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借貸,讓貸款發揮積極意義


理性借貸,讓貸款發揮積極意義

如果問一位野外生存的專家,如果只允許帶一件東西去戶外,你會帶什麼?答案一般都是“刀”。

只要有了合適的刀具,就可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來製造更多的工具,為自己獲取食物和飲水,甚至搭建一個臨時的庇護場所。

事實上,在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學會利用工具,是進化的一個關鍵階段,也普遍被認為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

但是,如果同樣的刀具,被非理性的人錯誤使用,卻可能成為危害他人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工具本身沒有善惡,而決定對錯的,是使用它的方法。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且確定,但在生活中,卻往往被人忽視甚至曲解。

比如說“借貸”,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的經濟行為和金融行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本身是一種幫助社會經濟運轉的工具。

這種借貸工具得到合理的運用,將幫助個人和企業度過關鍵時期,幫助擴大再生產,助力資產增值。

但如果被非理性、非正當地使用,卻有可能造成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災難。

借貸本身不應為非理性行為背鍋

近年來,關於借貸的負面新聞屢見不鮮。大學生屢陷“校園貸”“裸貸”陷阱,起因可能只是為了買一臺新手機;

為了還信用卡又借網貸,以至於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全面逾期徵信受損;更有甚者,為了賭博或買彩票,欠下鉅額貸款,最終無力償還導致家破人亡……

殘酷的現實案例,讓許多人為之扼腕嘆息之餘,也將矛頭指向了貸款機構。

出現在新聞報道里的“校園貸”“裸貸”“套路貸”等非法貸款,由於本身不合規、不合法,並且在放款審核上有著極大的不嚴謹,如今已經成為“過街老鼠”。

但除此之外,在不少案例裡面,許多正常的貸款也最終造成了不好的結果,例如越來越多的“卡奴”族的出現;

以及不斷“以貸還貸”的個人和企業,沉重的債務壓力最終破壞了個人的信用,也破壞了個人的生活——在某些方面,也破壞了人們對一些貸款業務的印象。


那麼,借貸業務真的是誘人墮落的“陷阱”嗎?

實際上,借貸作為一種金融工具,無論在個人生產生活還是企業運作中,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例如,農民在播種季節往往需要一筆資金用於購置農機具、種子和化肥等生產資料,在作物收穫並賣出之後,才能獲得大於投資額的資金。

通過農業貸款的方式,可以讓農民在第一時間獲得急需的物資,並在收穫後償還貸款並保留利潤。

又如在二手車行業,個體經營者往往需要一大筆資金用於收購車輛,在賣出所收車輛之後可以償還貸款並保留利潤。如果沒有合適他們的貸款,那麼整個生產經營就無法進行。

很顯然,種種因借貸而釀成的“慘案”,其起因並不能歸結到合法借貸本身,而是在於使用它的態度和方法。

提倡理性借貸,讓貸款發揮積極意義

面對金錢,人們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在研究過許多案例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在利用貸款方面,非理性行為才是引發危機的最大誘因。

這裡所謂的“非理性行為”,應當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借貸人的非理性,為了一時的需求而忽視了自身的還款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放貸方的非理性,為了高額的利息回報,大大降低了貸款審核的門檻和力度,以至於將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

要做到理性借貸,無論是借貸人還是放貸方,都應當遵守兩大標準來考量:用途及金額。

放貸方在決定出藉資金之前,應當嚴格審核借貸人的用途,並且考察放款金額是否合理,借貸人是否具備足夠的還款能力。

但在金額較小的貸款上,放貸方的審核流程或許會簡化,這就需要借貸人自身理性、認真地考慮這兩個問題:我借這筆錢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用途是不是真的合理?

借了錢之後,我是不是有足夠能力在還款期限內償還,利息是否在我的承受範圍內?說到底,用途合理,金額合理,你的貸款行為才可以說是理性的。

理性的貸款行為,後續還應當包括一個科學合理的還款計劃,這往往需要自己與貸款機構共同規劃商定。

當然,理性借貸氛圍的產生,並不能只依賴個人的自律自省,更需要社會和行業的規範化引導。

如果金融企業在非理性氣氛下,一味鼓吹超前消費或借貸消費,將獲客作為唯一指標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那麼最終釀成的苦果或許還要自己品嚐。

網貸P2P行業去年屢屢出現問題,許多倒下的企業就是前車之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