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超過雙11兩倍銷量,醫藥電商鏖戰正酣

“‘雙11’夠火爆吧,但在醫藥電商這個行業,今年2月的整體銷量超過了去年11月的兩倍。”

疫情之中,百業消止,而肖凌飛創立的藥飛網絡卻因為需要為醫藥電商企業提供銷售、電商、線上推廣等服務,幾乎整個春節都找不到機會休息。

“醫藥電商常年來不慍不火。相比於零售產品動輒數倍的增長,醫藥行業的線上銷售顯得有些緩慢,不過市場保持了每年超過5%的CAGR增速。”肖凌飛表示,“由於疫情的關係,流量這個問題突然不再是問題了。”

同時,受新冠肺炎影響,很多沒有發熱門診的民營醫院、公立醫院都處於歇業狀態,但慢病用藥的需求依然還在,急性用藥的頻次也有所增加,加之恐慌之下的“囤藥”行為,居民的購買方式、購買途徑不得不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阻礙經濟發展的病毒,卻意外打開了醫藥電商沉寂的局面。

影響醫藥電商企業銷售的因素也在疫情之中發生轉變,在這個時間點上,誰能搶到更多的渠道滿足藥物供應,誰能找到穩定的物流配送,誰就能為C端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在疫情之中,這些工作的推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到想買到的藥


武漢劉先生一家在疫情之中尤為不幸,75歲的母親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剛剛離世,74歲的父親仍在醫院救治,家中還有4位親人肺部感染居家隔離治療。

居家隔離的缺陷在於無法及時補充藥物,幾天下來,家裡的奧司他韋已所剩無幾,醫院竟也因為藥物庫存不足斷了供。

疫情的特殊之處在於,即便是手握醫生開出的處方,劉先生也難以四處尋藥,互聯網成了珍貴的購藥通道。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便捷性,劉先生的尋藥談不上困難,他很快就發現1藥網仍在供應奧司他韋。

大年初五,互聯網的醫生了解劉先生的情況後,一下子開了四個人的藥量,加之綠色的配送渠道,劉先生很快便收到了救命之藥……

故事在這裡便告一段落,但並非所有人都像劉先生這樣幸運,能夠得到藥物供應、迅捷配送等多方面支持。事實上,由於激增的網購需求,醫藥、口罩、紅外體溫檢測設備等醫藥器械都在一定期間內出現了斷供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能是由於產能不足,可能是由於搶購導致資源擠兌,也可能是因為交通封鎖、貨物過多導致的配送難題。由於疫情的突然性,再加上春節假期因素,企業很難提前進行備貨。

許多企業已經投身其中,通過合理的管理,醫藥電商的上下游企業正通過合力,讓更多像劉先生這樣的居民,能夠在儘快的時間內拿到所需的藥物。

上游管理:如何保證供應?


從本次疫情之中,我們能夠顯著感受到兩票製為整個醫藥電商供應鏈帶來的好處。過去繁多的流通環節與繁雜的供應商,意味著從經銷商到平臺、醫院的藥品是高度分散的。從整個鏈條來看,藥物從生產到銷售,每一個環節之間的溢價、物流累計起來,將為整個行業帶來一筆相當大的費用。

兩票制剔除了其中的部分環節,疫情又進一步將部分體量不足、能力不夠的經銷商排除在外,整個分銷流程已經變得非常簡潔,藥品集中於九州通、華潤醫藥等大型分銷企業,相關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流通更順暢。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不同模式的電商企業而言,他們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也是最大的問題,便是保證藥物供應。由於部分渠道無法像往常一樣保持貨源流入,具有豐富供應鏈條的電商在其中佔據了先發優勢。

以阿里健康為例,自2月6日起,阿里健康便將重心轉向了醫藥電商方向。先後在淘寶和支付寶上線“買藥不出門”服務,通過線上問診開方+藥品配送到家的互聯網就醫方式,讓慢病患者在家即可安心買到所需要的藥品。該服務上線不到三天,頁面累計訪問用戶就接近300萬。

迅速高漲的訪問量在為阿里健康帶來海量訂單的同時,也帶來了藥物貨源不足這一挑戰。經歷了短期的部分藥物供應困難後,阿里健康聯合了賽諾菲、東陽光、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石藥集團、輝瑞普強、諾華、拜耳、默沙東、施貴寶等近50家國內外藥品生產企業,於2月13日在天貓“買藥不出門”平臺上推出“慢病福利計劃”,以保障疫情期間慢性病藥品的在線供給,同時提供線上慢病管理服務。

目前阿里健康所供應的藥品種類已經覆蓋了心腦血管、呼吸、肝膽、痛風、糖尿病等主流慢性疾病領域;同時,補益安神、婦科、風溼骨科、五官、皮膚科領域等在內的常用藥也實現在線提供,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常見病、慢病患者的線上複診和購藥場景服務。加之阿里健康在平臺上開展的多樣化的直播活動、優惠活動,2月28日,在天貓找藥的慢性病患者人數1天之內增長200%。

阿里健康在疫情期間的“超常發揮”並非偶然,從2019年的財報之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端倪。2019財年阿里健康的50.96億元營收中,醫藥自營業務營收佔比82.9%,醫藥電商平臺業務營收佔比13.5%,合計佔有96.4%

醫藥電商的高額營收佔比不僅僅來自於電商團隊的成績,阿里健康還擁有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消費醫療三個模塊對醫藥電商的流量進行補足,三個模塊均能為電商進行導流,其中的互聯網醫療一直與電商平臺存在深度的業務協同。

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醫藥電商的優勢愈發明顯,非疫情期間,要將網上問診與網上購藥兩個環節連接起來需要對患者進行額外的激勵,而在疫情期間,這一過程成了自然。同時,如果能維持消費者的網上問診+購藥的習慣,阿里健康將在疫情結束之後維持住這一波發展。


疫期超過雙11兩倍銷量,醫藥電商鏖戰正酣

阿里健康業務佈局


另一家老牌互聯網醫藥健康上市企業1藥網同樣在本次疫情中發揮出色,為眾多患者提供了充足的醫藥保障。

這一保障與1藥網團隊在疫情期間在渠道上下的功夫不無關係。1藥網首席運營官祝鵬程告訴動脈網:“疫情爆發以後,國內防疫物資產量不足,缺貨嚴重。我們100多人的採購團隊爭分奪秒,立刻發動一切資源去海外找貨,以保障平臺對於口罩、藥物等物資的供應。

在海外尋找口罩貨源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我們一路輾轉馬來西亞、印尼、土耳其等國家,甚至是在遠在南美的巴西。找到貨物不代表能夠拿到貨物,採購團隊中途遭遇了兩次幾百萬的貨款已經支付,但工廠無法出貨的情況;在土耳其時,我們的訂單甚至已經裝車,卻在最後關頭被國際黃牛以高於我們2倍的價格將貨截走。但為了全力滿足國內普通民眾的需求,我們的採購團隊即使不斷受挫,但依然積極奔走尋找貨源。”

加之過去與188家國內外知名藥企的直採戰略合作關係,1藥網在疫情之間保證了口罩、新冠用藥以及慢病用藥的B端與C端供應,也才有了李先生的故事。

在疫情期間的流量方面,1藥網APP註冊用戶數增長超過500%;慢病新用戶增長超過300%;在AI問診的輔助下,單個醫生每天處理問診量達到300人次。

從近期發佈的年報來看,1藥網2019年營收達到了39.5億。同時,疫情並沒有減慢1藥網擴張的速度,該公司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仍將保持113.5%至125.7%的高增速。未來三年,公司將連接超過40萬家藥房、診所、醫院、1億名患者以及1,000家藥企。

疫期超過雙11兩倍銷量,醫藥電商鏖戰正酣

1藥網歷年營收

阿康健康則是醫藥電商DTP中創業公司的典型,這家以模式見長的企業從藥品B2B逐步拓展到以病種為核心,打造了DTP+CDC結合、2B+2C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集成供應鏈體系,並形成了“醫療+病種+藥物+保險”的生態閉環。

經過粗略統計,阿康健康的業務體量實現了百分百的增長,2月份的B端開戶數據上升至10000餘家,達到了往常的2-3倍。

在疫情之中,阿康健康保持了公司“患者需求優先”的第一原則,首先保證患病人群能夠買得到藥,杜絕藥物在流通過程中的商業佔有行為。

為了保證藥物的供應,阿康健康在1月31日便緊急恢復上班,開始了一系列針對性採購,包括起到預防病毒功效的磷酸奧司韋他(可威)膠囊、連花清瘟膠囊、板藍根顆粒、抗病毒口服液和清開靈口服液以及增強康復免疫力藥品如人血白蛋白、靜丙、干擾素等。通過努力,近8000萬元專項藥品第一時間入庫到位。

“我們預計今年慢病藥供應鏈緊張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們會專注於尋找一些在未來可能會出現短缺,但整體需求不算特別大的病種所對應的藥物。”阿康健康董事長王李珏告訴動脈網,“因此,在接下來我們會加強在慢病、罕見病產品上建設,預計將規劃3000~5000個綱目產品。此外,互聯網讓更多過去的長尾產品走進了消費者的視野,我們將把更多資金投入到相關的產品中。”

“疫情也讓我們意識到了信息流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與供應商構建更加緊密的關係,以獲得更為迅速的藥物供給信息。隨著海外疫情逐漸加重,我們也會密切關注海外市場,加強與海外合作分銷商的交流,以防止國內市場藥物缺乏的情況出現。”

總的來說,無論是上市企業,還是上市公司,在疫情之中,保障渠道絕對是第一要務。醫藥電商這樣存在一定的粘性,當C端用戶訪問平時,留住用戶最好的方式便是向其提供需要的藥物。而由於渠道的建立需要企業的積累,疫情時期,擁有豐富渠道的電商平臺便等於有了一堵堅實的壁壘。

不過這樣的壁壘並非永恆。隨著更多的居民認識並認可在線購藥模式,藥物供應逐漸走向平穩,C端用戶將會更多考慮價格對比,這時,電商平臺之間的爭奪戰將重新回到營銷環節。

下游方向:安全性是關鍵


在疫情之中,渠道僅僅是第一步,由於特殊時期下的醫療資源擠兌情況,加之城與城之間的交通封鎖,消費者無法像往常一樣,享受到“次日達”、“24小時送藥上門”等服務。在物流信息中,很多商品常常到了某一倉庫後便一動不動,短則滯留兩三天,多則達十日之久。

疫情期間,大部分醫藥電商的配送環節均由順豐、京東物流、郵政承接。特殊疫情時期,不同區域的配送時長不一,以順豐為例,物流時效會比平時慢2-3天,其他物流公司的配送延遲情況則更為嚴重。

所以,對於電商平臺而言,必須找到一個“靠譜”的物流合作伙伴,才能保證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很多電商企業甚至將此作為平臺的核心優勢。畢竟,電商已經收穫的來之不易的流量,更應嘗試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

但醫藥物流配送的高安全性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活動的進展。從大的分類來看,醫藥主要可以分為常溫藥品和冷鏈藥品。其中,冷鏈藥品對運輸過程要求較高,物流企業必須採購專業的配送車輛,並通過信息化手段對艙內環境進行全程監控管理;同時,在環節的轉換之中,由於運輸設備更替導致的貨物移動很容易造成冷鏈真空,進而導致貨損,使得藥物失活。

為了滿足苛刻的醫藥冷鏈運輸要求,順豐2014年3月單獨成立了醫藥物流事業部,一年後,順豐醫藥供應鏈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該公司由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控股,這意味著順豐開始將醫藥物流當作了一個獨立的子業務。

在保證安全性方面,順豐醫藥首先根據不同的藥品特性,在“收轉運派”全流程上均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化操作規範;其次,順豐醫藥為藥品制定了專業包裝,包括防拆、防摔、防損、防溼、防盜和可循環包裝等;再次,針對冷鏈藥品,順豐醫藥對包材選型與驗證、冷媒預釋冷、交付標準、全程溫度可視化可追溯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冷鏈藥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溫度精準控制。

藥品的冷鏈運輸並不像描述中的那麼容易,實際上,由於我國冷鏈資源稀缺且分散,符合藥物冷鏈配送標註的企業少之又少。僅有順豐等少數構建了全國性物流網絡的企業能夠承接此類業務。而在疫情之中,順豐更是加大了對於C端配送到家模式的投入,能夠在保證處方真實有效的情況下,將患者從實體醫院、互聯網醫院等渠道購買的胰島素等藥品,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上,


疫期超過雙11兩倍銷量,醫藥電商鏖戰正酣

順豐醫藥冷藏藥品C端配送到家模式

自1月20日以來,順豐醫藥通力協調資源,通過應急調度體系盡力確保藥械品物流服務正常運轉,春節及疫情爆發期間,優先保障各類醫療物資、防控物資物流需求,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武漢市仍然支持醫藥安心遞、醫藥專車(常溫及冷鏈)服務,保障了進出武漢的藥械品運輸需求。而對於湖北省以外地區的所有服務均保持正常狀態。

此外,受疫情影響,藥品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應急發貨需求大增,順豐醫藥專門開通了“免合同應急發貨”綠色通道,實現最快當天下單當天發運,以緩解當地患者缺藥、斷藥的問題。


疫期超過雙11兩倍銷量,醫藥電商鏖戰正酣

順豐醫藥業務模式


不過,即便是順豐醫藥也在資源擠兌中承受著阻礙,推遲了貨物送達的時間。此外,當小區封閉時,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大批人停留於同一地方等待物流、外賣等物資送達,這樣場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也需要快遞公司與小區管理者協作給出問題答案。

總的來說,在老牌醫藥電商的C端爭奪戰中,只需重點打好渠道與配送兩張牌,也就基本上抓住了消費者。加之《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對於慢病藥物醫藥支付的覆蓋,醫藥電商乘著東風前進了很大一步。

不過,疫情之後,消費者對網絡購藥的甄別將會進一步加強,電商平臺也必須跟著消費者的習慣進行新一輪的戰略部署。下一波醫藥電商的紅利在哪裡?是藥保結合,還是互聯網醫療下的增值服務?總之,醫藥電商今年的表現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