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娱乐前前沿


曹操,一个人尽皆知的著名历史人物,然而人们对他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小人形象。自此,在曹操的多面人格中,狡猾奸诈的奸雄形象便被一锤定音,可这对于曹操来说,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曹操思维打天下

众所周知,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但其实他还是有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维就算是拿到现今,也是令人着实敬佩的!例如,他不止一次的强调将士们:“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气败了”;“一个人若想成事,就要拿的起,放的下。打仗也是这样,要胜得起,也要败得起”;“不要愤怒,会降低自己的智慧,不要恨自己的敌人,仇恨会丧失判断力”。

细细品味,他的思维竟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妥妥的一个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就是拿到今天,也是十分具有智慧的。不愧担得上“治世之能臣”!

统领群雄立帅旗

说到曹操的军事战斗,那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官渡之战”了。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智强的智慧之战。即使处于劣势,他也能冷静面对、扬长避短、正确分析客观条件。最终打败袁绍,取得胜利。

他重要的军事成就便是平定并且统一了北方。然而在他兵锋转向南方,自任汉朝丞相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一计“草船借箭”便让他吃了大亏。

可这又如何?客观来说,他的确是统领群雄的不二人选,的确具有超凡的军事能力。就像他说的“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只有战而不殆,败而亦勇,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人”。他虽不是百战百胜的人,却实实在在是个战而不殆的勇士!

建安风骨传万世

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往往让人忽略他超凡的文采水平。就拿著名的《观沧海》来说,气魄雄伟,又含慷慨悲凉,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其散文却又是清峻整洁,让人惊叹。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就连鲁迅也不应感叹道,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然而用现代人的词语来说,这些通通是他的副业!

兵法、诗歌他无一不会,所谓文韬武略,他也样样精通。文可传世之千古名篇,武可统群雄立万事威名!

大奸似忠、大伪似真?

帝王世家,掌御下之术,于是恩威并施,竟被称阎王脾气。一将之帅,成一代枭雄,竟落得个心胸狭隘、小人嘴脸。他给予了汉王朝致命一击,却留给了中国历史一份引人注目的答卷。

他的狡诈,最致命的原因还是由于名著中那段杀吕伯奢一家。但其实,史书上并不能论证这事的前因后果,更不能断定谁对谁错,然而据此认定曹操的“白脸”形象,未免让曹操太过冤屈。

你只知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多疑自私,却不知道他也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却不知道他曾兴修水利、破门第、抑豪强。在那个时代,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大家风范、豁达宽容?他需要活命,他拥有雄心!他是真正的英雄,是那种头可断、血可流、人可亡,帅旗不可倒的坚毅!所以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南塔里拉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最高统治者,饱读诗书,富有才华,胸有韬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曹操的真实写照,如果在当时曹操心慈手软,做事优柔寡断,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大魏王朝。历朝历代,能干大事的人特别是开国皇帝哪有不狠的,像朱元璋,刘邦,李世民等等。

曹操的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他挺坦诚的,他是在犯了大错之后,对旁边的陈宫说的。陈宫听到曹操的言论后,选择离开曹操,毕竟陈宫是个比较正直的谋士吧。我还是比较赞同曹操的观点的,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在诸侯混战的局势,你不自私一点,恐怕命也不会太长。曹操懂得历史永远被胜利者书写,所以一时的荣辱又能算什么呢?

曾经有一个章节说的是:曹操因为粗心,使刘备放虎归山,手下谋士郭嘉,荀彧,程昱分别给了对付刘备的计策。曹操手下的谋士很想听到曹操自己亲口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时候,账外议论之间荀彧说了这么一句话“何为名主,知错改错,而不认错,即为当代名主”的大言。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可能都和曹操一样,在生死关头,顾不了那么多的,首先选中的是活命,所以他才会狠心杀吕伯奢全家。况且曹操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多疑。

曹操可谓“真小人”有啥说啥,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不掖着藏着,挺令人佩服的,反正我是挺佩服曹操的这种气质的。也许正是曹操的自私自利,才能在乱战中保住性命,最后一举称王!


心灵飞扬漫天飞


对曹操的这句话,个人觉得不要只看到许多人看到的负面这一点。

首先,这个我是什么样的我。就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原本中比毛批本中对曹操的赞扬有时也是不吝笔墨的,并不只是否定一点便不及其余,像是曹操一出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描写,说曹操“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中谙熟韬略”便是。他本人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这样心性、这样智识、这样能力、这样实力的人说这话,和胸无大志、不关治世、只是尔虞我诈、争私谋利的人说出来,性质应该会可能根本不同吧。

其次,这个负是负什么,是怎么负。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乏对人作道德要求到了让人难以达到、到了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对这些甚至扼杀社会活力都毫不眨眼的僵化教条稍有违背,在一些掌握了一定规模的舆论的人们那里,便被宣传成了洪水猛兽,成了亡国灭种的举动。平心而论,这时即使违背僵化的教条,只要没有突破基本的伦理底线,应该还是不宜谴责的吧。

至于负的方式。即使现在,也还有很多人认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要把家庭里的矛盾诉诸法律,就是不孝不悌,无情无义,就是伤风败俗,破坏人伦,泯灭良知。其实家也是讲理的地方,问题在于讲什么理,怎么讲理。如果一切理都要反对讲,还反对讲理的一切方式,对这样的舆论要是不听从,就绝对是罪不可赦么?

最后,还是要在同层次的人里比较,而且这个比较要全面,在取样本的时候切忌偏颇。评论曹操的此语,尤其不能用后人塑造的文艺形象中的刘备,来否定文艺形象中的曹操。

曹操这一句话颇受世人垢病,可是杜甫有句诗意思差不多,可就算是至今还受人们推崇呢,没错,我说的就是那句: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看到这里,如果你原先支持批判曹操,现在不应该稍微停留一下脚步,反省一下自己,审视一下人们流行的态度么?



孟周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道尽了他的霸气和英雄气概。多少人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误读了曹操,给予他一个“奸雄”的称号,奸,不是他,雄,的确可以担当。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实的曹操,真实的曹操是小编特别欣赏的。真实的曹操,霸气、真实,他运用自己的谋略与勇气,挟天子以令诸侯,破各方势力,最后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他的目光极其深远,他善于争夺权力,同时也善于在兴修水利,指导农民开辟农耕,即解决了人民的生计问题,也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他有勇有谋,同时爱才惜才,唯才是用。因为他的出生并不是贵族,所以他任用中层阶级,打破了门第的观念,抑制了贵族垄断人才市场的局面,从而挖掘到了许多人才。曹操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写过兵书、武艺高强。在文学造诣上,曹操著有许多名著,这些作品抒发了曹操的真实感想,有心怀天下的气魄,同时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们的生活疾苦。比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再者,《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所有的诗歌都展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让当时无数人惊叹,同时也让无数人发出了其人必有大作为的感叹。当时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正如他写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须畏惧年老色衰,何须惧怕年华不在,只要有雄心壮志,依旧可以对酒当歌,唯我独尊。“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想法很多人都有过,只是曹操敢于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饰,而是这是在三国中,三国给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亲自说的,只是还有很多人不理解罢了。



宏观评论师贺兰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对曹操人品刻画的神来之笔。当然真实历史中的曹操并非如此,而是一个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三国演义》是站在道统立场从文学角度来叙述历史中三国之纷争,而不是从历史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所以,看《三国演义》这个文学作品,切不要和三国的真实历史混为一谈。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尤其作者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来定位曹操,的确是定魂之笔,对我们理解曹操这个奸雄文学形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曹操是挟天子以令的人物,事实上他的权力比天子还大。因此对这样一个权力大过天子的奸雄,作者站在道统的立场,当然带着强烈的心理逆反来丑化他的人品。这是作者在历史观上的局限所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曹操这一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

事实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不止是曹操这个文学形象所具有的特点,而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共有的特性。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民众是皇帝的子民,生杀当然全有他定。凡有触犯他的意志和利益的事,都是大逆不道,他可以统统诛杀之。所以我们用“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来理解曹操,不如用这句话来理解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更加确切。


尚海涛


曹操枭雄也,他有实力不讲道理,他负天下人就理所当然。就像今天的美国,他就是以美国大财团的利益为真理,谁能和它讲道理?

和美国人讲道理,它敢灭了你。

当初和曹操讲道理,也没有好下场!

于人为善,与邻为伴,是我们正常人类的文明观。要和平,要和谐,人类就得互相尊重,照顾相互的利益,做到共同发展。

但是曹操和美国们是容不得人类的共同利益的,他要唯我独尊,要天下人都对他俯首称臣。

愚鲁如我,也悟得出美国和曹操们早晚要被历史淘汰。因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

美国和曹操,或许会在人类历史中掀起点浪花,但它们难以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


逸散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没有说过这句话。那么曹操说过什么话?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不过这事在正史《三国志》里面没有记载,而是见诸于裴冲之注所引《魏书》、《世语》和孙盛的《杂记》。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铲除宦官,使出昏招,密诏董卓带兵入京以剪除宦官之乱。然而董卓未进京就宦官乱起,何进被杀;董卓带兵进京后夺得原何进部曲以及杀执金吾丁原,尽获京城兵权。董卓行废立之事后,又意在结交关东诸世家豪强,曹操亦是其中之一。曹操被董卓表为骁骑校尉,但曹操不受。因此曹操害怕被董卓报复,连夜逃出洛阳,途中借宿故交吕伯奢家。半夜闻听磨刀声,以为要杀害自己,遂执剑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害。后曹操得知吕伯奢家磨刀乃是杀猪宰羊招待自己。哎呀,杀错人了。曹操面对此情此景,于是就说了一句话,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宁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在当时当地曹操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已经杀了,错了就错了,已经没有办法了,只好如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后悔心里,表现出了做错事的敢于担当和勇于承认,而且胸怀坦荡荡、毫不虚伪、没有假仁假义。从这里看,曹操倒是条汉子,在那个乱世,有着自己真性情的一面。

故而,雪峰居士一直认为曹操是一代枭雄,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乱世枭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曹操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就进行了文化艺术加工,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咋一看,没啥区别,都是一个意思。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区别可大了。前面那句话只是针对吕伯奢一家,而后面这句可是针对全天下人,那还得了,你曹操负吕伯奢一家就算了,还负整个天下?这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够让你曹操挥霍、杀戮?还会有多少无辜死在曹操手中?

既然如此,那你曹操留的是板上钉钉的奸臣贼子、篡汉逆臣,没得跑了。

雪峰居士论曰:

这也是现实生活当中,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可以让人跳的最真实展现。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面改动这么大,雪峰居士认为:

1、因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

2、因为自东晋以后,整个社会都不喜欢曹操,曹操的负面形象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还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开启了篡位先河,以至于后世总有人效仿,让大家不喜。如果说曹操篡汉称帝,大家还心里有所平衡,毕竟北方的统一是曹操亲手打下来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篡汉的竟然是寸功未立的曹丕,这曹操不篡汉却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平了一条帝王路。当然曹丕篡汉以后能够统一天下也就罢了,最后没有统一天下反而曹魏让司马氏给篡走了,这让后世之人怎么想?枭雄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后用在了这方面?故而,曹操给人的形象稳妥妥就是奸臣贼子、篡汉逆臣,谁叫他的儿子曹丕干了篡汉的事呢?谁叫以后的曹魏又被人篡了呢?反而,同时代的刘备、诸葛亮等人就是兴复汉室的代表,大家所期望的形象。

悲乎哀哉!一代枭雄曹操,因一句话而改动得罪天下人,天可怜见!但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气势也是改不了的!不然,当曹操起兵之时,就不会有那么多文臣武将来投。起兵之初的曹操可还是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当时最多算是一方”山大王“。



雪峰居士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这句话的出处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的可能性太大。

其次,结合曹操一生的作为,如果他真这么说了,我觉得他说的这个“天下人”是个人,而不是人民。总体上来说,曹操一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北方地区,是对得起人民的。既然他胸怀天下,自认为肯定是万金之躯,地位无可取代,所以作为单个人对他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然后,那些认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人,也宁愿让他负,也不能负他。正如曹洪把逃生之马让给曹操是所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这句话是小说写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然后又故意杀了他本人后说的。其实您仔细品,听到磨刀之声后,陈宫是和曹操一块杀人的,可不能说陈宫不让杀。然后,曹操诱杀吕伯奢本人时,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得选了,他就是下手早,就是让陈宫拿主意也不见得怎么样。如果按着法律或者道德意义当然要杀人偿命,但是那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人如草芥,曹操此等奸雄更不会在意。

总之,对于小说的一句台词不必太较真,这话是罗贯中替曹操说的,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不要看人怎么说,重点看怎么做吧。


中原一条虫


当年曹操确实跑到了中牟县,中牟县的县令叫杨原,和曹操根本就不认识,根本没有陈宫什么事。吕伯奢全家被杀历史确有其事,《魏书》和《世说新语》都有记载,由于《魏书》是曹操本国的书籍,不太可信。《世说新语》里说曹操确实把吕伯奢全家杀了,是误会。但杀完之后曹操很凄怆的说了句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是他是很凄怆的说,意思就是他心里不忍很后悔,杀错了,心里很是懊恼。没有了凄怆这个背景,这意思可就大不相同了。所以历史上即使真有这事,也不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如此灭绝人性,就像我们干了错事的一句感叹,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背景气氛下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此一句让天下人都误解了曹操,无数人心中永远的英雄~


蟹老板737


曹操误杀吕伯奢,大家都骂他“恩将仇报”,这还不止,他杀了人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但大家看《三国演义》是确写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他杀了人还口出狂言,这就是人们对他误解的一个原因。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概念好像一样,但只质量不同,第一句话的人指的是吕伯奢,而第二句却是“天下人”,误杀一人和误杀天下人性质可不同。 

其实曹操也很后悔,他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口气不同,第二种是狂妄的口气,而第一句则是一种心理安慰。人犯了错,一般心里都说“我没做错,我是对的”虽然后悔,但心里还是有这种想法,这时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句话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这句话根本就是假的 不是出自曹操的内心。曹操的原话根本就不是如此 话说那时曹操刺杀懂卓失败出逃之后 曾借宿于好友吕伯奢家里 在半夜是曹操听到有磨刀的声音 他以为是吕伯奢要暗杀出于自保就把他全家给杀了 但最后他才发现原来吕伯奢只是杀家禽 后悔莫及 说了一句 宁我负人 莫人负我 后来被人改成天下人 这可是对曹操天大的冤枉啊 他的“负”应该是对不起的意思吧

其实这句话是不是他说的还有待考究,因为这句话很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出曹操的形象而编造的,所以很可能是编造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因为我们都对《三国演义》略知或者详知,所以《三国》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我建议你可以读一读易中天的《品人录》或者是《品三国》,就知道曹操的真实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