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纳切克的爱恨别离:谈Ivo van Hove执导《消失人的日记》

近年来,西方剧作的舞台呈现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受到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笔者很欣喜地看到国内有关机构正在积极引入这些最新的舞台作品,国内艺术家也在积极使用这些新方式进行创作实践,为国内舞台制作与表演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活力。

2018年的北京音乐节就有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创作的浸没式原创歌剧《奥菲欧》,以及根据捷克作曲家 Leoš Janáček(莱奥什·雅纳切克)的声乐套曲《一个失踪者的日记》改编的音乐剧场《消失人的日记》。后者是由比利时透明剧院继1996年《亲密信件》、2001年《失踪的笔记本》之后,制作的第三部对涉及作曲家私人感情的音乐名作的节选改编作品,并于2017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首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联合委约方之一,此次迎来了该作的亚洲首演(2017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同样改编自 Janáček 作品的沉浸式歌剧《小狐狸》广受好评,这也是比利时透明剧院之作)。


雅纳切克的爱恨别离:谈Ivo van Hove执导《消失人的日记》


近年来,西方剧作的舞台呈现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受到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笔者很欣喜地看到国内有关机构正在积极引入这些最新的舞台作品,国内艺术家也在积极使用这些新方式进行创作实践,为国内舞台制作与表演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活力。2018年的北京音乐节就有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创作的浸没式原创歌剧《奥菲欧》,以及根据捷克作曲家 Leoš Janáček(莱奥什·雅纳切克)的声乐套曲《一个失踪者的日记》改编的音乐剧场《消失人的日记》。后者是由比利时透明剧院继1996年《亲密信件》、2001年《失踪的笔记本》之后,制作的第三部对涉及作曲家私人感情的音乐名作的节选改编作品,并于2017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首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联合委约方之一,此次迎来了该作的亚洲首演(2017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同样改编自 Janáček 作品的沉浸式歌剧《小狐狸》广受好评,这也是比利时透明剧院之作)。


Janáček 的声乐套曲《一个失踪者的日记》原为一位男高音、一位女中音、女声三重唱(微型合唱)以及一架钢琴而作。套曲中所有22首分曲的歌词互相串联,构成了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情节大体上是一个乡下小伙 Janik 疯狂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吉卜赛姑娘 Zefka,并决定离开自己的家去追求她。当作曲家在报纸上读到这一组匿名诗歌时,他立马想到他疯狂爱恋的比他小将近40岁的 Kamila Stösslová,并决定将这些诗歌谱曲并题献给她。套曲的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八首声乐曲是小伙从前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直到间奏曲前,对应着小伙在遇见吉卜赛姑娘时被其引诱的场景;间奏曲之后的第三部分则是小伙在被引诱后的内心独白。


荷兰导演 Ivo van Hove 执导的这部音乐戏剧《消失人的日记》,将时长不到40分钟的原作扩充成一个80分钟左右的有始有终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从乡村搬到了城市里,Janik 则摇身一变成为一位摄影师。令人惊奇的是,舞台上出现了两位男主,青年 Janik 和暮年 Janik 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两人在同一场景下的面对同一件东西的不同反应形成的对比非常耐人寻味。

比如故事开始的洗照片场景,青年 Janik 面对性感女郎又是拍照又是拥抱又是热吻,显得热情奔放;暮年 Janik 则陷于对美好肉体的空洞想象,显得十分衰颓。作品主体保持了原作的叙述顺序,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排了具体的情节与衔接的台词。由 Janik 丢了斧头的情节生发的金句「不要为了一根枝桠砍掉一棵树」有很强的隐喻意味。


这部音乐戏剧的演出,出演人数少;舞台自始至终没有实物道具的移动与撤换,仅是做了灯光的切换。整个舞台布置由此显得非常紧凑,甚至连独奏钢琴也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道具。为了增强钢琴作为舞台道具的代入性,在全剧最开始,暮年 Janik 的夫人尝试学习钢琴,并根据指示在钢琴上弹出了一个旋律,也即她的第一段独白主题。这一安排也向观众暗示了钢琴伴奏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作用。青年 Janik 与吉卜赛姑娘初次相见欲火焚身热烈相拥的一段,辛辣的和弦从琴键迸发出来直冲脑门,画面感不言而喻。


作为一部刻画心理活动的舞台作品,《消失人的日记》在很多做法上借用了导演话剧作品时会使用的手段。例如,

在多个场景里,投影仪会将一些影像投射到幕布上,这些影像反映的是 Janik 的所思所想,有时是对 Zefka 的思慕,有时是对家乡的怀恋…… 主人公演唱的艺术歌曲对表现其心路历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透明剧院的驻院作曲家 Annelies van Parys 补写了大量 Zefka 的独白唱段,以及更多女声重唱旁白段落,在使故事情节更易于理解的同时,增强了故事气氛的紧张感,并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趣的是,导演很少给暮年 Janik 安排台词和唱段,在大部分时候他只是在青年 Janik 身旁沉默地表演,导演似乎用了「音乐」和「戏剧」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处理两位 Janik 的形象反差。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年 Janik 为 Zefka 动身离开、原声乐套曲的内容全部结束后,导演给暮年 Janik 设计的对应场景独具匠心——几封「亲密信件」(intimate letters)似乎要将整个故事影射到作曲家本人身上。暮年 Janik 在此一反之前的衰颓,在钻入被窝(预感不久于人世)开始也许是永恒的等待前,他阅读了表达对 Zefka 爱恨交加的感情的信件,读完一张撕掉一张(原本应是烧毁,北京的演出未被允许用火);最后他绝望地大声念着

遗嘱,语气撕心裂肺。这里将几段信件和一段遗嘱一并译出如下:

我再也不认得我和我的作品了,但我认得你,认得你的所有,一而再再而三地,总像换了个人似的……(按:对于喜欢的人总是有新鲜感)

亲爱的女士,我写下首乐章,作为我与你初识时对你的印象。这部作品将会是美丽的、奇异的、不羁的而又充满灵感的,甚至是超越一切的。这部作品在欲火焚身中写成……

我亲爱的 Zefka,我的心肝,你永远属于我。昨天你还是一个孩子,现在则是一位淑女……我遗漏了你的另一个形象……你,亲爱的 Zefka,是一位正在俯身哺乳她的、也是我们的孩子的母亲,一位用她的血液喂养这个孩子的母亲。只有到那时,我才能呼唤你为「我的」……

你说,「我来了!我来了!」但我知道你不会来。你好残忍!这令我心碎!这令我悲痛!这令我受伤!我为你做了什么?这就是你对我的回报?要伤害我?为什么?你宁愿走开,

那就走开吧!走开吧!走开吧!接下来我会发生什么事情,反正你也不关心……

亲爱的 Zefka,这是我的遗嘱。我在布尔诺的 Masaryk 大学存了十万克朗的,你可以终身领取利息。《一个失踪者的日记》《卡佳·卡巴诺娃》《死屋手记》《第二弦乐四重奏“亲密信件”》这四部作品的版权也一并属于你。如果你接受我的赠予,你不能和别人结婚!永远不能!(按:Janik 躺下,停顿,语气减弱)我会一直等你……

在文末,笔者整理补充了几段对作曲家与 Kamila 的情感经历的说明,读者们可以对比参考以上情节,思考导演可能的意图。


关于作曲家与 Kamila 的情感经历的补充说明

作曲家 Leoš Janáček 1917年7月与 Kamila Stösslová 初次相遇时,两人皆已成婚,25岁的 Kamila已育有两个儿子,而作曲家也已经有了很高的声望。作曲家与 Stössels 夫妇起初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在他们初次见面的第二个月就邀请二位来探访自己的家,会见自己的夫人,Kamila 翌日迅速回信代表她和丈夫 David 应允来访,丈夫的署名是 Dori. 作曲家夫人 Zdeňka Janáčková 回忆说,Kamila 有一张吉卜赛姑娘的美丽脸庞,但是文化程度不高;David 身材结实,但面目和善友好,他在军队服役,答应给作曲家夫妇在生活物资上提供帮助。

在 David 离开家的许多日子里,作曲家有机会去和 Kamila 单独见面,不过,随着时间推移,Kamila 的回信逐渐减少(还要他把这些回信烧掉,因此留存下来的就更少了,只能从作曲家留存的空信封得知这些信件的存在),尽管作曲家依然频繁地写信给她,信中洋溢的热情与爱意逐渐被忐忑的情绪代替。Kamila 一直对作曲家为她写的作品不很感兴趣,1925年5月她出于礼貌邀请了作曲家夫妇参加她家乡的音乐会,但此前已有材料记载她对作曲家产生了抵触,不愿意理睬他,也没有前去出席作曲家被布尔诺Masaryk大学授予该校第一个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

到了1927年4月,这段感情有了重大转机,Kamila 终于在信中署名「您的 Kamila」,作曲家与夫人 Zdeňka 因此有过争吵,但他似乎把夫人劝住了。1928年8月,他与 Kamila 以及 Kamila 的小儿子 Otto 作了一次短途旅行,期间他因淋雨着凉,很快发展为肺炎,并于当月12日去世。Kamila 参加了他盛大的葬礼,葬礼上演奏的背景音乐包括《狡猾的小狐狸》最后一个场景的音乐。

自打初识,Kamila 就成为了作曲家生命最后11年里创作的许多伟大作品的灵感源泉,两人之间七百多封「亲密信件」所流露的作曲家的丰富情感经历说明了一切,这些信件被作曲家一一保存,甚至直接促成了他在生命最后一年里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的创作。针对歌剧创作,他塑造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是受到 Kamila 的启发:《卡佳·卡巴诺娃》里的卡佳、《狡猾的小狐狸》里的狐狸和《马克罗普洛斯案件》里的玛尔蒂。当然,受到启发的还包括前文提到的《一个失踪者的日记》。

这些 intimate masterpieces 部分在遗嘱这一段中被引用,有意引导观众往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上联想。其实,如果要是再拓展一下,笔者认为《布鲁切克先生的旅行》和《死屋手记》的剧情也与这段经历有着相当的联系。从歌剧《布鲁切克先生的旅行》开始,作曲家就开始借音乐创作谱写自己的人生了。限于篇幅,关于这一点不再展开阐述。


(文中剧照来自欧洲演出场次官图,其他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来自北京国际音乐节,视频选自YouTube 上的纪录片 Hledání Janácka 选段,作曲家的感情经历与信件主要参考 Wikipedia相关词条与出版物 Intimate Letters: Leos Janáček to Kamila Stösslov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