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是真的吗?

被压迫下的自卑情结

——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是著名俄国作家,剧作家,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杰出的剧作家,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更为代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是真的吗?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的一个小“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小文官惟恐大官人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己的经意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弄得那位大官人由毫不在意到真的大发雷霆;而执着地申诉自己毫无冒犯之心实属清白无过的小文官,在遭遇大官人的不耐烦与呵斥后竟一命呜呼。一个人竟丧命于自己的喷嚏,其实,这小文官丧命于他自己对达官贵人的恐惧。他一心想以道歉申诉去排遣内心恐惧,尽管那大官是别的部门的将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是真的吗?


小公务员有这样的悲剧,更突出了俄国等级制度的森严。回顾当时的沙皇统治,它给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带来的是恐怖、冷漠与悲哀。

俗话说“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小公务员就是这样的典型,本来就是打一个喷嚏,在他第一次道歉的时候,将军已经原谅他了,但是他依旧害怕,就突出了他的“自卑情结”,越是自卑的人,越害怕别人会误会自己。而且在他的眼里,那些上层社会的达宫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并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抑制了他心理个性的发展。

小说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对小公务员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很为微妙,从第一次的“探”“凑近”,并且将军只是平淡的回了“没关系”;第二次他絮絮叨叨,而将军有些不耐烦的说“让我看戏”;第三次小公务员开始“惶惶不安”走到将军面前继续重复,引起对方的指责;第四次感到莫名的“恐慌”,所以第二天梳理衣装继续去道歉,这次得到的却是对方更加厌恶的“真是胡闹”的“训斥”。“自讨没趣”的戏本该到此收场,可他此时已由“恐慌”升为“恐惧”了。鬼使神差地第五次紧随其后“求饶”。对方“戏谚”他“简直是跟我开玩笑”。不料,这句愤愤之言勾起他内心更沉重的“恐慌”,以至他第六次再去“谢罪”。这回将军“回敬”他的干脆是“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内心的脆弱便在这一吼中自掘坟墓,走进“死亡”了。层层递进,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突出一步一步走向内心死亡的过程。重复、深入的笔法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与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是真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