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真的可以“雅俗共赏”吗?

用户68431221


雅俗共赏,实际是很难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誉满天下,借用田蕴章老师的观点――

王的字比张芝、怀素的字规范、易认;也就是张芝、怀素的字,太草太狂放,也太雅了,以致于大多数普通人都不认识,都欣赏不来!王羲之的字也比颜真卿的秀美,颜真卿的行书,可能用壮美来形容了,有点偏于阳刚――而若与赵孟頫比较,王羲之又比赵孟頫的字要阳刚,赵孟頫的字偏柔了一点。

也就是,王羲之的字――恰!到!好!处!

这个恰到好处,雅俗共赏,在我看来,背后的审美就是――中庸式审美

这个审美哲学,书法上可以理解为:不真不草、大众能看懂;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秀丽的一面;变化多,能玩味~

如此说来,可以称为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也是大多数练字者的追求的――

以硬笔行书为例,在我看来,太刚太柔、太楷太草都不好!

太刚,整体上一定刺眼,写着也累,尤其是保持实用速度的书写。


而太柔,往往是主笔不突出,中宫没收紧,又显的没力度,这样写,行书也会状如算子的。

初学的朋友,很多把字写得有力度作为目标,但是练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现,锋芒毕露,不但刺眼,快写时也会很累的~

太楷,写着略慢,缺点流畅感;太草,又少点辨识度;

所以,行书,若能张驰有度,刚柔并济,不真不草,也是有助于使字变得雅俗共赏的,有助于满足大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的,而且,写着有节奏感,不累。

雅俗共赏,也是一种中庸,以上,只是个人陋见,请方家指点――


行书一点通


雅俗共赏,语出明代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这里先强调一下,雅俗共赏是个褒义词,辞海的解释是――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本就应该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也理当是可以雅俗共赏的。抱庸之前在多篇拙文中已作出论证和阐述,于此再作重申――书法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书法艺术是大众的艺术。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要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例引两证:①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举世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家说它好,大众也说它好,这才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②反观今日有些标价很高的书法作品,书协里有些人捧,收藏家有人炒,仿佛这类作品就是神品、作者真是大师了,我看未必,这要由时人和后人来评判。老百姓看不懂的书法作品,至多是一种商品,它就做不到雅俗共赏,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优秀的书法艺术一定是具有最大规模的受众,是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书法精英论有一定市场,有些人总是想把书法艺术无限拔高,高耸入云,甚至将书法艺术与人民大众对立起来,这是历史观出了问题,根本没有搞清书法从何处来、要到哪里去。悖离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一切艺术,必将被历史所逃汰。一定意义上,这正是空头理论家、收藏家、投机商人的盅心之术、营销策略。

雅俗共赏的俗,不是俗气,是大众化。抱庸看来,这其实才是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字的审美很特别,雅看不上俗,俗看不懂雅,共赏一般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有的字外行内行都喜欢罢了,比如临帖很像的这类字。





云雪书画


雅俗共赏,对于艺术来说是一以贯之。书法是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手中物。但在今天,除了文化人之外,人民大众也是可以欣赏的,不然在元日,人们都在自家门上贴喜欢的对联?!虽然雅俗可共赏,但篆隶楷行草五体中,隶,楷,行书,人民大众是能欣赏的,对于篆,草那就只好由文化人去赏悦了。








一叶小舟82704


这就是雅俗共赏。


绿水枉凝眸


书法现在无法做到雅俗共赏。



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是书法的爱好者,或是,再升高一些那些所谓的书法家,能有几个人能道出一篇书法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还有就是二田的书法,说好的固然是不懂书法的,即使是说不好的,又有谁能说出,怎么不合书法审美的一二三来?



现代的书法迷失的太远了,那么在清朝时,乾隆皇帝不是也把馆阁体的张照抬的很高吗?



雅俗共赏也不是不能达到,需要的事提高全民族的书法审美观。交响乐事音乐最高深的,奥地利那个国家不是也能做到人人可以欣赏吗?前提是需要人人懂得欣赏,人人能写一手好的书法。



现在的书法界有些混乱,各种声音充斥媒体,彼此唇枪舌剑地互不相让,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站出来主持正义,指引方向,才能使书法再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发展。



我们在期盼!


一笑貫长天


书法作品的“雅俗共赏”是最好的结果,也是观众欣赏时的一种高度认可和经常念叼的口头语。

我们常见到有的作品写得很俗,感官上让人觉得很别扭,甚至俗不可耐。这样的作品,虽字体辩识度很高,但不美,有的简直可以用“丑恶"来形容。书法是表现美的,这样的字体不会给人们带来半点欣赏价值。有的作品虽写得很高雅,也很有功力,但整体辨识度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影响了人们的观赏心理。这样的作品受众面很少,也不是观众所需要的效果。

“雅”和“俗”是一对矛盾,很好的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创作。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标准呢,我认为:书法作品既写得让人有辩识度,又能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字体和字里行间的韵味。这应是最好的表现,既不俗,又能让人看得懂,从中体验领会书法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书法作品,完全可以“雅俗共赏”,只是在长期的结体、用笔等训练和探索中才能实现。



建飞图文


艺术当然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但更多的可能是少数人的艺术。所以,书法当然可以超越雅俗共赏,从古至今也有不少这样成功的例子。
王羲之《兰亭序》


古质而今妍,东晋之前书风以质朴为主要风格,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在当时突破旧的观念,开创了妍美遒丽的新书风。二王书法在当代绝对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但在当时,仍属于新鲜事物,一些思想观念保守的古人可能也会难以接受。但历史最为公正,王羲之最终还是成为了书圣。
王献之《鸭头丸帖》

杨维桢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但杨的书法与当时所流行的复古书风大相径庭,不要说在当时,哪怕是在当代,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把杨的书法划为“丑书”范畴。但杨维桢所流传下来的墨迹,都可称得上是经典。


杨维桢书法

明清时期,徐渭、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等他们的书法在当时都不能说是雅俗共赏,但他们的作品可能都高于雅俗共赏。
郑燮书法


当代王镛先生、沃兴华先生、石开先生等等,他们的书法都称不上雅俗共赏,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石开书法


古风书法


有些书法经典艺术风格雅俗共赏,同时为广大民众和书法家共同接受,这样的作品也就更受欢迎、艺术地位更高。比如《兰亭集序》,字体飘逸,点画精妙,无论是专业书法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是赞不绝口,故而被人们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而有些作品同样是经典,却往往是专业人士叫好而普通民众不太喜欢,这样的作品若是能经过时间的检验也最终能够成为传世经典。比如《祭侄文稿》,因为是颜真卿悲愤状态下题写的一篇文稿,所以看起来略显凌乱潦草,这样的作品乍一看不是非常美观,所以不是那么讨喜,因而也就不太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也许这也是这篇文稿屈居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吧。

当下的某些书法家的作品偏怪,也就是所谓的丑书一流,不少专业人士也不认可,老百姓更是嗤之以鼻,这样的书风谈不上雅俗共赏,生命力也就比较微弱。

还有一种作品,创作的人没有什么书法功底,仗着略有一点天分或者只是胆量比较大,敢下手,出来的东西比较唬人,普通民众看起来挺喜欢,受过传统书法艺术熏陶的专业人士看来感觉俗不可耐,这样的作品也只能沦为装饰画一类的,谈不上有什么艺术价值。






斐梵物语


好的书法就是高手可以从各种专业的角度分析出优点,我们普通人也能看着好的。

如果有人的书法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看着实在不怎么滴,但是有一些评论家或者某些官方站出来说“这件作品融合了颜柳欧赵的笔法特点,又从钟王笔法获取灵感,又融入了自己的匠心独运,将中国书法提高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高度……”那不就是吹牛拍马吗,说明牛的不是这件作品,肯定牛的就是写作品的人啦。

不论是行草篆隶行哪一种,古代大家的名帖谁都看着好,就算是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草书,篆书,隶书,一篇作品气韵天成,不燥不作,运笔稳健流畅那谁都看的明白的。反之功底不好,还要学高手一整篇胡乱的转折逆纵提,样子是像了,好不好谁都不是白瞎滴。

个人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