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庙轶事(一)

周王庙轶事(一)


周王庙,在宜兴东庙巷东端,为纪念晋平西将军周处建的专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王庙轶事(一)


周处,西晋宜兴人。他幼时横行乡里,村民叫苦不迭,将他与山中虎、水中蛟并称“三害”。后感乡议,幡然醒悟,斩蛟射虎,改过自新,并拜师读书,学识长进,为乡里称道。经州、府推荐,任东吴东观左丞。入晋后任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继任广汉(今甘肃文县)太守,后历任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元康六年(296)八月,氐族齐万年起兵反晋,十一月,朝廷任周处为建威将军作先锋,翌年正月在陕西六陌(今属乾县)力战而死。建武元年(304)冬,追认为平西将军,宋绍兴年间加封“武惠正应王”。周王庙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299),现存大殿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殿建于明代,第一进即戏楼和厢房(看楼)复建于1994年,门楼、后殿和配殿、碑廊、东院“周王别院”以及周王庙文化广场等修(建)于2001年。整个区域面积达16400平方米。

周王庙轶事(一)


周王庙虽有如今之硕大规模和炫目景象,然藏有诸多寡闻轶事非为常人所知,余且以切身经历,择要述之。

一、 命运

历史上曾经的周王庙大体包括戏楼、看楼、大殿、后殿和东侧的晚娱堂及南面的周墓墩(周处家族墓)。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战火的洗礼,至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仅剩大殿和后殿,并分别由粮食局和制药厂等占用;北面的原戏楼和看楼位置全成了单位职工宿舍;南面的周墓墩于1953年和1976年由南京博物院二次组织考古发掘后,盖上了居民住宅房;东面的晚娱堂早已无存,时为水文站用地。

周王庙轶事(一)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促使旧城改造如潮水般的推进,宜兴也不例外,特别是在1988年撤县建市以后,宜城明清风格的街巷基本全被改造,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多遭拆毁。

1992年8月19日下午,市建委牵头在宜兴建筑设计院召开周王庙、太平天国王府等文物保护单位拆(迁)讨论(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建设、规划、文化、文史等部门的领导和部分老同志代表,我代表文化部门出席了会议,市委顾问、原宜兴县长钱炳福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钱炳福老县长首先发言,他说:“我要先发言,并不是我有事先说了要走,而是想讲为什么叫我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是不是叫我来参加这个会议,将来也让我做历史的罪人?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把绳索套在我脖子上叫我表态拆除相国牌楼我都没表态,现在我更不可能附着你们说同意拆除或搬迁周王庙和王府。你们不要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们不要对历史负责,只要经济利益。”他简短几句话讲完后即起身走出了会场。会议最后没有形成什么结论。

周王庙轶事(一)


然而在时隔4天的《宜兴报》(好像当时还不是日报)第二版刊登“闻笔”的报道,称周王庙修缮通过论证。11月4日,市动(拆)迁办通知我们文管办接管周王庙并负责进行修缮,次日我们从动(拆)迁办接收了周王庙第一批搬迁户的9把钥匙。对此我想,一定是钱炳福老县长在讨论(座谈)会上讲话对周王庙命运产生的关键作用。

周王庙轶事(一)


(未完待续)

撰稿人谈国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