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黑暗骑士驾到


有以下4点原因。

1.朱允炆误判形势

确实,削藩之事势在必行。然而朱允炆误判了形势,操之过急了。朱允炆一登基,可以说是屁股还没坐热呢,威望尚且没有培养起来,就开始着手削藩之事,而且想一下子把所有藩王都解决掉。要知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尚且没有这么一刀子切,也只是规定藩王们不准私下联络,不准一起进京,规避藩王一起谋反的风险。而朱允炆实力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就贸然削藩,可以说是选了一个完全不成熟的时机。

2、朱允炆未占尽舆论先机

建文元年,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逼死自己亲叔叔这件事情,不管怎么样,都是一个洗不掉的污点。而且一同对那么多叔叔发难,舆论可想而知。这个时候,朱棣扯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也有了一个比较站得住脚的理由。

3、缺乏优秀的军事人才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优秀的将领,能让军队发挥最大的威力。相反,一个拖后腿的将领,哪怕有百万雄师,也难保不会打败仗。而朱允炆和朱棣的军队,就是这么一个明显的对比。刚开始开战的时候,朱棣是非常没有信心的。因为朱允炆掌握着更强的军事实力,然而现状无可逆转,朱棣也唯有背水一战。

朱棣是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镇守一方,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而朱允炆就不同了,不怪朱棣嫌他嫩,朱允炆确实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尤其糟糕的是,为了防止将军拥兵自重,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以各种名目杀了很多功臣,导致朝中无人。朱允炆和朱棣对上的时候,即便刚开始有着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因没有一个优秀的将领,屡屡在朱棣面前吃亏。朱允炆刚开始派出去的李景隆,完全是个无能的将军,领着几十万士兵,却被朱棣吊打。后来朱棣进攻,他更是贡献了一份力量,此事暂且不提了。

4、朱允炆缺乏帝王手段和谋略

这同样是朱允炆非常欠缺的一个点。如果朱允炆能够在皇帝这个位置,多多磨炼几年,或许他会锻炼出来,可是才登基不久,他就得面对自己亲叔叔起兵这件事情,处事手段不够老辣,帝王心肠也不够狠硬。战场上你死我活,朱允炆却生怕背上害死叔叔的罪名,再三和前线士兵强调,千万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这样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前线士兵使劲也不敢完全使,万一真的伤到了燕王朱棣,改天皇帝算起账来了怎么办?或许哪天人家叔侄俩不打仗了,和好了,那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的,岂不是妄作小人吗?

若不是朱允炆这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的性子,朱棣在战场上未必能全身而退。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从一开始就没有深切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一旦失败自己将万劫不复,才有了自己后面的结局。说到底,还是朱允炆缺乏了帝王的手段和谋略罢了。


花奈


一直以来,朱元璋属意的继承者是太子朱标,朱元璋对朱标可以说是倾注了太多心血,朱标从小在他身边长大,跟随他打仗跟随他漂泊,总的来说就是言传身教很多年,建国之后更是把所有的人生经验和治国学问统统都教给他。

这种感情是十分浓重深厚的,甚至夸张点来说,朱元璋对其他所有儿子的感情加起来都比不过对朱标的独爱,而且这种感情随着朱元璋的年纪变老而愈加深厚,人老了总会念旧,然后就有了感情转移,或者说爱屋及乌,所以朱元璋直接把皇帝的位置给了建文帝,也就是朱允炆。

建文帝十五岁被立为太子,二十一岁登基,可惜登基不久,就急于削藩,结果后来局面控制不住,被反打了,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有江湖传闻说是逃到海外去了,偌大的江山就那样让给了叔叔朱棣。


其实当时建文帝掌握天下大权,又是名正言顺的正统皇帝,为何被燕王朱棣轻易的将江山易主?

原因一:贸然出手,操之过急,而且方式太粗暴。

建文帝太着急了,登基后一个多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要削藩,却没有想过所有人对他这个新晋皇帝的认可度,而且御人都讲究威恩并施,恩泽还没降下,迎头就是一棒这种举动是不明智的。如果先采用怀柔政策,慢慢以大义来分化,给藩王们留点余地,一步一步来削弱他们的势力自然会好很多。

可是建文帝不讲究,只想一步到位,根本不考虑其他因素,直接就是把诸王往绝路上逼,今天一个被贬为庶民,明天一个闭宫自焚,相信当时诸王的内心是恐惧和绝望的,但是再恐惧,在屠刀降下之前性命攸关之时也会奋起反抗,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何不热血一回?并且,这样甚至是给了朱棣的一个天大的机会,让他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实,有些藩王本可以利用,却硬生生地将他们推到了彻底对立的位置。

原因二:识人不明,器重腐儒,削藩策略错误。

朱元璋驾崩后,给建文帝留下三位辅助大臣,分别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黄子澄是科举出身,担任过东宫伴读,跟建文帝的感情最好,伴读东宫。建文帝即位后,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两人意见不同,齐泰的意见是直接把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一举拿下,剩下的就好办了。而黄子澄的意见却跟他相反,最后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策略。

事实证明,既然出手,就要击中要害,黄子澄却明显不通军事,以为先把小的藩王削了,去除掉朱棣的羽翼,然后一步步就能逼朱棣就范,却完全没想到这明显是打草惊蛇,让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发展时间。那时候,建文帝明明有着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充足的资源,一战足以定江山,却还要给对手不断壮大的机会,实属不智。

原因三:行事粗暴,混乱无章,却又不足够心狠手辣。

相对朱元璋、朱棣来说,朱允炆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阴谋和战争,也没有见过太多的血腥和残忍,他明明知道将来他登基之后,诸多藩王就是他掌控天下最大的对手,却不懂得如何找机会将他们铲除。

在朱允炆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朱棣碰见他,见四周无人,居然对他说了一句:“不意儿乃有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没想到你小子居然也有今天。这是实打实的大不敬之罪啊,而且当时朱元璋刚好看到了,瞬时暴怒,便让左右侍卫把朱棣拉下去砍了,多好的机会,不过朱允炆却是帮朱棣求情,让他逃过一劫,不过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相信朱允炆后来肯定后悔过。

甚至在朱棣发起靖难之战时,朱允炆派大将耿炳文平叛前去平判,临行前还交代不要把朱棣给杀了,不要让他背上杀叔叔的罪名,这种仁慈可当真用的地方不对。

成王败寇,或许朱棣天生就适合做皇帝,登基后将一片烂摊子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