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證券日報馬方業:疫情終將結束,核心資產被錯殺是擁抱之機遇

全球股市低迷,A股也難以獨善其身,上週更是跌破了春節之後上證2685點的低點。

美股雖然在週二創造了百年一遇的單日漲幅,但是距高點算起,依然是跌幅驚人,早就進入了技術性熊市。

不過,在美股反彈中,以波音、特斯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企業,反彈速度也是相當迅速,這對於A股投資者,也應該有一定啟發。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全球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於2020年的走勢,眾說紛紜。

我們在查閱大量專家學者在第一季度發表的文章後,注意到了證券日報馬方業的一些鮮明觀點,跟現階段走勢非常呼應。

我們電話連線到了馬方業副總編,在電話採訪中,我們就投資者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

希望七色保讀者從本文中,能夠吸取養分,指引未來的投資。


嘉賓介紹

對話證券日報馬方業:疫情終將結束,核心資產被錯殺是擁抱之機遇

馬方業

自從人民大學畢業後至今基本從事金融證券新聞工作。曾任職於新華社中國證券報與北京晨報證券部等。現為經濟日報集團高級編輯,證券日報(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報紙之一)資深副總編。

從事證券財媒新聞工作20多年,曾獲中國證券市場20年20位最具影響力傳媒人物獎。中國證券新聞的積極開拓者和實踐者。

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心學術顧問。十多年來應邀到地方監管局/上市協,多家上市公司、高等院校等機構就企媒關係、市值管理、資本運作 、證券投資,證券新聞等交流授課。

十幾年來,對中國股市諸多頂部給出過精準預測。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觀察者與思想者。


嘉賓訪談

1.對於今年的股市整體走勢,您的看法是怎樣的?

馬方業:我在春節前,提到這麼一個觀點,現在依然適用:2020年是股市熊轉牛的關鍵之年。

從股指運行情況預測,今年的股市大概率將是“穩”字當頭的一年,但“穩”字當頭的同時也會“不平靜”

現在看來,春節之後A股的反彈,是伴隨著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這也就是之前說到的“穩”

但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股市持續暴跌。

A股之前走出了“獨立日”行情,隨著疫情的海外大爆發以及美股的史詩級暴跌(以美國納斯達克為例,近期最大區間跌幅超過30%),才引起了A股近期的大跌。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A股從3074點直接回落到最低2646點,也是迅速完成了回調,不少投資者在年後的這一漲一跌裡,反倒是進一步擴大了虧損。

或許這就是我節前說過的“不平靜”吧。

如果年前認為A股在今年是大漲的“牛年”,估計節後這麼一跌,肯定是吃虧不少。

當然如果你抓住的是新基建為首的新核心資產,或許在下跌的時候反而還能不虧或賺錢。這也是我曾說過的,需要投資者們用結構式而非趨勢式思維看未來。


2.有觀點認為,大基金的減持,引發5G和芯片板塊的回調,那麼類似的“新基建”板塊是否還有投資價值?

馬方業:大基金減持,對市場的影響主要是心理層面上的,實際情況是大基金一期5年的投資期滿,其部分投資已經進入了退出期。

至於為什麼減持?不僅是滿足股東回報要求,也需要釋放出更多資金,進行下一輪的產業投資和扶持。

當然,

春節前後,大規模的科技基金的發行,基民的上漲申購和下跌贖回的動作,也一定程度加劇了這些板塊的漲跌劇烈程度。

至於說到投資價值,我的觀點還是選擇持有核心資產,拿中興通訊舉例,在這次整體回調中,依然比節後低點要高很多,本週更是一舉反彈百分之十,這就是核心資產價值的魅力。(在此說明下,僅為舉例,非推薦!)

從資產配置來看,未來“新基建”應是標配,但也要注意邊際安全因素。

“新基建”不是一個新鮮出爐的概念。早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

當然,廣義上來說,“新基建”涵蓋的範圍還是比較廣的,5G基站、特高壓、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等,都能看做是範圍內的。


3.除了“新基建”之外,還有哪些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板塊呢?

馬方業:疫情期間,有不少行業受到了衝擊,但也有少數行業趁勢而起。

比如數字經濟,大家熟悉的在線教育、線上會議、在線辦公、互聯網保險、線上貸款等等跟實際工作生活緊密相關的行業,都是數字經濟範圍內。

當然,其中部分行業對應的上市公司,也屬於“新基建”的範疇。數字化是新基建的基礎和土壤,兩者的藕合構築起數字經濟!

而數字經濟是我們的未來,抓住了未來,才抓住了投資的牛鼻子!

所以這些,也是核心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疫情對於這些行業的影響,不只是短期業務量增長這麼簡單,更深遠的影響是使用習慣和普及程度。這種層級的影響,對於行業的長遠發展,才是更有意義的。

就好比說疫情之前,很多人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但是相信疫情結束之後,出於衛生健康考慮,日常生活中戴口罩的頻次可能會增加。這就是一個市場習慣培育的過程。

而剛提到的,在線教育、線上會議、在線辦公、互聯網保險、線上貸款等等,本就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在疫情期間又得到了近乎全民級別的普及,受益自然是長久的。這種生產方式的變化,恰是疫情倒逼和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必須結果:分佈式商業開始顯露冰山一角。

數字經濟數字社會下,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都將要發生變化,而這些都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代表了價值成長部分。另外,如果疫情過後,受衝擊最大的餐飲百貨旅遊航空運輸等服務業隨著人們消費的報復性反彈,相關公司的股價在深跌後也會迎來估值修復機會。


4.您之前有提到中國股市的投資邏輯正在變化,能在這裡給七色保讀者分享一下嗎?

馬方業:21世紀的前十年,是物換星移的十年。時間在變,環境在變,夢想在變,人與物的意義與價值更在變。從物質到意識、從時間到空間、從自然到社會,一切價值都在重塑,一切存在都在變動,一切結構都在調整。

從市場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總市值64.27萬億元,較2018年年末增加了16.45萬億元。

以投資者賬戶計算,人均盈利超過10萬元。滬指創下2014年以來最佳年度表現。

但實際上,大多散戶是賺了指數不賺錢。

因為2019年行情走勢的另一大特點則是個股分化嚴重,彰顯優劣之別,A股市場馬太效應已初步顯現。

貴州茅臺一騎絕塵,成為A股千元股王的創造者,相比而言,海潤卻潛水難覓蹤影,刷新了A股歷史最低價格記錄。

自2015年股災之後,中國股市的確在變天之中。真正有價值有成長的頭部企業股票會逐步步入天堂;而故事股、垃圾股會逐步走入地獄。

可以說,當下時代,是一切都要重構的時代,更是價值重構的時代。

當然,這些判斷是長期的,或者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階段裡的變化。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舊動能向新動能轉換。房地產已屬過去的風口,科創已成新風口,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步入了決定生產力發展週期的科技發展強週期。

其次,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中國資本市場和中國股市的作用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這些觀點,也是我在2019-2020年之交的時候,公開發表過的。

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A股上漲的結構特點來看,也是泛科技類的企業上漲趨勢比較好。

有價值與成長的企業,市場才會給出應有的市值與估值。反之,就不會有市值或估值。這點應特別注意。值得欣慰的是,成長迅速、業績穩增為核心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開始開花結果。

從去年來看,結論也很明顯。


5.雖然市場在春節之後經歷了很大波動,但是隨著疫情的控制,以及A股靜態估值的被動下跌,不少觀點也認為,2020年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牛市起點。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馬方業:疫情終將結束,這個肯定沒錯,中國控制疫情的經驗,也在世界範圍內共享給其他國家。

從長線來看,2020年是一個不錯的投資起點,但是要說是不是牛市起點,我認為預測是無法做到這麼精準的。

因為到底是牛市還是熊市,其實都是多年之後回頭看,再下的結論。

嚴謹一點說的話,2020年是一個牛熊轉化的關鍵年。因為精準的預測或是神仙或是巧合!

隨著疫情帶來的全球股市靜態估值下移,選擇被錯殺的核心資產,從長期看是不錯的選擇。

節前的那次演講時我提到過,市場形成牛市一般需要四個條件。

  • 一是宏觀經濟基本面必須企穩,企業盈利必須得到有效改善並漸露向上拐點。
  • 二是股票市場長時間持續低迷,市場整體估值較低。
  • 三是貨幣政策相對寬鬆。
  • 四是政府重視,政策支持。

這四個條件涉及三個面:即宏觀基本面,企業微觀面和政策資金面。

前三條是內生性的,是必要條件,最後一條是外生性的,是充分條件。目前看,這四個條件還不能全部滿足,只能是局部滿足。

值得一提的是,對買入並持有核心資產的朋友而言,股市的大幅度下跌,恰恰是買入的好機會,這也就意味著以更低的價格相對更安全的邊際持有更多的股票 。

當然這個思路是一種長線思路,買入股票就等於買入企業股權或股票,是需要在一定階段內伴隨企業的成長的。

因為目前或未來看,賺企業的錢才是較為冷靜和正確的做法,負利率或準負利率時代下,賺央媽的錢,賺大媽的錢,更多的是一種短線行為,是搏殺或搏傻行為,是“高手”行為,是超出非職業股民能力圈的行為。


結語

在採訪的最後,馬方業提醒七色保讀者:“穩”字當頭的同時也會“不平靜”,任何投資成功的前提,是穩定和長期的資金來源,以及充分的風險意識。

比如一個月前市場還嘲笑巴菲跑輸指數,手握大量現金踏空,但是一場暴跌,這些聲音立馬消失了。

但是,疫情目前在海外並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中國仍然面臨著較大的困難,所以對股票市場不能輕言底部,畢竟疫情影響的不僅是市場情緒,也是實實在在影響著實體經濟。

一些金融的所謂利好最多起到延緩危機的作用,如果全球經濟整體大幅度下滑,那麼股市的估值中樞,也會動態性的隨之下移。

不能因為幾天暴跌,就看衰市場,更不能因為一根陽線改三觀,開始過度樂觀,刀尖上的舞蹈不是任何人都能跳的。

全球疫情的走勢對各國股票市場在短中期上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由於中國股票還缺少做空工具,對中小投資者來說,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是很重要的。

每臨大事有靜氣,寧靜才能致遠!

當然,控制好人的貪婪和恐懼,本來也是投資生活中最難做的事情。

雖然各國經濟受疫情的影響各有不同,但對中國來說,影響亦明顯比歐美等國會輕,一是西方發達體服務業比重佔七八成,影響最大,中國的服務業佔比相對小一些;二是中國經濟的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會因疫情而改變;三是抗疫中顯示出的團體力量及制度優勢。

因此,對中國股市我們要一定有信心,同時要緊緊抓住核心資產,並伴隨著國家的強盛而實現自己財產性資產的大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