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路过一女子墓碑,上面写8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王执臣


这几个字是蔡邕题的,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世说新语》里面曹操和杨修的解字,一个是《异苑》里面曹操和祢衡的解字,若是考究一番就可知这只和蔡邕有关,和曹操、杨修、祢衡并没有关系,所以这所谓的三十里也只是编出来的,下面来说说。

此字解法

《世说新语·捷悟》里面已经说明了此八字的解释,即绝妙好辞,《世说新语·捷悟》这个篇目基本上是一些解字拆字之类的故事,所以才有曹娥碑旁这八个字的故事。像是妇指已婚女子都知道,《说文》:“幼,少也”,所以妙就是这么来的。《说文》大徐本里面因辞的写法不一样解释有二,其中之一是“辞,不受也。从辛,从受”,所以受辛为辞是这么来的。以上就是在下对《世说新语》原文的一点补充。


为什么说和曹操等人无关?

为什么说这件事和曹操、杨修没有关系呢?就说两个证据。证据之一:这块碑的所在地为会稽,而会稽在当时是孙权的地盘,曹操跑到东吴的地盘去解字?还想了三十里,丝毫不担心孙权的攻击,你叫孙权情何以堪?

证据之二:绝这个字,正体写作絕,上是一把刀。在隶变的时候也有写作絶的,算是絕的异体字,并不是广泛行为,这是在隶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东汉《校官碑》上就是写作絶,只是这块碑在南京,当时是东吴的首都。还有一块《衡方碑》也有絶这个字,这块碑原本在山东济宁的汶上县。当时有些隶变的字体也是区域或者个人行为,所以即使论知道,曹操这么热爱书法且在山东待过的理应比杨修更先知道,杨修是有可能不知道此隶变字体的。而且曹操是一个书法家,理应比杨修更关注这方面的事情。



《熹平石经》就是蔡邕等人抄刻的,蔡邕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在吴地避难十多年知道当地的隶变情况,题字根据汉书注引会稽典錄也有记载,所以这几个字是蔡邕题的。南朝的那些人把这个故事和曹操挂了钩,只是一个是杨修一个是祢衡罢了,所谓的三十里也只是《世说新语》作者或者作者听到的故事的版本而已,毕竟在祢衡那个版本里面并没有三十里的说法。


淡看天上月


曹操路过一女子的墓碑叫“曹娥碑”,也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一个叫曹娥的女子立的碑,碑上刻着曹娥“孝行”的事迹。

大家别多想,曹娥虽然姓曹,但和曹操没有半毛关系。

曹娥(130~143)是浙江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个“跳大神”的巫师。

在一次迎接水神的祭祀活动中,水神直接把曹娥的老爸曹盱“带”走了(淹死了)。

当时只有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人们打捞她父亲尸体无望的情况下,她学着父亲祭神的样子把祭品扔到河里,然后跪在船上说:“我父亲沉在哪里,就请祭品沉在那里”。



祭品飘呀飘,曹娥驾着船紧紧跟随,当遇到一个漩涡时,祭品沉了下去,曹娥随身跳了下去。

两天以后,人们在岸边发现了曹娥和他老爸的尸体。当时曹娥身上背着父亲,双手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人们看到这一切落泪了,纷纷请求官府为曹娥立碑,表扬曹娥的孝行。

以上就是“曹娥碑”的来历。

曹娥碑文虽然只有442个字,但写的相当精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仰之情,现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当时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读了碑文后,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他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蔡中郎文化水平太高了,这八个字一直没人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杨修一起从此路过,二人同时看到了这八个字。

曹操问杨修知道这八个字说的什么意思吗?杨修沉吟片刻说,“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曹操说你先别告诉我,让我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二人继续前行,大约走了30里地后,曹操说,我也知道这8个字什么意思了。

曹操和杨修把各自的答案写在手上,同时亮出来给对方看,令人惊奇的是,二人的答案竟一模一样。



这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原来这是蔡邕夸奖碑文写的棒而刻下的“谜面”。下面我给亲们逐一解释一下: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即“色丝”,色丝连起来便是“绝”字。

『幼妇』是少女,即“妙”字。

『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齑』字典解释为捣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调味品。『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

『齑臼』连起来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辤)字。



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从此以后历史上出现了“曹娥碑”这种形式的谜面了。

“曹娥碑”的谜底是杨修第一个想出来的,曹操想出来后已经走了30里路了。所以曹操跟杨修说:“吾差君才30里啊”。


秉烛读春秋


曹操路过曹娥碑,与杨修讨论曹娥碑上的一行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路过的是著名孝女曹娥的墓碑,上面除了碑文,还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蔡邕为曹娥碑写的一行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看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便问身边杨修,博识多学的杨修看完,当下就有了答案,刚要回答时,就被曹操制止道:“你先不要说明,我们走吧,路上我自己思考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曹娥碑

曹操当时也是个才子,喜欢用诗文抒发自己政治抱负,曹操不让杨修直接说明,也是有自己的傲气存在,杨修看完立刻就知道了,曹操心想我一代枭雄难道还不如他,所以执意要自己思考。 在走出30里后,曹操茅塞顿开,大呼我已经知道碑文上的字是什么意思,先让杨把答案写在纸上,曹操也同时在写,两人写完后, 一对比,发现答案都是一样的,曹操大笑道:“我的才能不如你,走了30里路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杨修在后来随曹操征战中也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被曹操砍了脑袋,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曹操

感天动地的大孝女曹娥投江寻父

我们再来说说大孝女曹娥的故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感天动地的事情,以至于要为其立碑。还有书法家蔡邕写的八个字翻译过来到底是什么意思?曹娥家庭贫困,时常有邻居接济她,没事就送点吃的喝的,曹娥把这一切都记在了心中,当邻居需要帮忙时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做。 曹娥的父亲是一名巫者,在一次迎潮神仪式中不幸溺水身亡。
▲曹娥苦寻无果后投江

年仅14岁曹娥,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昼夜不停沿着江边寻找,呼唤着 父亲的名字,但是回应她的只有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在寻找了17天无果后,绝望的曹娥对天祈祷:“父亲待我恩重如山,我这就投江寻找父亲,请让我们父女在这河底相聚。”说完便投入江中不见了踪影。过了五天后,曹娥的尸体竟然抱着父亲尸体一起浮上了水面,被人发现后,消息迅速传开,就此传为佳话!上虞县令将此事报奏朝廷,为曹娥立碑建庙,把江河改为曹娥江,还把所住镇子改为曹娥镇,以此来缅怀祭奠她!▲曹娥江

书法家蔡邕在曹娥碑上写了一行字: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那么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黄绢从构字上理解就是“色”字和绞丝旁组合,就是“绝”字 。幼妇取字面意思就是年轻的少女,正所谓妙龄少女,就是“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子女,组合起来就是“好”字。齑是指辛辣的调味品,臼就是捣舂器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来接“受”“辛”料的器皿。而“受辛”是“辞”的古体字,所以是“辞”字 。现在答案你知道了吧,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绝妙好辞


小生聊历史


正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也。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正是因为曹操的人物形象复杂,所以他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虽说对于他的人设,众说纷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才能出众。这次我们不谈他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单看一个小故事,从中来品一品他的聪慧。

“曹娥碑”的由来

此前,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曹娥碑”上的八字之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是当面蔡邕为曹娥碑所题。

当初,曹娥的父亲掉入江中,年龄尚小的曹娥心急如焚,她便在江边日夜寻找自己的父亲,可是十多天过去了,也没找到父亲的尸体。于是曹娥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举动,她跳入江中寻找父亲。后来人们便看到她和她的父亲一起浮出水面。

放在现在,可能许多人会认为曹娥的举动很傻,是一种“愚孝”。但是在当时那个以孝道为重的社会,许多人都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动,甚至在她死后多年,为了歌颂她的这份美德,给她设立了一块墓碑——“曹娥碑”。

此碑一出,引得许多人慕名而来,而蔡邕就是其中一个。不过他不止来了,他还带着他的题字来了。但是直至他离世,他也没道出这八字的谜底究竟是何。而且也许是因为他留下的这八个字过于高深莫测,总之,这八字之谜难倒了不少人,无人能解。

有智无智隔卅里

这事后来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刚好他和杨修途径“曹娥墓”,出于好奇,他便带着杨修来到这墓碑前,想要一探究竟。不过这看来看去,曹操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便问杨修,知道答案吗。杨修性格耿直又爱现,直言已经猜到谜底了。

按正常的流程来,这会曹操应该问杨修谜底了。但是曹操不按套路出牌,他和杨修说,你先别说。然后就带着杨修走了,走了30里路之后,曹操停了下来。让杨修把那八字之谜的答案写下,同时自己也给出了八字之谜的答案。结果没想到,两人居然想到一块去了。

原来所谓的“黄绢”就是有颜色的丝绸,为“绝”;而“幼妇”便是少女,为“妙”;那“外孙”则为女方的孩子,为“好”;而这“齑臼”是一种捣姜蒜的容器,当时称为“受辛之器”,“受”加“辛”为当时的“辞”。所以,连在一起便是“绝妙好辞”。这个困扰众人的谜团,没想到就这样被杨修与曹操轻易的解开了。

不过,虽然曹操也很厉害,但是终究没有杨修脑子转得快,所以揭开谜底之后,他还是感叹了一句“有智无智隔卅里”。

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

虽然曹操没有杨修的反应快,但这件小事也确实能从侧面反应出曹操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善于思考,不急于寻求帮助。而杨修作为这次的猜谜赢家,无可厚非,他也是颇有智慧之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杨修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死在了自己的小聪明之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杨修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曹操肚子里的“蛔虫”,他总是能洞悉曹操心中的想法,而曹操又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所以他对杨修不薄。不过有时候聪明是件好事,但是太锋芒毕露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曹操这个人疑心重,加上杨修虽然聪明,但是不太收敛,所以有人认为曹操害怕其威胁到自己,最后找了个借口将杨修杀害。

不得不说,这个看法有他的可取之处,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或许真有可能。但是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他惜才,对于杨修这等人才,也多是宽宏大量。所以杀害杨修或许并不是因为他威胁到自己,而是因为担心威胁到自己的孩子。

当时曹丕和曹植两人明争暗斗,杨修是曹植的人,有此人在身边,曹植便成为了曹丕的一个极大的祸患。而在当时,曹操更看中曹丕,为了曹丕的发展,曹操只能选择将杨修处死。

不过,无论杨修之死的原因如何,终究与他太过锋芒毕露有关,如果他适当收敛,也许能免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一劫难呢?而因世人对于曹操的看法不同,所以对于曹操杀害杨修这事的评价说法众多。

更有甚者,认为当初杨修猜出八字之谜,曹操就开始动了别样的心思。不过曹操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杀伐果断,却也有宽宏大量,他会杀人如麻,却也懂招贤为己所用,所以似乎怎样的说法都说得通,这就要看每个人心中的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了。


汗青正浩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曹操路过一女子墓碑,上面写8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一下曹操路过的这个女子墓碑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这个墓是一个叫曹娥的墓,曹娥虽然姓曹,但是和曹操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曹操的先辈。

在《后汉书》中有关于曹娥的一段记载:

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

曹娥的父亲是一个巫师,在5月5日的时候溺死于江中,尸骨无存,14岁的曹娥悲痛欲绝,在江边哭喊17天之后,自觉可怜,便投江而死,在当时,这一事件也是孝女的代表。

曹娥死后8年,上虞的县令就将曹娥改葬至曹娥江南岸的路边,为她立了一个墓碑,墓碑高2.1米,宽一米,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魏朗来题碑文,魏郎则又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共计442个字。

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读了之后感慨万千,又在墓碑后面写下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

其实曹娥碑和曹操与杨修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曹娥碑”这个故事有传奇性,就被很多人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包括曹操与杨修的故事,也都没有史料记载,也不过是小说里的情节。

作者将“曹娥碑”的故事放进自己的小说,也是为了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所以故意写出“曹操走了30里才想到答案”,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杨修随着曹操经过了曹娥碑,看见碑的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就问杨修:“你能否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

杨修说:“可以。”

曹操这个时候想了一下就说:“你先不要说了,让我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当走了30里之后曹操才说:“我明白了。”于是这个时候,就让杨修说出他对这句话的理解,杨修说到:“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曹操此时也将自己的答案写下来,所写答案与杨修一样,曹操感叹着说:“我的智慧与你相差有三十里远啊。”

这一个故事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所以只是后人所编造的故事情节,而目的则是衬托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

但是,也就从曹操和杨修的这一个事件开始,曹娥碑就成了“字谜”的代名词,很多人甚至称曹娥碑为字谜的鼻祖。

也正是因为这一个故事的原因,在灯谜之中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叫“曹娥格”。


国学书舍


这里所说的墓碑是《曹娥碑》,这个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学书法的也大多知道。因为这个碑被大书法家王羲之临写过,宋代书法家王安石的女婿蔡卞也写过。所以,他在书法史上也是很有名的。

曹娥是东汉时浙江上虞人,他的父亲叫曹盱,大约是祭祀神灵一类的小官。钱塘江一带,五月端午是要迎潮神的。潮神就是伍子胥,据说他死后因心怀不平之气,故而成为潮神。这一年迎潮神的时候,曹盱落水而死,尸体被潮水卷走。曹娥失去父亲,内心悲伤,日夜号哭。在父亲落水十七天后跳江寻找父亲。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亲浮出水面。

曹娥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孝行。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社会政治所提倡的。官方要对这种行为进行表彰。在曹娥死后大约八年,上虞县官度尚要对曹娥重新安葬,树碑立传,以彰明德。树碑,当然要把碑文写好,碑文写的好,才能把曹娥事迹的重要意义解释清楚,让后世效法,以孝为先。

因为事关重大,度尚便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当时一个有名的学者魏朗来完成。魏朗写完之后,自己觉得不太满意。迟迟没有交出来。于是,度尚又让自己的学生邯郸淳来写。这个情况与王勃写《滕王阁序》有点相似。邯郸淳受命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一篇绝妙的碑文。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曹娥碑文。

曹娥碑文,用词典雅,寓意恰当。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看。文人提点,又增加了曹娥碑的知名度。蔡邕是当时的大学问家,闻名之后,也来参观,他去的时候,是晚上,碑文看不清楚,便用手摸着读完,之后。他便在碑阴处写下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后来,曹操和杨修来到此地,看到上面八字之后,凝神思索表达何意,杨修很快明白,而曹操是骑马离开三十里后才想通。原来八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黄绢,色丝也。色加丝旁,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之子,合成“好”字,而齑臼在云南称为研臼,在山东称为蒜臼子,以前主要是捣蒜用的。蒜在五味中称“辛”,因此,齑臼是受辛之物是“辤”。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蔡邕这是在称赞邯郸淳碑文写的好,是绝妙好辞。曹娥碑文没多少字,大字可以一起欣赏一下: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返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家室,在洽之阳。待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

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

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汉议郎蔡邕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邕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曹操三十里后明白,说明他玩文字游戏方面,比杨修差了一点。三十里后能想通,说明曹操也挺厉害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因为这件事,杨修在魏武帝曹操心中又落了一个“嚣张”的印象。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碑这件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这个故事也有借鉴。

世说新语中的典故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做“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之。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过来大意是:

魏武帝曹操和杨修曾经结伴同行路过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上题了8个字,很显然这是一个字谜。于是疑惑的魏武帝问杨修“你能解答这个谜么”?

杨修说“能”。曹操说“你先不要说,等我想一想”。

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有点眉目,让杨修把自己的“答案”写出来,结果和曹操所想的是一样的四个字:绝世好辞。

曹操感慨的说“我才能不及你啊,竟相差了三十里”。

曹娥的传说

首先科普一下曹娥这个人,其实这个女子一点儿也不简单,甚至在民间传说中和屈原有着同样的地位,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


东汉位于浙江省江边的一个小渔村中,有一个曹渔夫,育有一女曹娥,是个孝女,虽年方十四,然其孝道已声名四方。汉安二年五月初五,大雨滂沱,曹渔夫判断这是捕鱼虾的绝妙机会,贸然出海,竟然不归。

曹娥做好饭不见父亲归来,冒雨出去沿江而下“爹爹、爹爹”的找了6里地,一名渔夫说曾见到曹渔夫的小船被浪淹没了。尸骨不见,曹娥沿江找了7天7夜,第八日忽然看到江中有一个黑影,曹娥跳入江中,与黑影一同被江水淹没。

5天之后,曹娥和父亲的尸体一起浮现在江面上被附近渔民发现,抬上岸。当地渔民说当日所见二人是“曹娥背着父亲”令人匪夷所思的姿势。曹娥在死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当地人认为这是“孝感动天”,于是当地人出资厚葬曹娥,并立曹娥庙,塑像“孝女娘娘”,并把曹娥所在的村庄改为曹娥镇,那条江改名为曹娥江。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是何人所题?

曹娥孝女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

8年后,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即“曹娥碑”,以彰孝烈,让世人瞻仰学习。

而曹娥碑上的碑文是邯郸淳所写,传闻是他当着众人的面,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成文。

随后,蔡邕路过曹娥碑,看到精彩的碑文,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

最后《世说新语》记录了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解谜的故事。

这也是除了“一人一口酥(一盒酥)”“门中‘活’,‘阔’字”这两个字谜故事以外,“绝妙好辞”是杨修的另一作死之作,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远没有“一盒酥”传的那么广。

史味人生


为什么曹操走三十里才说?为什么杨修一看便知道了?其实,这里隐含着两人生命的玄机!

单纯说曹娥碑,是大汉提倡孝治天下典型而己,而且事迹也有不合常规之处。我们今也是知道这几个字,是赞扬碑文为绝妙好辞,是不是绝妙好辞,我们没法评价,因为我没看过,从蔡邕写的评语看,或许看了我们也不懂!但一句绝妙好辞,当得如此曲折晦涩,可见老蔡同志也是个卖弄之人,就象有人写工人的工,中间一竖,非拐个歪不可,让人一定重视他不同一般,是个大学问之人!——最后王允杀之,也是自作!董太师倒行逆施,害死多少无辜百姓,死当尔,你装什么大头,还呻呤尸边?碰到了不宽容的领导,便是找死了!

玄机就在,沿着他的道路,杨修才高八斗,小聪明无数,曹未必猜不出,三十里路,恐怕是一路沉吟,这小子什么时机杀之吧?我本身故作神秘,你小子洞若观火,不止息让我光天化日,你小子怎么死好呢?

杨修,也是杨氏大族,在曹府干的是后来司马的角色!可见如果小杨同志如果不认为猪也会飞起来,象猪一样沉稳修炼,恐怕没司马家族什么事,或许魏之天下也难说被篡,五胡乱华也——历史不假设,这三十里又不是潘金莲的木棍,说多了无用!

——总之,这三十里,走出了三个人的性格,三个人的人生,——这就不是曹娥小孝女所知的了!





果冻布丁踏终南


杨修之死在三国演义中被大书特书,还把他的死因归于“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也是演义小说主观揣测的误区之处,据后代史家特别是陈寅恪先生等人的观点,杨修被杀是曹操打击世家豪族的一步,更是立储尘埃落定时为曹丕清除后患的举措,与才学无关,在汉末,弘农杨氏可是不亚于汝南袁氏的另一个四世三公家族。



“黄绢幼妇”这一典故的出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被小说引用作为杨修恃才放旷的证据,但这件事更可能是子虚乌有没有发生过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它的为人称道更多集中于文学性而非史学方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三国演义采用这个记载又有所变通,说曹操在杨修等人陪同下,路过蓝田蔡文姬家,看见了曹娥碑文的拓本,后面有蔡文姬父亲汉末大家蔡邕写下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连才女蔡文姬也不解其意,曹操问众人看得懂不,杨修略一思索便说已经明白了。


曹操听了让杨修且慢说出答案,一行人又走了近三十里,曹操才恍然大悟想通了。原来,这八个字是在称赞曹娥碑的碑文写得好。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类,合起来就是“绝”;幼妇指年纪小的女子,即少女,合为“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即女子,为“好”字;齑臼是用来捣碎五样辛辣物的容器,即受辛,是古体的“辞(辤)”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四个字。

小说从这里来烘托杨修与曹操二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暗指曹操虽是雄才大略,比上杨修,却是略有不及,才学相差足有三十里。这种写法服务小说的主旨,把杨修之死说成是才学太高,而又不给领导面子让领导难堪才致不良后果。小说这样描述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为小说就是实际发生的事实,特别是从才高推出身死的结论,可就误人匪浅了,这也是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小说是一家之言,表达的只是作者的构思,因果关系的链条并不科学,只代表作者一人所思所想,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南方鹏


让我们先来温习一下这个故事。

东汉末年,一则悲惨的民间故事

到了东汉的后期,天下已经成了一团乱,朝廷陷入了权臣把持的局面,各地的州牧更是打起了不臣的主意,更有各地百姓起义涌现,总之这个时候的百姓,温饱问题无法解决,甚至连活命都成为了一种奢求。住在上虞地区的曹盱,是一个血统高贵的人,不过那是千百年前在周朝时候的事情了,经过这么多年,到了他一代的时候,人们早就不知道他的身份了,而他也沦为了一个民间的搞音乐的。因为他善于音乐,所以在端午的时候,经常会作为船队的领队,通过吹打音乐来指挥大家划船、祈祷。但是这一年他可能是表演太投入了,再加上风浪太大,他竟然意外被吹落水中。大家打捞许久,也没把他救上来。

后来他的女儿草娥,在父亲失踪后一直在河边等待,这样过了十七天后,她终于知道父亲不会回来了,于是伤心之下跳了下去。五天后, 人们惊讶地看到,她和父亲竟然一起出现了,当然,此时父女都已经死去了。



曹娥碑之来历

后来上虞县令听闻这个故事之后,在感动之下名人将父女二人埋葬,并让人为其写了碑文。原本这是一个普通的石碑,但是因为碑文把这件事写的十分动人,后来名气就变大了,不久人们就称其为“曹娥碑”。


蔡邕慕名来看

蔡邕是汉末著名的文豪,他的文章受到时人的推崇,不过因为他为人正直,所以得罪了权臣,在外流亡了许多年。后来有一年他也听说了这块碑文的故事,便动身前往上虞,想亲自看一遍。他到了那里的时候正好已经是晚上,他心里也不怕,直接就去看石碑去了。但是因为天黑,所以他只能摸索着碑文估摸意思,然后在石碑的后面写下了题目中的那八个字。

曹操猜谜

有一年曹操带兵外出,路过蔡邕家,正巧蔡邕不在,是他的女儿出来招待。曹操在他家喝茶的时候,无意间看见了一副碑文。当时他就问这是什么意思,但是老友的女儿把前后说了一遍,并表示这是父亲拿回来的,自己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于是曹操只好问自己随行的官员,结果聪明的杨修马上就回答:这是个谜语,我已经猜到了。但是这时候曹公却打断了他的话:别说出来,让我想想。于是他带人走了三十里路,这才说自己已经猜到了。不过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让部下先说,结果俩人都猜到了一起。


所以为什么要走三十里路才说呢?这是因为曹公也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不过他到底还是落后了三十里的距离,此事在后来就成了人们讽刺他的段子。而那碑文,因为故事非常感人,又经过很多书法家写出来过,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到现在也有古人的真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