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发热门诊是判断发热患者是否是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重要关卡,也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桥头堡”。王凌航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主任、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免疫学博士。作为“桥头堡”的守卫者,他如何在发热门诊里做到火眼金睛辨新冠,在众多发热人群中做到不漏诊、不错诊,做到百密而无一疏,考验着他的真功。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火眼金睛,他没有让来这儿的“第一例”溜走

王凌航思维敏锐,说话语速很快。他说“我们这里是抗击疫情的‘桥头堡’,必须守住!”“桥头堡”有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之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发热门诊无疑是这场战役的“桥头堡”,守卫“桥头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疫情早期,判断病例的尺度不易把握。过松可能漏掉病人,扩大范围收留太多疑似病例,医院的容量又不够。“那一晚也很纠结,当时医院开放的收治新冠肺炎的床位有限,如果误诊占用了床位,再来重症患者可能收不进来,可一旦是新冠肺炎,漏了后果不堪设想。”北京地坛医院筛查出来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让王凌航印象深刻。

1月23日,正是北京宣布确诊2例新冠肺炎病例的第四天,也是最紧张的时刻。此时正值流感高发季,大量发热待查患者涌入发热门诊。当天晚上,一位37岁的女患者带着6岁的孩子前来就诊,“我刚从武汉回来,没什么感觉,看到北京有确诊病例,就想查查。”当班医生听到这些,立刻警觉起来。可这位女士没有任何症状,血象也正常,拿不准主意的当班医生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向王凌航汇报。“我在科里工作群里说,所有拿不准的病例都由我来判断,我负责。”当听到刚从武汉回来,又敏锐地发现胸片“右下肺有淡淡的斑片状影”,王凌航果断拍板:按疑似病例收进病房。这一晚上,王凌航接了20多个电话,彻夜未眠,当值班医生无法诊断病人是否为疑似患者时,他便会前来给出指导,当晚收住院的3个疑似病例最终回报检测结果都是“阳性”。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精确、高效判断病例的底气何来?

在王凌航的电脑里有个他自称“流水账”的日记本,从中可以看到,他从去年12月底就开始密切关注武汉疫情进展情况,1月18日就在科里布置了“值班医护人员戴N95口罩”。近期,他的视线开始追逐着国际疫情进展。

2月27日下午,望京社区送来一位韩国人。这位患者发烧38.2摄氏度,甲型、乙型流感快速检测都是阴性,胸片、血象判断不像是新冠肺炎,新冠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也证实这一点。这是医院接诊的第一个从韩国来的病例,又是社区排查送来的,到底是不是?如果不是新冠肺炎,是什么原因发热?如果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社区说“不敢接回去”。“不能放走,先留观”,王凌航迅速做出判断,决定让感染中心实验室进行21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晚上10点半为患者再次采集了鼻咽拭子标本,11点45分,实验室回报检出甲型流感病毒H1N1,“补液,上帕拉米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精准地治疗使得这位患者第二天体温就恢复正常,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紧绷的心这才踏实下来。王凌航说:“随着北京确诊病例的减少,目前我们要内防反弹,外防输入。”

100多篇文献、国家7版诊疗方案逐字逐句通读,王凌航是感染病急诊科唯一不换班、不回家的医生,深夜是他的学习时刻。“我常和年轻医生说,诊疗方案只是纲领,要学会自我思考,要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思考。”2月5日,他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应对》文章,对疾病谱、疾病特征、疾病分型等进行了阐述,文章发表一个星期就被引用3000多次,两周后,对比WHO发布的报告,其中许多观点不谋而合。申请课题、发表核心期刊第一作者1篇、通讯作者数篇,在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参与制定“北京方案”……坚持思考、学习、总结,这是他为战“疫”所做的准备,更是他能精确、高效判断病例的底气。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双慧眼”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有时最多接诊200多个患者,短短几分钟要从这些患者中准确筛出新冠肺炎患者,不漏诊一个,这对医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前来感染病急诊支援的医生。感染病急诊24小时三班职守,每天早上8点、下午4点、晚上12点是交班时间,王凌航都会准时出现,他是每一次交接会议的主持人,把文献中得到的启示进行交流、解读诊疗方案、为医生们提供诊断思路和工作策略,这里是他的战场,也是他的课堂。

“发热门诊是筛查诊断疫情的第一关,来的人里不知道谁是携带甚至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从1月27日开始,他还通过网络课堂为全国基层医生解读诊疗方案、在线答疑,其中一期在线课堂观看次数达到69万次。王凌航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双慧眼。”

带好感染病急诊队伍,做好每个临床病例的筛查,这副担子可不轻。人手不够时王凌航还参加一线值班。这次疫情,北京地坛医院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单位,实验室就设在位于感染病急诊的感染中心P2+实验室内。从疫情一开始,因为预感到疫情有蔓延趋势,他就着手进行技术储备。2月6日,地坛医院取得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确认诊断权,由感染病急诊科和检验科的同志组成的核酸检测小组,至今连续奋战。

作为科主任,王凌航的工作千头万绪,年轻同志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考验,难免心里有些恐慌,除了以身作则,心理疏导工作也没少做。“还有护士防护问题,我告诉她们,采集鼻咽拭子标本时,侧着点儿身子。”作为传染病专家,在健康科普宣传的“战场”上,基层单位督导工作现场中,院内会诊、危重症患者查房讨论中,到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当好“哨兵”,做好境外人员筛查工作

3月初,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增大。“坚守国门,不漏诊一个”,王凌航带领感染病急诊科医护人员又投入境外来(返)京有症状人员的筛查和确诊患者救治中。

从3月初的每天几例、几十例,到3月14日24小时筛查207人,3月15日24小时筛查270人……数字不断在攀升,急救车不分昼夜送来一个又一个从首都机场入境有症状等待筛查的人员。

“我们要细致再细致,决不能漏掉一个可疑病例”王凌航对医护人员说,虽然工作量骤增,但工作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一旦漏掉一个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严防死守、守土尽责。下级医生拿不准的病例,他随叫随到,不分昼夜。在医院统一调配指挥下,王凌航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优化工作流程、调配医护人员、快速疏导人流、加快检测时间、增加座椅、搭起救援帐篷、解决就餐问题、协调筛查后人员转运……每个工作环节都紧张有序。开始几天王凌航忙得连轴转,连续三天三夜基本上没怎么休息,血压一下子升高160,吃了降压药的他本想再扛扛,3月16日出现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必须休息!”医院领导强制王凌航休息,“最好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医院心内科大夫也发出“警告”。“工作要保持冷静,又到了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做好鉴别诊断……”,这两天做了手术、被强制休息的王凌航人不在科里,心却一直在。截至3月25日7时,北京地坛医院累计筛查境外输入2961人,收治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07例。

“我们会坚持到最后,直到疫情最终取得胜利。对王凌航来说,依据多年的积累准备和国际化的视野,结合不断地学习探索,让他有信心迎接每一次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短兵相接”。

搜狐名医 | 地坛医院王凌航:火眼金睛辨新冠,一个也不许“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