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剛一週,總是喜歡打人,請教一下現在教育的話他能記住嗎?

小諾諾0128


媽媽,孩子一週歲的“打人”,是屬於手部大臂敏感期,因發育需要而產生的行為,這個是無意識的行為,跟我們常規理解的“打人”行為不同,此刻無需去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好,相反,需要幫助孩子練習這個動作。

0-6歲孩子的成長髮育過程中,很多家長容易把孩子的手部拍人動作定義為打人行為,事實上大部分此種行為只是因為手部發育需求引起,而非有意識的打人行為。針對有意識的打人行為,存在惡意的我們需要多加引導和教育,但是無意識的行為,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背後的表達需求和成長髮育需求。

1週歲寶寶為什麼會產生“打人”行為呢?

寶寶從1週歲開始逐漸從爬行到走路,手部動作逐步解放出來,爬行期的手部作用主要起到支撐輔助平衡的作用,而行走時期,寶寶的手部動作被釋放出來,為了可以熟練掌握揮臂,甩手,拍手,抓握和拿取物品等行為,他們是需要一個練習期,以達到自己可以熟練掌控手部肢體。所以我們寶寶這個階段更多的不是打人,而是手臂發育的敏感期,在練習如何控制自己手部以及手臂力量。


除了因為是手部動作發育的敏感期,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國目前寶寶的成長髮育裡,語言的發育普遍比動作發育要遲緩,導致很多時候寶寶在進入自我意識發育期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需求,所以採用動作方式。以上這兩種行為都不是有意識打人行為,這個期間我們是需要幫助寶寶去做練習和解決表達需求的,而不需要去做過多的教育,因為此時的行為並不是暴力行為,如果過多的教育忽視了寶寶自身需求,後期才會無奈下演變成暴力行為。

我們需要怎樣做幫助寶寶呢?

(1)藉助遊戲,練習手部動作

為了讓寶寶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增加手部動作的遊戲,如球類遊戲。可以跟寶寶玩扔,捏球和套圈遊戲,主要是引導寶寶去使用手臂部位,學會如何控制。手部動作的發育還是寶寶在探索因果關係的過程,不斷的自我嘗試扔東西的過程,根據自己的力量來探索可以扔的距離遠近。這個階段,寶寶非常需要我們跟他們做大量扔東西的遊戲。另外也可以跟寶寶玩拍球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感受拍打力度的大小跟球的變化,以此來引導寶寶學會控制自己力度大小。在這個階段還可以借用麵粉或者橡皮泥,同樣是可以讓寶寶去學會控制手部動作和控制力度的遊戲。

(2)讓寶寶自主進餐

這個時候寶寶手部動作釋放出來了,很想知道自己的手到底可以做啥,我們除了藉助遊戲來練習手部動作,同時也可以讓寶寶嘗試用手抓著食物吃,剛開始的時候會弄得到處都是,但是這個是寶寶手部探索的需要,我們儘可能滿足寶寶這個時期的需求,滿足這個時期的探索慾望,這個探索可以幫助寶寶後期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

(3)引導寶寶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

我們一週歲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媽媽在寶寶發生這種行為的時候,多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寶寶的需求,讓寶寶學習語言詞語積累的同時,也能夠慢慢學會用語言來代替動作表達需求。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寶寶在發育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同行為的展現,我們在第一時間是去了解孩子,不要給寶寶直接貼標籤,這樣會錯失我們跟寶寶溝通交流的機會,和寶寶能力學習的機會。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分享的鵝 | 90後育兒小寶藏,專注於早期教育,深耕母嬰行業。做專業的育兒知識輸出,讓父母更懂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

免責申明:本文分享內容純屬個人論點,僅作參考,如果我分享的內容有誤,請留言於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育兒分享鵝


目前我家寶寶不到14周,最近也是老愛動手,仔細觀察發現她是挑人的。對爸爸和爺爺幾乎不動手,但是對奶奶和媽媽動手頻繁。我想著給她一次厲害的讓她記住,試驗了幾次,她動手打我或者奶奶的時候我就狠狠的打了她手,她哭鬧過後還是會打人。婆婆說這個月齡可能還不懂這些,懲罰幾次之後我也發現沒有作用。現在就多多的給她引導,跟她說不能打奶奶,不能打媽媽,現在寶寶有時動手的時候也會擺擺手,表達不能打。不知道這種教育對不對,但是目前能做到的也就這些了,她現在不會說話,只能聽懂我們說話的大部分意思。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彤彤vlog


這時候的孩子對打人是沒有概念的,並不是真的生氣去打人,更多的是吸引對方的注意。

家長萬萬不可在孩子打人後,再打孩子。這樣他可能還以為你在和他互動,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應該去多和孩子互動,去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說打人媽媽時,媽媽可以說“這樣媽媽會痛哦,媽媽希望寶寶輕輕的!”



好豆媽


一週歲的孩子,在未能使用語言清晰的表達個人的需求、情緒時,便用行為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孩子因不能出去玩躺在地上打滾;因想吃水果而未得到滿足放聲大哭;因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而動手。這些對於一歲的寶寶來說,

是自我意識的一種正常反應

當孩子總是頻繁打人時,其實已經在孩子個人意識裡面將“打人”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溝通方式。有時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有時想用“打人”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還有可能想與其他小朋友溝通、交流等。總之,家長切莫給孩子一歲的孩子貼上帶上暴力、打人等標籤。

面對著總是打人的小傢伙,家長要做好“三不”措施

  • 不出現過激行為

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大人們可能會狠狠的責罵孩子,甚至打一頓,聲稱要孩子長長記性。殊不知,有時過激的行為會讓孩子誤當成家長關注孩子的一種假象。讓孩子將打人的行為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

  • 不看暴力鏡頭

家長偶爾會選擇觀看一些感興趣的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等來放鬆身心。不可避免的是電視中會帶有相應的暴力鏡頭,如打鬥、互相推搡等。孩子面對著這些鏡頭,便會自然的理解為真實的情景,甚至模仿。家長儘量讓孩子避開不良的暴力鏡頭。

  • 不做壞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究竟有多強,舉個例子:女兒一歲兩個月時,像往常一樣,我在臥室拖地。不同的事,這一天我竟然摔倒了,下巴碰到了床邊,我躺在地上疼的哼唧起來。老公趕忙把我扶起來。這一切,被女兒看在眼底,只見她往地上一躺,也哼唧了起來。我和老公哭笑不得,老公便把抱起來。

家長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盡收眼底。所以爸爸媽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要溫和、寬容、禮貌待人。對待孩子也要收起暴力的拳頭和言語。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打人問題

  • 簡單、具體的語言勝於長篇的道理

當一個一歲的寶寶犯錯誤時,我們可能去試著給他們講道理。比如:當寶寶要碰電源插座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不可以碰,太危險了,電到你會受傷的!其實孩子並不能理解裡面的一些詞語,比如危險,電到、受傷的意義。很多時候,家長對寶寶說的長篇大論,到孩子的那裡理解下來,可能就幾個字或詞語。所以當寶寶在犯錯誤時,我們只需長話短說,幾個字概括即可。

當一歲寶寶打人時,我們只需堅定溫和的使用一些簡單具體語言如:寶寶不可以!”“媽媽不喜歡你這樣”“這樣會痛”等,最好可以加上手勢,讓寶寶明白。

  • 具有前瞻性的處理孩子的問題

通過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在打人之前,會有相應的表情、動作、言語等方面的變化。父母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在孩子出現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跟孩子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想他走開,是嗎”“你想出去玩,對嗎”“你是想要這個玩具嗎”等。當我們把孩子的想法表述出來後,孩子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認為家長是理解他的。

當孩子外出,去公園、遊樂園等場所時,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媽媽可以帶你去公園玩,但你不可以打小朋友。”若孩子在此過程中動手打了其他孩子,家長便可以馬上把孩子抱走,帶到其他地方,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 引導孩子正向行為模式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時,家長可以順勢引導孩子:“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小朋友啊,喜歡一個小朋友可以抱抱、摸摸、或握握手,但都要輕輕的,不可以打人。”然後帶著寶寶以遊戲的形式演示一遍,讓孩子知道友好的溝通方式並不是“打人”。另外,平時多教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語言如“是”“不要”“好”等詞語來表達孩子內心需求。當孩子使用正向的行為時,“打人”這一負面的行為便會慢慢消失。

這此過程中,家長要耐心的引導,給予滿滿的愛和理解!要學會讀懂孩子的“心”,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反應,並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將有助於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木二小


一兩歲的寶寶愛打人怎麼辦

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在寶寶一兩歲的時候,寶寶會格外地喜歡打人,讓媽媽非常地苦惱,不知道該如何去引導教育寶寶,而寶寶這時候正是三觀為零,一張白紙,全看父母怎麼教的階段,所以爸爸媽媽的做法至關重要。

一種:一巴掌打回去,你也會疼

現在很多人都在推崇這一種解決方式,簡單暴力,直接打回去,寶寶打你一拳,你就打一拳回去,甚至兩拳打回去,讓寶寶的皮肉受苦,然後他就會印象深刻,再告訴他你看你也會疼,所以這樣是不行的,不能打人。

這樣做表面來看好像沒毛病,很有道理,其實不然,這只是歪理。首先你要明白,寶寶在一兩歲的時候的打人行為是不能跟普通的打人行為相提並論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質。

一般所見的打人行為,打人者知道自己所做是錯的,還故意去做,這當然是不被原諒的。但是一兩歲的寶寶,他並不明白這是在打人,這只是他的一個希望取得關注的表達方式,甚至可能是因為喜歡你,想要跟你交流,但是又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急的就出手了,類似於條件反射。

這就是沒有惡意的,他還不知道這個做法被大人賦予了這樣的不好的含義,也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會傷害別人,畢竟他能調動起來取得別人注意的除了說話也就是揮動雙手了。所以這樣直接打回去是不行的,寶寶正想跟你示好,一臉懵逼被你打哭了,他根本不懂這是怎麼回事兒。

另一種:語言引導

比較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對寶寶的行為表示不接受,明確讓他知道這是不好的,不該做的,跟他說NO!從源頭遏制這種錯誤的辦法,並詢問寶寶的需求、安撫寶寶的情緒,引導教會寶寶慢慢學會別的表達情緒的方式,讓他懂得正確地宣洩或者傳遞自己的感情。

這樣才能避免以後寶寶長大變成喜歡打人招人煩的熊孩子,如果在一開始你就讓他知道他做法的錯誤,讓他換一種方式去表達,他就可以徹底拜託這種錯誤的做法。如果他打了一次人他的需求就立馬被滿足了,那以後他還會打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只是被一巴掌打回去,以體力上的優勢讓寶寶屈服的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可能會造成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因為我會被打所以不能打人,那等我打得過別人了就沒關係了,我就可以肆意地打人了,這樣寶寶根本不能意識到這個行為本身的錯誤性。


炸豆媽育兒


孩子打人有個過程。他不知道打人是壞事。以為在玩。所以,一定要馬上告訴他,不能打人。把他的手抓緊。反覆強調。等再大一點還不改,可以,打他的手,問他疼不疼。寶寶打媽媽,媽媽也疼,道理懂了。就會改了。每天講故事給孩子聽。6個月就要開始唸書給孩子聽了。聽故事,聽音樂。聽十萬個為什麼?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看電視,電腦。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父母要有遠慮。好孩子是怎樣培養的。壞習慣又是怎樣形成的。一定要警惕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家裡面的東西,都要指給孩子認識,什麼東西叫圓的,叫方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留心。動物幾條腿。寶寶的眼睛,鼻子,把卡片上的對起來教。反面的字也教一下。不要管他能不能記住。只有父母養成每天教,時刻注意教,孩子沒有學不會的。8個月的孩子,給他吃的東西,他已經會自己拿起來吃了。所以,要讓他自己會吃飯。只少2歲時別餵飯。要訓練這種能力,而不是啥事都替他做好。這種學習的過程,就是啟蒙教育。3歲前習慣教好。吃飯時的規矩。每天教一下常識性知識,在玩耍中學會識字,家裡貼張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要告訴他。玩數數。可以現在抱著他數手指頭。也可以拿撲克牌,教數數。順便這些數字也指給孩子念念。或許你孩還不會說話。但是等到他會說時。他會講給你聽。這種方法就在轉移他打人的行為。不會無聊到天天抱著沒事幹。讓孩子自己在啃手指頭。要德智體全面發展。5歲時一千多字認識了。知道的東西多了。做人的道理懂了。以後就不用太操心讀書了。建議你看看頭條視頻李玫瑾的育兒知識。心理學教授。0一7歲時關鍵。


蕾蕾283831526


觀察是什麼事情引起孩子情緒不穩定

1歲的孩子正是性格慢慢養成的關鍵時期,先觀察具體是什麼事情,導致孩子煩躁易怒,需要通過摔東西和打人來發洩,這個時候也不需要特意的阻止,看是否是家裡人在交流時容易起高腔,孩子接受到這個信號,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在情緒表達時折射出家人間相處的影子,情緒不穩定。

挑選塑料不易摔碎的物品給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像教育大孩子一樣,只會說“不可以,不對,不許”,對孩子而言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孩子大多隻能感受到你情緒是不和善的,並不知道自己行為不對,在孩子想要摔東西時換成毛絨玩具,塑料製品,等摔不壞的物件,儘量不讓孩子養成愛摔壞東西的習慣,但給孩子發洩的機會。

孩子打人時採用溫和的方式堅決的制止

孩子打人可能是情緒不穩定,也可能是孩子想和別人交流但是把握不好分寸,不管出於哪一種原因,孩子伸手打人時都要阻止,但阻止時注意採用溫和的方式,具體做法可以是,看到孩子伸手打人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不讓他打,孩子打一次就阻止一次,直到孩子不再伸手打人為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1.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孩子如果是多動或者自閉症或者有情緒障礙,是很容易打人的。兒童醫院有專業檢測。

2.排除病理因素,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

3.當時打人的原因是什麼

4.反思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當。


陽光橙子維C


與大人行為有關,有些拍孩子視頻,沒什麼水準,從他們喜歡與孩子對拍桌子,還存幼兒身上敲敲打打,口裡說著,我打你,雖然逗孩子玩,但是給孩子作了不好的示範,如果夫妻間還有互相打罵,對孩子影響更不好。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行為就是在為孩子樹立榜樣。


人亦鳴


這時候是孩子模仿和探索的階段!

建議看看家裡人是不是特意開玩笑的做過或者經常做這個事情,有的話請立即停止。

另外每次打人之後,很嚴肅的,看著娃娃的眼睛,抱著寶寶,簡單的說不可以這麼做。

同時,平時沒事就多陪陪寶寶,做些愉快高興的,美好的事情!相信寶寶肯定會變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