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春天的诗实在数不胜数,佳作也是不胜枚举,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千里莺啼绿映红”等,在这里不多赘述。

今天要解读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其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人人皆知,如今常被用来安慰失恋的人,劝说他们忘掉过去。然而从整首词来看,这句并不是最好的,此词的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这首词名为《蝶恋花·春景》,全词如下: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阕:不沉迷于逝去的悲伤,而着眼于到来的美好。

在词的开始,苏轼从杏树入手来写春天:杏花逐渐凋落,曾经的枝头一抹红如今即将褪尽,被青色的小杏代替。“残红”被“青杏”代替,有人觉得这句是伤感的,有伤春之意,觉得苏轼为落花逝去而惋惜。笔者不以为然,如果苏轼看到落花就会伤感,那他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位旷达的东坡居士了,后来又怎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诗句呢。

诚然,苏轼看到了花褪残红,花朵正在一瓣瓣的消失。但是他也看到了青杏,

花落固然可惜,然青杏可喜。仔细品味这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可以感受到苏轼对青杏的喜爱,这份喜爱冲淡了伤春之意。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看完杏树后,词人的视野逐渐变宽,看到了空中飞翔的燕子,地上清澈的河流和简朴的房舍。一个“绕”字是点睛之笔,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动态图: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我们也可以想象有行人绕舍而走。或许还有天真活泼的儿童在放着纸鸢。

紧接着下一句又写道另一种树——柳树。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受到人们称赞的两句,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这句和第一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相互呼应,“枝上柳绵吹又少”对应“花褪残红”,都指一种美好的事物逐渐消失,然而笔锋一转又有“天涯何处无芳草”对应“青杏小”,另一种美好接踵而至。

不沉迷于逝去的悲伤,而着眼于到来的美好,这才是旷达的苏东坡啊。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下阕: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词的下片开始转入写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一道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在路上行走。强里是一个院子,少女在院子里荡秋千,笑声明媚悦耳。

这个场面是站在墙外行人的角度来描写的,一位行人偶然在墙外走过,不期然听到墙里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行人被声音打动,忍不住驻足细听。墙里的佳人相貌如何、芳龄几何都没有描写,一切都是隐藏的。行人忍不住想象,读者也忍不住想象。

对于墙里秋千的少女,笔者总会忍不住想起李清照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荡秋千是能够体现少女青春活力的一种活动,是一种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一阵阵悦耳的笑声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会使人充满向往。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少女尽兴而归,留下行人独自黯然神伤。自古以来都是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有情的是行人,无情的是少女。行人听到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先是惊喜,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最后声音也听不见了,徒留遗憾,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又哪里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

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无情并不是狠心,而是不知情。既然不知情又怎会有情。而且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没有受到生活的磨难,也无需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描写春天的词,有人读出伤感,有人读出豁达

苏轼的这首《蝶恋花·春景》可以称得上婉约词的佳作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这才是我们喜爱的苏东坡,既能豪气冲天,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也能浅斟低唱,吟诵“多情却被无情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