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爲何沒能繼承皇位最後死於多爾袞之手?

郝奇怪


肅親王豪格沒能繼承皇位,因為一場“智鬥”戲演砸了。

皇太極剛剛建立大清,還沒有接受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漢文化,採取的是優選制,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子們都有權繼承皇位。皇太極死時沒有指定接班人 ,於是一場皇位爭奪戰就在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子們中間展開,其中最有競爭力的有兩人,一個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

皇太極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駕崩,有繼承權的諸王們,定於5天后在崇政殿開會確定誰當接班人。

八月十四,天剛亮,兩黃旗的大臣索尼和鰲拜等帶人把崇政殿團團圍住。兩黃旗是皇太極的直管旗,將來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如果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並掌管兩黃旗,他們兩黃旗就會繼續保持最高地位,這當然對兩黃旗的大臣也是最有利的。所以,索尼和鰲拜才旗幟鮮明地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上午,諸王陸續來到崇政殿。會議剛開始,索尼鰲拜等大臣就吵吵,死也要擁立皇太極的兒子。多爾袞是皇弟,聽著不順耳,於是說,“諸王開會,有你們啥事?”就把索尼鰲拜等趕了出去。



雖然索尼鰲拜等離開了會場,但是他們沒閒著,在外面鼓動士兵們揮舞著兵器喊“立皇子!立皇子!”,給會場裡的人施加壓力。這時,如果會議定的接班人不皇子,參加會議的人能離得開會場嗎?

此情此景,豪格心裡是很爽的,信心滿滿的,他認為大家都支持他,皇帝非他莫屬了。既然這樣,就裝一把吧!客氣客氣,來個三推三讓。於是就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立等著有人推舉他。沒想到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馬上接話說,“你說得對!這可是你說的,你當不了,我們另選別人。”一句話把豪格懟到牆角去了。



豪格錯判了形勢,他以為立子就是立他,因為他是長子,他立過很多戰功,他已經成年。其實不然,兩黃旗誓死立子,不排除豪格,當然也不必是豪格。事已至此,豪格已沒有迴旋餘地,只好惺惺退場。

接下來,代善說自己年齡大了,自願退出,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也跟著退出(估計是搬兵去了)。

這時鄭親王齊爾哈朗提出來讓福臨繼位。多爾袞認為自己要繼續爭,必將有一場血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最後只好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但福臨年幼,由他攝政。

多爾袞攝政後除去政敵,尋找機會殺掉了豪格。


豫有得


因為裝“高冷”,所以豪格遭雷劈了。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豪格,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也因此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而且當時的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皇太極即位之時就十分明顯,而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太子或是皇位繼承人,這位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其父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將領的支持。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就徑直退出了會議,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豪格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千佛山車神


後人多論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之所以沒有繼承皇位是因為他裝C假意謙虛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也就是所謂把加分題做成送命題。

(肅親王豪格劇照)

其實不然,豪格的所謂“謙讓”對事件走向的影響並沒有這麼大。

當時的態勢是兩黃旗和正藍旗支持豪格,兩白旗支持多爾袞,鑲藍旗偏向於豪格,正紅旗、鑲紅旗處於騎牆狀態。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兩黃旗大臣的本意就是支持豪格,而不是隻要是皇太極的皇子就行。

在崇政殿議立新君的前一天夜晚,兩黃旗八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前往豪格的住所,“欲立肅王(即豪格)為君”,其中索尼等6人又“共相盟誓”形成攻守同盟表示死心塌地效忠豪格。經過這番緊張的密謀,他們又想進行勾兌聯絡外部支持者,於是時任正藍旗固山額真的何洛會、時任議政大臣的揚善兩人前往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府邸,將兩黃旗大臣的意見告知濟爾哈朗,濟爾哈朗表示自己也贊同擁立肅王。

無論是兩黃旗大臣先是佈置兩黃旗精銳巴牙喇兵(護軍)張弓挾矢,環立崇政殿四周,然後自己才依次進入;還是在豪格“謙讓”退出會場之後一齊佩劍上前聲稱:“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這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武力脅迫的態勢,在圍繞議立新君的崇政殿周圍這個小環境,兩黃旗的武力佔據了上風——儘管多爾袞兄弟手握重兵,但按當時制度他們進入皇宮議事時每人只能帶少量護衛。

(崇政殿)

(巴牙喇兵漢名護軍,是從每個牛錄中選出弓馬武功最好的10人組成,是護衛宮廷的精銳)

(兩黃旗大臣中的索尼、鰲拜後來成為順治帝的託孤大臣)

所謂“立帝之子”,實際只有一個選項就是立豪格,在這種情況下,豪格以退為進,等待敵人被迫妥協,進而要挾對方立誓服從,這個做法並沒有錯。

但是,站在兩黃旗大臣的立場,按規矩,作為奴才的他們不能在明面上提出非要立豪格這個皇子,只能提出立皇子——多爾袞斥退索尼、鰲拜就是基於他們本無權參與議立新君事宜,因此,當不愧為“睿”親王的多爾袞拋出立福臨的方案時,表面上符合了兩黃旗的訴求,此時,即便兩黃旗武力如上述在崇政殿周圍的小環境佔據優勢,但如果堅持立豪格就失去了大義名分,因此只能接受。

另一方面,多爾袞的正白旗實際上是皇太極將原來的鑲黃旗改名而成,這就是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當年自將之旗,是八旗中實力和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兩黃旗(實際上是原來的兩白旗)畢竟是忌憚的——換言之,在盛京乃至整個後金的大環境中,多爾袞的實力更強,玉石俱焚的話,整個後金的國運都難保會不會完蛋。

(睿親王多爾袞劇照)

因此,在爭奪皇位過程中豪格失敗,是整體政治實力博弈的結果,不能認為他本人存在性格問題或犯了怎樣的策略性錯誤,從多爾袞的角度,當然也並非完勝,只是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自己獲得了實際上的先機和有利地位。

當然,在這之後,多爾袞逐漸利用自己攝政的優勢地位排擠整肅豪格並置之於死地,那就相對來說容易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