 父親的名字,但是回應她的只有江水拍打岸邊的聲音。在尋找了17天無果後,絕望的曹娥對天祈禱:“父親待我恩重如山,我這就投江尋找父親,請讓我們父女在這河底相聚。”說完便投入江中不見了蹤影。過了五天後,曹娥的屍體竟然抱著父親屍體一起浮上了水面,被人發現後,消息迅速傳開,就此傳為佳話!上虞縣令將此事報奏朝廷,為曹娥立碑建廟,把江河改為曹娥江,還把所住鎮子改為曹娥鎮,以此來緬懷祭奠她!▲曹娥江

書法家蔡邕在曹娥碑上寫了一行字: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那麼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黃絹從構字上理解就是“色”字和絞絲旁組合,就是“絕”字 。幼婦取字面意思就是年輕的少女,正所謂妙齡少女,就是“妙”字。外孫就是女兒的子女,組合起來就是“好”字。齏是指辛辣的調味品,臼就是搗舂器具,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用來接“受”“辛”料的器皿。而“受辛”是“辭”的古體字,所以是“辭”字 。現在答案你知道了吧,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


▲絕妙好辭


小生聊歷史


正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也。歷史上,對於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正是因為曹操的人物形象複雜,所以他成為了許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雖說對於他的人設,眾說紛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才能出眾。這次我們不談他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單看一個小故事,從中來品一品他的聰慧。

“曹娥碑”的由來

此前,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曹娥碑”上的八字之謎——“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是當面蔡邕為曹娥碑所題。

當初,曹娥的父親掉入江中,年齡尚小的曹娥心急如焚,她便在江邊日夜尋找自己的父親,可是十多天過去了,也沒找到父親的屍體。於是曹娥做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舉動,她跳入江中尋找父親。後來人們便看到她和她的父親一起浮出水面。

放在現在,可能許多人會認為曹娥的舉動很傻,是一種“愚孝”。但是在當時那個以孝道為重的社會,許多人都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動,甚至在她死後多年,為了歌頌她的這份美德,給她設立了一塊墓碑——“曹娥碑”。

此碑一出,引得許多人慕名而來,而蔡邕就是其中一個。不過他不止來了,他還帶著他的題字來了。但是直至他離世,他也沒道出這八字的謎底究竟是何。而且也許是因為他留下的這八個字過於高深莫測,總之,這八字之謎難倒了不少人,無人能解。

有智無智隔卅裡

這事後來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剛好他和楊修途徑“曹娥墓”,出於好奇,他便帶著楊修來到這墓碑前,想要一探究竟。不過這看來看去,曹操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於是便問楊修,知道答案嗎。楊修性格耿直又愛現,直言已經猜到謎底了。

按正常的流程來,這會曹操應該問楊修謎底了。但是曹操不按套路出牌,他和楊修說,你先別說。然後就帶著楊修走了,走了30里路之後,曹操停了下來。讓楊修把那八字之謎的答案寫下,同時自己也給出了八字之謎的答案。結果沒想到,兩人居然想到一塊去了。

原來所謂的“黃絹”就是有顏色的絲綢,為“絕”;而“幼婦”便是少女,為“妙”;那“外孫”則為女方的孩子,為“好”;而這“齏臼”是一種搗姜蒜的容器,當時稱為“受辛之器”,“受”加“辛”為當時的“辭”。所以,連在一起便是“絕妙好辭”。這個困擾眾人的謎團,沒想到就這樣被楊修與曹操輕易的解開了。

不過,雖然曹操也很厲害,但是終究沒有楊修腦子轉得快,所以揭開謎底之後,他還是感嘆了一句“有智無智隔卅裡”。

聰明反被聰明誤,楊修之死

雖然曹操沒有楊修的反應快,但這件小事也確實能從側面反應出曹操是個有才之人,而且善於思考,不急於尋求幫助。而楊修作為這次的猜謎贏家,無可厚非,他也是頗有智慧之人。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楊修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死在了自己的小聰明之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楊修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曹操肚子裡的“蛔蟲”,他總是能洞悉曹操心中的想法,而曹操又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所以他對楊修不薄。不過有時候聰明是件好事,但是太鋒芒畢露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曹操這個人疑心重,加上楊修雖然聰明,但是不太收斂,所以有人認為曹操害怕其威脅到自己,最後找了個藉口將楊修殺害。

不得不說,這個看法有他的可取之處,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或許真有可能。但是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他惜才,對於楊修這等人才,也多是寬宏大量。所以殺害楊修或許並不是因為他威脅到自己,而是因為擔心威脅到自己的孩子。

當時曹丕和曹植兩人明爭暗鬥,楊修是曹植的人,有此人在身邊,曹植便成為了曹丕的一個極大的禍患。而在當時,曹操更看中曹丕,為了曹丕的發展,曹操只能選擇將楊修處死。

不過,無論楊修之死的原因如何,終究與他太過鋒芒畢露有關,如果他適當收斂,也許能免遭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一劫難呢?而因世人對於曹操的看法不同,所以對於曹操殺害楊修這事的評價說法眾多。

更有甚者,認為當初楊修猜出八字之謎,曹操就開始動了別樣的心思。不過曹操作為一個複雜的人物,他的身上,有著殺伐果斷,卻也有寬宏大量,他會殺人如麻,卻也懂招賢為己所用,所以似乎怎樣的說法都說得通,這就要看每個人心中的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了。


汗青正浩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我們先來說一下曹操路過的這個女子墓碑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個墓是一個叫曹娥的墓,曹娥雖然姓曹,但是和曹操沒有什麼關係,更不是曹操的先輩。

在《後漢書》中有關於曹娥的一段記載: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大概意思就是說:

曹娥的父親是一個巫師,在5月5日的時候溺死於江中,屍骨無存,14歲的曹娥悲痛欲絕,在江邊哭喊17天之後,自覺可憐,便投江而死,在當時,這一事件也是孝女的代表。

曹娥死後8年,上虞的縣令就將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邊,為她立了一個墓碑,墓碑高2.1米,寬一米,還請當時的著名學者魏朗來題碑文,魏郎則又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共計442個字。

蔡邕聞訊來觀,手摸碑文,讀了之後感慨萬千,又在墓碑後面寫下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於,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

其實曹娥碑和曹操與楊修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曹娥碑”這個故事有傳奇性,就被很多人寫進了自己的小說裡,包括曹操與楊修的故事,也都沒有史料記載,也不過是小說裡的情節。

作者將“曹娥碑”的故事放進自己的小說,也是為了襯托曹操與楊修之間的矛盾,所以故意寫出“曹操走了30裡才想到答案”,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

楊修隨著曹操經過了曹娥碑,看見碑的背面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就問楊修:“你能否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

楊修說:“可以。”

曹操這個時候想了一下就說:“你先不要說了,讓我想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當走了30裡之後曹操才說:“我明白了。”於是這個時候,就讓楊修說出他對這句話的理解,楊修說到:“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謎底便是"絕妙好辭"。”

曹操此時也將自己的答案寫下來,所寫答案與楊修一樣,曹操感嘆著說:“我的智慧與你相差有三十里遠啊。”

這一個故事並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所以只是後人所編造的故事情節,而目的則是襯托曹操與楊修之間的矛盾。

但是,也就從曹操和楊修的這一個事件開始,曹娥碑就成了“字謎”的代名詞,很多人甚至稱曹娥碑為字謎的鼻祖。

也正是因為這一個故事的原因,在燈謎之中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謎格叫“曹娥格”。


國學書舍


這裡所說的墓碑是《曹娥碑》,這個碑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學書法的也大多知道。因為這個碑被大書法家王羲之臨寫過,宋代書法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也寫過。所以,他在書法史上也是很有名的。

曹娥是東漢時浙江上虞人,他的父親叫曹盱,大約是祭祀神靈一類的小官。錢塘江一帶,五月端午是要迎潮神的。潮神就是伍子胥,據說他死後因心懷不平之氣,故而成為潮神。這一年迎潮神的時候,曹盱落水而死,屍體被潮水捲走。曹娥失去父親,內心悲傷,日夜號哭。在父親落水十七天後跳江尋找父親。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親浮出水面。

曹娥的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孝行。中國歷史上一直講究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社會政治所提倡的。官方要對這種行為進行表彰。在曹娥死後大約八年,上虞縣官度尚要對曹娥重新安葬,樹碑立傳,以彰明德。樹碑,當然要把碑文寫好,碑文寫的好,才能把曹娥事蹟的重要意義解釋清楚,讓後世效法,以孝為先。

因為事關重大,度尚便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當時一個有名的學者魏朗來完成。魏朗寫完之後,自己覺得不太滿意。遲遲沒有交出來。於是,度尚又讓自己的學生邯鄲淳來寫。這個情況與王勃寫《滕王閣序》有點相似。邯鄲淳受命之後,一揮而就,寫出一篇絕妙的碑文。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曹娥碑文。

曹娥碑文,用詞典雅,寓意恰當。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引得許多文人墨客前來觀看。文人提點,又增加了曹娥碑的知名度。蔡邕是當時的大學問家,聞名之後,也來參觀,他去的時候,是晚上,碑文看不清楚,便用手摸著讀完,之後。他便在碑陰處寫下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後來,曹操和楊修來到此地,看到上面八字之後,凝神思索表達何意,楊修很快明白,而曹操是騎馬離開三十里後才想通。原來八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黃絹,色絲也。色加絲旁,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之子,合成“好”字,而齏臼在雲南稱為研臼,在山東稱為蒜臼子,以前主要是搗蒜用的。蒜在五味中稱“辛”,因此,齏臼是受辛之物是“辤”。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蔡邕這是在稱讚邯鄲淳碑文寫的好,是絕妙好辭。曹娥碑文沒多少字,大字可以一起欣賞一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來適居。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陽。待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

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嶼,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還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流淚掩涕,驚慟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鏤而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亂曰:

銘勒金石,質之乾坤。歲數歷祀,立墓起墳。光於後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義之利門。何悵華落,雕零早分。葩豔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

時效彷彿,以招(昭)後昆。漢議郎蔡邕聞之來觀,夜暗手摸其文而讀之邕題文雲: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又云:三百年後碑冢當墮江中,當墮不墮,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之。

曹操三十里後明白,說明他玩文字遊戲方面,比楊修差了一點。三十里後能想通,說明曹操也挺厲害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因為這件事,楊修在魏武帝曹操心中又落了一個“囂張”的印象。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碑這件事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中,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對這個故事也有借鑑。

世說新語中的典故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做“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別記所之。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翻譯過來大意是:

魏武帝曹操和楊修曾經結伴同行路過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上題了8個字,很顯然這是一個字謎。於是疑惑的魏武帝問楊修“你能解答這個謎麼”?

楊修說“能”。曹操說“你先不要說,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有點眉目,讓楊修把自己的“答案”寫出來,結果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樣的四個字:絕世好辭。

曹操感慨的說“我才能不及你啊,竟相差了三十里”。

曹娥的傳說

首先科普一下曹娥這個人,其實這個女子一點兒也不簡單,甚至在民間傳說中和屈原有著同樣的地位,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


東漢位於浙江省江邊的一個小漁村中,有一個曹漁夫,育有一女曹娥,是個孝女,雖年方十四,然其孝道已聲名四方。漢安二年五月初五,大雨滂沱,曹漁夫判斷這是捕魚蝦的絕妙機會,貿然出海,竟然不歸。

曹娥做好飯不見父親歸來,冒雨出去沿江而下“爹爹、爹爹”的找了6裡地,一名漁夫說曾見到曹漁夫的小船被浪淹沒了。屍骨不見,曹娥沿江找了7天7夜,第八日忽然看到江中有一個黑影,曹娥跳入江中,與黑影一同被江水淹沒。

5天之後,曹娥和父親的屍體一起浮現在江面上被附近漁民發現,抬上岸。當地漁民說當日所見二人是“曹娥揹著父親”令人匪夷所思的姿勢。曹娥在死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父親,當地人認為這是“孝感動天”,於是當地人出資厚葬曹娥,並立曹娥廟,塑像“孝女娘娘”,並把曹娥所在的村莊改為曹娥鎮,那條江改名為曹娥江。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何人所題?

曹娥孝女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

8年後,上虞縣令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讓世人瞻仰學習。

而曹娥碑上的碑文是邯鄲淳所寫,傳聞是他當著眾人的面,略加思索便一揮而就成文。

隨後,蔡邕路過曹娥碑,看到精彩的碑文,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jī)臼。

最後《世說新語》記錄了曹操和楊修路過曹娥碑解謎的故事。

這也是除了“一人一口酥(一盒酥)”“門中‘活’,‘闊’字”這兩個字謎故事以外,“絕妙好辭”是楊修的另一作死之作,只不過知道的人不多,遠沒有“一盒酥”傳的那麼廣。

史味人生


為什麼曹操走三十里才說?為什麼楊修一看便知道了?其實,這裡隱含著兩人生命的玄機!

單純說曹娥碑,是大漢提倡孝治天下典型而己,而且事蹟也有不合常規之處。我們今也是知道這幾個字,是讚揚碑文為絕妙好辭,是不是絕妙好辭,我們沒法評價,因為我沒看過,從蔡邕寫的評語看,或許看了我們也不懂!但一句絕妙好辭,當得如此曲折晦澀,可見老蔡同志也是個賣弄之人,就象有人寫工人的工,中間一豎,非拐個歪不可,讓人一定重視他不同一般,是個大學問之人!——最後王允殺之,也是自作!董太師倒行逆施,害死多少無辜百姓,死當爾,你裝什麼大頭,還呻呤屍邊?碰到了不寬容的領導,便是找死了!

玄機就在,沿著他的道路,楊修才高八斗,小聰明無數,曹未必猜不出,三十里路,恐怕是一路沉吟,這小子什麼時機殺之吧?我本身故作神秘,你小子洞若觀火,不止息讓我光天化日,你小子怎麼死好呢?

楊修,也是楊氏大族,在曹府幹的是後來司馬的角色!可見如果小楊同志如果不認為豬也會飛起來,象豬一樣沉穩修煉,恐怕沒司馬家族什麼事,或許魏之天下也難說被篡,五胡亂華也——歷史不假設,這三十里又不是潘金蓮的木棍,說多了無用!

——總之,這三十里,走出了三個人的性格,三個人的人生,——這就不是曹娥小孝女所知的了!





果凍布丁踏終南


楊修之死在三國演義中被大書特書,還把他的死因歸於“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也是演義小說主觀揣測的誤區之處,據後代史家特別是陳寅恪先生等人的觀點,楊修被殺是曹操打擊世家豪族的一步,更是立儲塵埃落定時為曹丕清除後患的舉措,與才學無關,在漢末,弘農楊氏可是不亞於汝南袁氏的另一個四世三公家族。



“黃絹幼婦”這一典故的出處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被小說引用作為楊修恃才放曠的證據,但這件事更可能是子虛烏有沒有發生過的,《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它的為人稱道更多集中於文學性而非史學方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三國演義採用這個記載又有所變通,說曹操在楊修等人陪同下,路過藍田蔡文姬家,看見了曹娥碑文的拓本,後面有蔡文姬父親漢末大家蔡邕寫下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連才女蔡文姬也不解其意,曹操問眾人看得懂不,楊修略一思索便說已經明白了。


曹操聽了讓楊修且慢說出答案,一行人又走了近三十里,曹操才恍然大悟想通了。原來,這八個字是在稱讚曹娥碑的碑文寫得好。黃絹指有顏色的絲織類,合起來就是“絕”;幼婦指年紀小的女子,即少女,合為“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即女子,為“好”字;齏臼是用來搗碎五樣辛辣物的容器,即受辛,是古體的“辭(辤)”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四個字。

小說從這裡來烘托楊修與曹操二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暗指曹操雖是雄才大略,比上楊修,卻是略有不及,才學相差足有三十里。這種寫法服務小說的主旨,把楊修之死說成是才學太高,而又不給領導面子讓領導難堪才致不良後果。小說這樣描述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以為小說就是實際發生的事實,特別是從才高推出身死的結論,可就誤人匪淺了,這也是小說與史實的區別,小說是一家之言,表達的只是作者的構思,因果關係的鏈條並不科學,只代表作者一人所思所想,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南方鵬


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這個故事。

東漢末年,一則悲慘的民間故事

到了東漢的後期,天下已經成了一團亂,朝廷陷入了權臣把持的局面,各地的州牧更是打起了不臣的主意,更有各地百姓起義湧現,總之這個時候的百姓,溫飽問題無法解決,甚至連活命都成為了一種奢求。住在上虞地區的曹盱,是一個血統高貴的人,不過那是千百年前在周朝時候的事情了,經過這麼多年,到了他一代的時候,人們早就不知道他的身份了,而他也淪為了一個民間的搞音樂的。因為他善於音樂,所以在端午的時候,經常會作為船隊的領隊,通過吹打音樂來指揮大家划船、祈禱。但是這一年他可能是表演太投入了,再加上風浪太大,他竟然意外被吹落水中。大家打撈許久,也沒把他救上來。

後來他的女兒草娥,在父親失蹤後一直在河邊等待,這樣過了十七天後,她終於知道父親不會回來了,於是傷心之下跳了下去。五天後, 人們驚訝地看到,她和父親竟然一起出現了,當然,此時父女都已經死去了。



曹娥碑之來歷

後來上虞縣令聽聞這個故事之後,在感動之下名人將父女二人埋葬,並讓人為其寫了碑文。原本這是一個普通的石碑,但是因為碑文把這件事寫的十分動人,後來名氣就變大了,不久人們就稱其為“曹娥碑”。


蔡邕慕名來看

蔡邕是漢末著名的文豪,他的文章受到時人的推崇,不過因為他為人正直,所以得罪了權臣,在外流亡了許多年。後來有一年他也聽說了這塊碑文的故事,便動身前往上虞,想親自看一遍。他到了那裡的時候正好已經是晚上,他心裡也不怕,直接就去看石碑去了。但是因為天黑,所以他只能摸索著碑文估摸意思,然後在石碑的後面寫下了題目中的那八個字。

曹操猜謎

有一年曹操帶兵外出,路過蔡邕家,正巧蔡邕不在,是他的女兒出來招待。曹操在他家喝茶的時候,無意間看見了一副碑文。當時他就問這是什麼意思,但是老友的女兒把前後說了一遍,並表示這是父親拿回來的,自己並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於是曹操只好問自己隨行的官員,結果聰明的楊修馬上就回答:這是個謎語,我已經猜到了。但是這時候曹公卻打斷了他的話:別說出來,讓我想想。於是他帶人走了三十里路,這才說自己已經猜到了。不過他並沒有說出來,而是讓部下先說,結果倆人都猜到了一起。


所以為什麼要走三十里路才說呢?這是因為曹公也想表現一下自己的才能。不過他到底還是落後了三十里的距離,此事在後來就成了人們諷刺他的段子。而那碑文,因為故事非常感人,又經過很多書法家寫出來過,後來名氣越來越大,到現在也有古人的真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