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历史上两位君王,一位宰相的肯定,却在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参与了闻名朝野以及后世为之瞩目的"科场舞弊案"。这个人就是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 ),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两帝一相称赞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一次后周世祖柴荣在批阅奏章后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欢李昉的诗,称赞他说:"吾久知有此人矣。"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子他日官禄当如我。"后来李昉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拜相。

柴荣早已对李昉的文章盛名有所了解,而当时的宰相李谷也是对其刮目相看,在后周时期因此也算平步惊云。

在宋太宗时期,李昉拜相与卢多逊两人走的比较近。在卢多逊谋反案后,李昉向宋太宗赵光义求情,宋太宗向李昉说道:"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李昉对此答道我相信我的老伙计。从此宋太宗对他刮目相看,更加重用。

从两帝一相对李昉的认可,不难知道李昉此人人品是没有问题的,为何会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主持科举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呢?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李昉的性格导致后周亡宋立不被待见

"黄袍加身"后的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带领军队进入京城后,宋太祖为了安抚天下臣民,使用的依然是后周旧臣,身为顾命大臣的范质和王溥等人已知事情无法改变,再加上已经看光了"流水的帝王,铁打的臣民",只好认命。率领百官叩见新帝,可是已经身为翰林的李昉偏偏不来朝拜,而且跟你对着干,让骑马来,却买头驴慢悠悠的来。后来诏他进京,也装病,足足走了三个月抵达京城。作为帝王的赵匡胤估计脾气再好,也不会待见这位"无声顶撞"的大臣。

没有直接顶撞宋太祖,宋太祖也不好直接将后周时期的李昉直接解决了,只能贬官。不过在宋史很少关于李昉这位在赵匡胤篡权后为帝时期关于李昉的记载,就连"科场舞弊案"在宋史上也是寥寥几笔。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开宝四年(971年)还只有"中书舍人"的头衔,次年才恢复后周时期翰林职位。这12年中虽然因为期间母丧,回去守丧,更多时期被贬,不被重用,在恢复翰林后,第三年参与主持科举就发生了"科场舞弊案"。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李昉成为"殿试"的牺牲

宋朝刚建立时期,宋太祖已经对权力控制欲非常强,宰相在五代十国与皇帝议事时同站同坐都可以,非常受尊敬,而宋太祖与范质等人议事时,宋太祖居高临下,众人下跪或者在下面站着。宰相地位直线下滑,从此宰相之位性质大变。这次的"科场舞弊案"也是为了皇权更加控制朝臣。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科举考试源于隋朝,经唐朝演变,先前的选拔更是只有豪门士族才能参加,如今因"科场舞弊案"的出现,宋太祖可以插手官员的选拔,虽然最后一道,却是最重要一道。

科举的利让国家选择更多的贤能之人,也让寒门苦读的学子有了出头机会,可也导致了监考官们培养门生故吏的机会,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利益集团。这样的利益集团在历史上最有名属于明代的"文官集团",形成了"相宜"和"年宜"等等报团取暖的"文官集团"。而因为殿试的出现,皇帝能够更加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状元等,这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为何说李昉成为"殿试"的"牺牲品"。因为在《宋史.李昉传》也是含糊其次的概括,没有什么言语记载。记载主持这次科举考试,录取考生出了差池,被贬。简简单单的概括,似乎正史有意避开。这件事较为详细的是宋太祖"发现"四十多个考生有两个考生落选有问题,恰巧此时有个徐士廉的考生敲响了"登闻鼓",对此宋太祖亲自考察录取的考生,其中有进士武济川不合格,还有一人通过三传考核的人也不合格,恰巧都是李昉同乡,认为李昉徇私舞弊,降为"太常寺卿"。

此人不给宋太祖面子,被怀恨在心,成为了“科场舞弊案”替罪羊

结语:

按理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朝廷应该动怒,皇帝也应该对此愤怒,朝野上下应该对此口诛笔伐,为何李昉还能再宋太宗时期任职宰相,并且发生"科场舞弊案"也仅仅是降职,没有其他惩罚,正史也没有过多的记载。这是非常让人疑惑的。

大量文献佐证李昉此人公正手法、整治的人。宋太宗评价"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谓善人君子矣"。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可能……

参考资料:《宋史》,《后山谈丛》,《续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