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而言,毛主席以公開發表的67首詩詞哪一首最好,你最喜歡哪一首?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毛主席詩詞以沁園春系列最不同凡響,個人最喜歡《沁園春•長沙》,其詞曰: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在長沙寫的一首詞。1911年,毛澤東來到湖南長沙第一師範,風雲際會,常與同學師友暢談天下大勢。這首詞氣度非凡,然而其中又有某種不確定感,字裡行間,色彩飽滿,時間感,空間感,歷史感都頗佳,情感豐沛,充滿激情,既有理想主義的浪漫,又有現實主義的惆悵,非常真實,同時又非常灑脫。將一位胸懷天下的青年人的情感表達得相當充分,比《沁園春•雪》更有味道。



性命幽觀


沁園春 · 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fèn)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春·雪》就是毛澤東主席寫於1936年2月你蓋世名著,我非常喜歡,若有同感的朋友,可以發表你的看法。




肖恨鐵


偉人詩詞,清平樂——會昌。永遠的經典。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唱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易墨書畫


毛主席的詩詞,篇篇經典,篇篇不凡,篇篇喜歡。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

毛澤東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靜遠


在毛主席公開發表的六十七首詩詞作品中,農夫最喜愛的一首就是《沁園春,雪》。

這首詞寫作於1936年,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重慶出版的《新民報晚刊》上,解放後1957年《詩刊》1月號又重新發表。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臘象…………,

詞的開始,讀者眼前便顯現出一片十分壯麗的雪景,讀來不由使人心曠神怡,激情萬分。

當時,紅軍已結束長征,勝利到達陝北。毛主席聯想到顛沛流離的艱苦歲月終於過去了,中央紅軍終於有了牢固的抗日基地,再看到這遼闊壯麗,一眼無餘的黃土高原雪景,革命豪情油然而生。緊接著領袖又對於歷史人物作了比較公正,克觀的評價: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而這些歷史英雄都各有自已的不足,而真正能建功立業,奪取革命勝利的英雄是當代的廣大人民,抒發出領袖對革命事業必會取得偉大勝利豪情壯志。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秦一農夫


1935年9月27日,紅軍到達甘肅,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榜羅鎮會議”),正式決定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鞏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把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9月28日,毛澤東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全軍排以上幹部會議上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後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是長征時期毛澤東創作的唯一一首律詩,定稿於1935年10月。毛澤東以高度凝練的詩句和生動形象的比喻,把兩萬五千裡的萬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顧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歌頌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了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心境從焦急憂慮到勝利喜悅的轉換。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崇高革命精神的讚歌。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與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



馬德里的陽光


毛澤東寫的詩詞,可以說每一首都很好,不同的人喜歡的也不一樣。我們選一些我最喜歡的關於毛澤東的詩詞說一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這是毛澤東的一首很著名的詞,其中人間絕句就是“換了人間”。不得不說,毛澤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為我們換了人間的。

因為他帶領我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與自由,獨立與自主。

正是他的“換了人間”,讓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所以,在讀到毛澤東的“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時候,我被這樣的絕句驚豔到了。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這是毛澤東的《採桑子》,其中我們被驚豔到的人間絕句是,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要知道毛澤東是軍事家,此生征戰無數。

戰場上我們都知道是血腥的,是最為殘酷的。但是,毛澤東是為人民而戰,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在戰場上看到的是戰地黃花分外香。是別有的一方景象,是希望是和平是勝利。

恰恰也正是毛澤東這種豁達的心理,讓他帶領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毛澤東的詩詞之一。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是毛澤東最為有名的一首詞,這首詞最驚豔到我的人間絕句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從這一句話就看得出來,毛澤東的氣魄。

他正是要做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正如後來,他真的做到了。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一個屬於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讓四萬萬中國人民獲得了光明與新生。

所以,毛澤東也確實做到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當然了毛澤東寫的最好的詩詞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漢史趣聞


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不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奉獻一生,而且在華夏文化文明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就詩詞而言,毛主席曾公開發表的就有67首,像《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等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上乘佳作,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毛澤東詩詞喜愛者眾多,相信大家都有各自被吸引到的點,若要說到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詞,還是那篇《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啊,我們如今登高望遠的山峰,是當年紅軍戰士們巨大的阻礙;我們如今讚美的滔滔大河,是當年紅軍戰士們的虎口險地。

我們如今享受的愜意生活,都是當年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今的太平盛世,也是這些人爭先恐後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他們應該被世世代代銘記。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二萬五千裡錦繡河山,征服它需要胸懷多大的信念?需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翻山越嶺,蹚河涉水,經雪山,過草地。一路上留下多少英雄魂?

《七律·長征》不僅是一篇優秀的詩詞,其背後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長征雖艱難,但卻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保留了生的火種,粉碎了蔣介石的陰謀,中國革命開始轉危為安,革命根據地也隨之成功建立。發生在革命事業早期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實則為整個革命的勝利打下來良好的基礎。

竊以為《七律·長征》是毛主席所有詩詞中,承載最重的一首詩,那段歷史太過於悲壯,每一個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才是。


國學小迷弟


回答這個問題看來與題主的要求有些不符了。要問毛主席公開發表的67首詩詞最喜歡哪一首,還真不好說。愚以為毛主席的每一首詩詞都是絕佳的藝術精品,每一首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的魅力,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毛主席所有的詩詞無論是從所表達的思想境界,還是藝術意境,都達到了一個一般詩人難以超越的境界。記得《唐詩三百首》的序言裡有這麼幾句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幾句詩雖然有點言重,但從毛主席的詩詞來看,還真比較切實。李白的詩以浪漫著稱,杜甫以反映現實為主,宋代的蘇軾以豪放見長,毛主席的詩詞可以說是集各流派之大成者。柳亞子稱讚毛主席詩詞:“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詩”。毛主席詩詞既是生活的藝術,又是藝術的生活。毛主席的詩詞像浪花一樣時時以最貼切距離隨著社會革命的浪潮而跳動,同時,又像一面鏡子,真實而藝術的反映了毛主席一生和中共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近半個世紀的鬥爭歷程。

從內容上看,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現了中國革命各個歷史階段的風起雲湧的歷史畫卷。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國革命形勢風起雲湧,工人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此時毛主席創造了《沁園春·長沙》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時代最強音和“到中流擊水”的鬥爭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寫下了《菩薩蠻·黃鶴樓》對即將出現的革命危機作了預言。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中國土地革命時期,工農革命蓬勃發展,共產黨利用軍閥戰爭的機會,革命力量不斷壯大,中國革命又出現了新的高潮,在這時期又創作了《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蔣桂戰爭》、《採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等,反映了這一期間不斷勝利的革命形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又寫出了《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表現了人民武裝力量反擊反革命圍剿不斷取得勝利的戰鬥場景。長征時期,創作了《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反映了長征艱苦卓絕的鬥爭經歷和共產黨領導下紅軍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抗戰前夕,一首《沁園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將到來之際,以先進的歷史觀評古論今,指出了人民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是歷史的主人。解放戰爭,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鬥號令。建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的《送瘟神》對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讚揚。面對國際反華勢力的猖狂進攻,毛主席寫下了《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小小鬟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寫出了對國際反華勢力的極大的蔑視。毛主席一生的詩詞都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為人民而謳歌,這是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位詩人的獨特之處。

在藝術上,毛主席的詩詞意境高遠,氣勢磅礴,有雷霆萬鈞之力,視野開闊,胸襟豁達,並且處處洋溢著哲理的光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詩詞從不玩弄詞藻,故作艱深,用語大眾化,通俗易懂,做到了雅俗共賞,既典雅又通俗,既屬於陽春白雪,又適合下里巴人。所以,要問喜歡哪一首,真的不好說。





政195269258


毛主席詩詞名篇很多,我特別喜歡的是《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這首詞是在遵義會議後寫的。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遵義會議前的中國工農紅軍在王明錯誤路線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開始時又推行逃跑主義,導致湘江戰役損失慘重,八萬紅軍只剩下三萬多人。這種情況下,博古李德等人還要繼續走與二六軍團會師的老路,全然不顧蔣介石在路上的重兵把守,如果繼續下去,中國革命將走上絕路,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同志挺身而出,提出改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經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紅軍勝利到達遵義,遵義會議終結了博古李德等人領導紅軍的歷史,開創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憶秦娥”是李白開創的詞牌,李白詞代表一種盛唐氣象: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正好符合毛澤東此時的心情。

詞的首三字“西風烈”,用形容火的“烈”字來形容風。形象地寫出了西風的宏大和威猛,成功地烘托出蒼茫而悲涼的氛圍。

第二句“長空雁叫霜晨月”,在遼闊的雲貴高原上,凜冽的浩蕩西風中,大雁的鳴叫一定讓人抬頭望去,看見了嚴霜中早晨的殘月。

下一句重複“霜晨月”是詞牌要求,也是詞人感情的真實寫照。前一個“霜晨月”是向上望,後一個“霜晨月”則是向下看,月光與霜色融為一體,給人以淒涼孤寂之感,並自然引出下面兩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情況。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剛亮,寒風冷月,行軍艱難,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的基調是陰沉的,一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讓人的心情變得鬱悶。

詞的下闋一掃鬱悶之氣,代之以昂揚向上的激情。“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雄關”是指婁山關的雄偉,“漫道”是寫紅軍戰士藐視一切困難的決心“,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戰鬥的艱難困苦,作者通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藝術地把各種艱難困苦具體化、形象化。

“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可以邁開大步,勇往直前,“雄關”已變通途。“從頭越”這三個字表現了遵義會議後紅軍戰士在正確路線領導下滿懷豪情走向勝利的決心和勇氣。

第二個“從頭越”是這種壯志豪情的的誓言,毛澤東向全黨、全軍宣誓,我們從今天開始要從頭再來,誓把革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詞的最後八個字“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前一句寫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表現山的形態,寫山的鬱鬱蔥蔥、遼闊蒼茫。後一句寫夕陽,“如血”是說夕陽像鮮血那樣殷紅,使人聯想到紅軍的偉大精神。這兩句寫黃昏景象,從上闕的霜晨月到下闋的殘陽,詩人用這種時空上的錯位,描寫了經過一天激戰後,硝煙遍地,血流成河。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巔遙看連綿起伏的山脈,如大海一般遼闊,而黃昏漸漸落下的夕陽,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正與盛唐氣象一脈相承。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澤東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澤東這八個字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之所以偉大,正是在革命的轉折關頭寫的,詞的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色調冷峻,下闋色調溫暖,色彩、感情對比同樣強烈,上下闋的強烈對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作為一代偉大指揮若定的氣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