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米高管和華為高管畫風完全不一樣?

F婦女之友的爹


說別人產品不夠好,藉此抬高自己,商業中很正常,但是商業不僅僅是商品。華為消費品業務不是最大的部分,所以人家用不著那麼死乞白咧的,小米不一樣。

兩家公司的技術力量,公司規模也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我對小米高管還是挺理解的。屁股決定腦袋,屁股也決定了逼格。

所以我還是支持華為,用mate30回覆這個答案。

謝謝。


喵喵小丸子的爹


我個人覺得小米華為兩家高管在營銷上,風格大同小異吧,都是雷厲風行的類型,具體可以給你總結一下“小米華為高管恩怨錄”瞭解一下?


不知道從哪年起,華為和小米,不小心成了同行,雖然華為入行更早,但小米顯然比華為更快地找到了市場的感覺。那幾年小米的成功讓華為手機的的失敗更顯不堪,2012年底,餘承東從任正非手上領到的是“從零起飛獎”。


由此,華為放下身段,向小米看齊,學習小米的渠道建設,學習小米的網絡營銷。雷軍也深知華為的厲害,雖然在市場上不免產生一些磕磕碰碰,但總歸對對手心懷敬佩,有幾分恩怨,並伴隨幾分快意。



但自從小米來了一個盧偉冰,幾乎天天在向華為開炮,懟得華為,除了勝利,已無路可走。


01故事開始故事是從一臺手機開始的:2月13日,小米發佈了最新旗艦手機小米10/10Pro。


而在發佈會之外,小米高管和華為高管兩方則在微博輿論場上對壘,一度讓手機數碼圈形成了一波站隊風波,無論是普通的吃瓜群眾還是粉絲,甚至是微博大V都未能免俗。這件事迅速由手機行業開始向全網擴散,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引發了很多爭討。比如盧偉冰最著名的一戰是“嗡嗡嗡”,是調侃華為手機震動馬達太差,甚至成為網絡流行詞。



更早之前,盧偉冰科普華為榮耀手機充電器只有十瓦功率,大幅度落後於競品。被網友冠以盧十瓦的綽號。華為一方也是不甘示弱,小米10系列搭載的更高像素的攝像頭、更快的閃存,被華為說是“用戶感知不強”、“方向錯了”等等。


也成為手機行業的年度熱詞。最近網傳老羅(羅永浩)也要加入小米!面對兩個懟王,不知道華為受不受得了。不過,羅永浩是誰都懟,只要是自己看不慣的就懟。相比較,盧偉冰則目標清晰,緊咬不放,就抓住華為榮耀說事。


02華為餘承東


03小米盧偉冰


科技資訊臺


為什麼小米高管和華為高管畫風完全不一樣?小米高管更喜歡在網上搞事情,而華為高管則是專注產品,很少在網上搞事情。其實我們從倆公司的發展和高管們的履歷就能看出原因在哪了。

小米雷軍和高管們

我們都知道小米是雷軍創立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為啥創立小米。

雷軍從小就是個學霸,而且在大學期間花了2年時間修完了大學所有課程。

雷軍於1992年加入金山軟件,1998出任金山軟件首席執行官直到金山上市。

其實中間還有個小插曲,在微軟word進入中國時,給金山不小的打擊,同時雷軍遭受了嚴重的挫敗,在申請離職被求伯君拒絕後,但是得到了6個月的假期,於是在這段時間裡,整日裡混跡於cfido BBS 這個交流平臺,據說一天能回三百多個帖子。當時能上網的都不算一般人啊,在和網友的交流碰撞中,雷軍下定決心繼續為金山披荊斬棘.

2007年,金山軟件上市後,雷軍卸任金山軟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職務,擔任副董事長。

卸任後的幾年,雷軍作為天使投資人,投資了凡客誠品、多玩、優視科技等多家創新型企業。2010年7月14日重返金山執掌網遊與毒霸。2011年7月11日正式擔任金山軟件董事長一職。

雷軍之前表示,他四十歲前已經幹了不少事:卓越賣了、金山上市了、天使投資也不錯,但仍感到迷茫,因為18歲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覺得心裡不踏實。於是,在2010年4月6日,他選擇重新創業,建立了小米公司。


小米創辦初期並沒有急著做手機,而是先開始做手機系統,也就是MIUI,因為當時谷歌的原生系統很爛而且不適應中國,於是颳起了一陣刷機熱潮。

刷機就是替換當前的手機系統,你可以去網上找免費的和你自己喜歡的系統,刷到你的手機上。而MIUI早期就是要做用戶喜歡的系統,如何做用戶喜歡的系統呢?

那自然是在刷機論壇與刷友們溝通交流,所以小米初期幾乎所有人都匿名在論壇裡,有點像馬化騰早期在QQ上扮演妹子,吸引用戶聊天。

為什麼是匿名呢,雷軍後來給瞭解釋:因為怕丟人,畢竟已經算是成功人士了,如果小米做不起來失敗了,傳出去太丟人了。

這也養成了小米通過網絡與用戶溝通交流的習慣。

在手機市場進入紅海時加入小米的高管們,導致畫風突變

早期的小米還不是現在的畫風,早期的軟件還不上特別耗性能,所以在UI風格上,小米一直做加法,就是為了滿足更多人的喜號。所以那時的小米論壇異常火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告訴發展,手機APP更新頻率越來越快,體積也越來越大,佔用內存也越來越多。此時用戶對於系統UI要求沒那麼高,而是在乎系統的流暢性。

我們都知道手機行業是僅次於汽車行業的高密集供貨型行業。簡而言之,就是全靠供應商供應零部件,然後自己組裝。

起初小米依靠高通驍龍新款芯片首發機型,取的很好的影響和市場。但隨著後面各大手機廠商的崛起,搶佔了小米首發驍龍最新芯片的名號,使得小米手足無措,一度使小米失控,在雷軍重新掌管供應鏈之後,才得以恢復。

其實在盧偉冰加入之前也就林斌搞搞事情,偶爾出現水軍事件,然後與友商互噴。

但從盧偉冰加入後,不管是自家發佈新機型,還是友商發佈新機型,就是一個字:噴。

近年來,麒麟芯片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肩驍龍了,驍龍不在是能調動用戶情緒的噱頭,所以你看小米近年的機型發佈會,都是拿友商之前的機型作比較。

另外一個,互聯網經濟,要的就是熱點,小米又沒有線下銷售門店或渠道,一旦熱點不在,那就離死亡不遠了。

好在今年的小米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丟掉了性價比,將價格抬高,賺取高利潤,在投入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華為的發展歷程

我們都知道華為最開始並不是做手機的,而是做交換機的。但我們今天講的是華為手機。

其實華為手機最開始並不是面向消費者的,而是給運營商做手機。

2004年華為終端公司成立,2005年獲得生產資質,最開始只是生產定製機,並不面向個人消費者。甚至在2008年差點賣掉手機業務,只是當時經融危機,無人接手。

到了2009年,隨著iOS和安卓系統的成熟,華為也跟上步伐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展示了其首款安卓智能手機。2010年華為手機的銷量只有300萬臺。

真正迎來突破的是2011年。當iPhone和安卓系統都大獲成功時,華為終於意識到手機市場可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市場,於是把原來歐洲總裁餘承東拉過來負責手機,並堅定的認為一定要面向消費者做手機,而不是面向運營商做手機。

其實並不是公司將他拉過來的,而是餘承東主動請纓回來接手華為終端公司,因為在之前兩任總裁都沒能把華為終端做起來。

餘承東上任後毅然決然砍掉了大量運營商貼牌手機和非智能手機的型號,這也意外著華為手機出貨量少了3000萬臺,收入斷崖式下滑。

所以在當時華為手機做不起來,那就只能引咎辭職。

後面餘承東“大放豪言”,得到了“餘大嘴”的稱號。

但餘承東堅信好的產品會說話,不斷的打磨產品。

例如P7 SIM卡槽和SD卡合一的想法,就源於餘承東的想法。在搞P7的時候。下屬做Demo彙報時,餘承東發現,海思芯片底層做了一個低延時環回通路,使得整個過程不超過50毫秒,如此可以令卡拉OK功能復活。還可以做到實時耳返。市場嗅覺靈敏的餘承東要求這一功能必須在P7上實現首發。當時P7發佈會迫在眉睫,音頻團隊只好加班加點,最終效果出來在市場上可謂大受好評。

在後來“豪言”都成為了現實。


可以說華為手機繼承了華為的意志,做好產品,其他的交給用戶選擇。而且居安思危的思想也在華為終端公司落地,海思麒麟芯片的發展是餘承東強烈要求的,拍照軟硬件技術發展以及鴻蒙和HMS,都是伴隨著華為手機成長,如今迎來了爆發。

這裡可以看出,華為的高管們都不太注重營銷,基本都是專注於產品。

所以我們從產品的發展來看,就能體現高管們不同的畫風。

從銷售角度來看,區別一目瞭然

我們都知道小米沒有線下銷售渠道的,曾經搞過線下店,但後面又關的差不多了。

而華為是有線下渠道店的,所以在產品銷售來說,更重要的是口碑。

因為線上口碑不好可以通過營銷或者其他手段來彌補,這也是互聯網的特性-熱點。只要製造一個好的熱點就大概率能掩蓋上一個壞熱點。

而線下不一樣,線下門店口碑壞了,就不會去你那裡買了,還可能是一帶十、十帶百,甚至可能去砸店...額,有點誇張。

現在互聯網經濟幾乎就是熱點經濟了,有熱點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變現。

畫風差其實是公司差異

小米從雷軍喊出“為發燒友而生”的口號之後,彼時風光無倆。

此時的華為還是個爛攤子,衝擊高端品牌失敗,強推海思K3V2芯片失利。

經過了快十年的發展,現在來看,此時此刻亦如彼時彼刻,只不過是反著的。

現在的華為風光無限,核心零件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而小米為衝擊高端苦惱,不只是苦惱,我覺得應該是生死存亡,未來的手機市場肯定是全球化的,而全球化的最低標準,就是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如果沒有,那一張紙就能將你打回來。

以小米目前的性價比,很難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去應付未來的風險和對研發的投入,所以提高價格增加利潤是唯一的出路。

我想小米未來幾年會更加依賴這種畫風,尤其是5G手機時代。

而華為現在已經是高端手機的代名詞,不需要這種傷害品牌的低效率營銷方式。

總結

小米和華為高管們的畫風差異是產品的差異,也是公司的差異。

從銷售渠道來說,小米只有網絡營銷這一條路,所以製造熱點是營銷的基礎。

而華為則線上線下其開發,而且熱點這種事蹭多了對品牌也是一種傷害。

從產品來說,華為更專注軟硬件的研發,讓用戶去選擇。

而小米更注重用戶的需求,而每個時期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為了手機廠商只會存在三四家,誰能笑到最後,走著瞧!

我是非著名攻城獅,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感謝您的點贊支持!


非著名攻城獅


因為經營理念不一樣。華為以技術立本,所以要踏實研發,參考蘋果,三星。小米以營銷立命,必須要製造足夠的熱度,參考擺地攤的和推銷老年保健品的


福音之風59940645


"畫風″會趨向一樣的,因為都本就明白重在做自己,終究會走向專注於做自己。

前幾天看到一則消息,說盧偉冰的網上發聲已經中規中矩了。是不是意味著開始不再比較友商了?即使還會有,也必將歸於無,因為在比來較去的同時,其實還是在以主要精力抓自家的產品,營銷僅僅是手段,目的是達到產品過硬,目標一定是硬過友商,而在友商的同級別人員不反比、不相較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明確表態只忙乎內部的情形下,也就會隨之偃旗息鼓了。

今天又看到一則消息,說華為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小米下決心搞技術,因為前幾天小米成立了新公司——深圳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5000萬人民幣。同時,還說就建在華為大本營的旁邊。

我說,建在旁邊,選址正確,一衣帶水,便於比學趕超。與高手為鄰,幸甚!

如果消息屬實,當然是好事,研發技術不僅最耗錢,也最勞心、費時,首先、主要是勞老闆和高管的心,而之前的比來較去,核心內容就在於研發和技術,如果口頭上不比、不較了,集中精力於行動上的實際對標,也許真的會讓友商擔心,友商會比對口頭上的對標在意多多了。

小米擔心的應該是技術。

小米在華為面前、在輿論面前,最在意的恰恰是自研技術,從以往的畫中透露出的口風便可知,緊緊圍繞,凸顯緊張、焦慮,更有不甘,原先是在面上比較友商、在底下搞一些研發,現在如果真的是全身心撲在大搞技術上了,就屬於用動真格的去硬剛了,何樂而不為呢。

小米擔心的應當是做不好自己。

盧偉冰做了那麼多年的高管、高管+,肯定是深感必須做自己,雷軍就更是了,否則不會那麼神速地做成了世界500強的小米。

我們不擔心小米和華為技術誰強過誰。

小米和華為的畫風已經開始趨同,對於我們消費者當然是好事,也就樂見,太多的人本就一直在呼籲2家畫面一致、風貌一般,可以彼此競爭,更希望相互用自己喊出的"科技自立″和"技術立業"來較真、較勁,小米能在技術上與華為並駕齊驅才好呢,那會是多麼值得開心的事啊。

為什麼2家高管的畫風不一樣?我的看法已經表明了:就是在集中心智地助力老闆做自己,尤其是在做成獨立自主上,有差別。


肇俊武


小米是做企業的,就是企業風格,華為是做政治的, 以政治加到企業經營上面,小米所談論任何問題都是以企業發展為目標的,都是商業和企業的對話,華為是把企業的發展和政治聯繫到一起,所有活動都要以政治來衡量,所以風格不一樣。支持小米!


寒江雪11659501


一個背後有強大的研發團隊和供應鏈,屬於生產商,一個是表面虛胖,除了系統界面外觀設計和內部原件排列,屬於整合商


震雷坎水


這個問題不錯,實質上是一個管理文化和企業文化問題,下邊我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創始人/創始團隊奠定企業文化基調。

如果要追溯小米與華為高管畫風不同的根本原因,那麼瞭解一下各家企業創辦初期的歷程很重要。

小米的誕生其實離不開雷軍和黎萬強,在我看來他倆就是小米的“馬雲和蔡崇信”,但不同的是,小米作為手機制造企業,嚴格來說在企業劃分上應該屬於科技公司,然而雷軍和黎萬強卻因為對互聯網營銷的推崇,而讓小米轉變成為極具互聯網公司特色的手機廠商。

如果我們將聯想視作中國早期“貿工技”路線的代表,那麼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現在,小米就是現階段“貿工技”路線的代表,對於互聯網營銷的重視,對於工業資源的整合,讓小米逐漸變成“商貿”色彩濃重的公司。

這就像個衣著光鮮妝容精緻的都市麗人,如果你能看到她的本色,或許就會大失所望。

雷軍自述偶像是喬布斯,但我覺得並不是,喬布斯對產品傾注的精力是國內眾多手機大佬都不具備的,也許早期的黃章會像一點。

華為雖然並非做手機起家,但在通信領域,華為是從一開始就學會埋頭做事的技術型公司。當然,任正非是華為絕對繞不開的靈魂人物,任正非的高瞻遠矚,他的居安思危,憂患意識,他對於整個市場的洞察力,都是雷軍不具備的。

所以華為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研發,然後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跨界進入消費電子領域,一飛沖天。

創始人的性格特點,公司創辦初期的教訓和經驗,這些都是塑造企業性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二,企業發展戰略決定了外部形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古代宮廷經常上演的“爭太子”,如果一些人不喜歡太子,那麼這些人往往就會匯聚到試圖“奪嫡”的王子身邊,這種現象在商業領域也會出現。

嚴格來說,小米是一家純粹的消費電子銷售公司,它基本上沒有自研技術,那它靠什麼盈利、擴張以及實現增長?靠資源整合,靠產業鏈支撐,靠營銷引流——它的發展戰略其實就是擴張商業影響力。

這種戰略就決定了小米在輿論場上的活躍,它需要不斷製造話題,保持品牌在消費者面前的曝光度和曝光頻率。

它的另外一個策略就是將自己放在華為的對立面,這種對立的形成不僅是產品上的對比,也包含企業文化的針鋒相對,宣傳風格的截然不同。

實際上這種對立對於小米來說是有很多好處的,第一跟爭太子類似,小米可以獲取很多華為競爭對手的善意或支持,比如高通等;第二增強公眾認知,其實在技術上小米跟華為真的很難相提並論,但經過小米的操作,如今公眾潛意識裡,已經有了“只有小米能跟華為正面叫板”的認知,這種認知對小米來說非常重要。

而華為從來沒將小米視作真正的競爭對手,華為如果有對立面的話,那麼只有一種可能——自己,華為是一家很重視技術進步和自我審視的企業,所以華為不需要在輿論場上製造話題,它只需要展示自己,就會形成對其他競爭對手的衝擊。


其實小米和華為都是優秀的企業,它們的差異除了以上兩點,還有外部資本推動和市場競爭的因素存在,這都是影響企業宣傳策略的很重要的因素。

現在的華為也正在從這些輿論戰中學習,但對小米不利的是,小米會的這些華為想學也能學到,但華為會的這些小米卻很難學到手,如果小米繼續無視技術差距,做自己的“組裝業務”,那麼能走多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注好人長安君,掌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看更多科技熱評哦!


好人長安君


為什麼小米高管和華為高管畫風完全不一樣?

個人認為小米高管在社交媒體上展現的畫風並不是真實畫風,目前之所以如此極端,是因為小米手機銷量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戰,小米高管的畫風也僅僅是為了營銷。

若不語出驚人,小米將被大眾遺忘

2019年小米在國內的銷量僅僅是華為的零頭,和OPPO、VIVO也有很大的差距,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小米產品好不好,國內用戶已經用實際行動做了反饋。


說到這裡那就不得不提魅族,魅族便是銷量下滑後慢慢被遺忘的。

顯然小米不想做下一個魅族,其中很重要的便是不能淡出大眾的視線。

小米高管各種碰瓷友商產品,一來能帶來熱度,讓大眾知道小米出了新品,二來和優秀的友商產品對比,最能證明自家產品優秀。


事實上哪個產品好小米高管心裡不清楚嗎?顯然是清楚的,但也很顯然是不能誇友商的,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畫風,揚長避短、偷換概念,只要能保持小米的熱度,什麼手段都可以使上。

華為高管為何畫風完全不一樣

其實不僅僅是華為高管,OPPO高管、VIVO高管社交媒體賬號展現出來的畫風也是和小米不一樣的,不過華為餘承東的不少言論,確實得到了許多網友的讚揚。

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原因:

1、華為的目標早已定好,那便是三星、蘋果。

2、華為目前國內銷量非常突出,需要做的是進一步得到消費者認可,而非和友商吵架。

3、軟件方面目前國外不能使用GMS;硬件方面有高通競爭,臺積電還有可能減產。和這些危機相比,被小米嘲諷幾句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


總的來說,兩家高管展現出來的畫風為何完全不一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家公司已經不在一個層面。


如果贊同我的觀點,歡迎評論關注,我是神奇碼農,專注科技趣事、解答。

神奇碼農


小米靠營銷,華為靠技術研發。

小米需要互聯網營銷來拉動小米的銷量,來給自己建產業鏈爭取時間,高管們本身就是粉絲眾多,製造話題更容易取的效果。

紅米碰瓷榮耀,小米下一步就是要碰瓷華為了,這樣長期以來能拉高小米的品牌價值,讓人們覺得小米和華為一檔,榮耀和紅米一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