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當下隸書創作存在著盲目跟風、效仿名家、克求形式、熱衷變形等現象,尤其是隨著展覽的濫觴,投機取巧、取法時人,入古不深、千人一面的現象時有發生,“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有人直呼隸書走進了“俗隸”時代,這是時俗還是時尚?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東漢《肥致碑》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隸變是對大篆的一種革命,是古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變標誌著古文字演變成今文字的起點,漢字從此徹底擺脫了象形文字的特點,漢字的書寫也變得更加便捷。如果沒秦漢時期的“隸變”,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燦爛輝煌的書法藝術。隸書好比是男人的腰,不僅承上啟下,更是男人的半條命。隸書創作水平高低,也深刻影響著其他書體在當代的發展水平。



書法應根植於傳統,臨帖是學習書法的最好方法。今天,新出土的秦漢文字新材料,可謂車載斗量,從秦隸到漢初的古隸,再到成熟的八分,這些隸書墨跡在簡牘中可謂蔚然壯觀,為我們的隸書創作走向百花齊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但我們當代書法人對此似乎有些冷漠。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東漢摩崖《楊淮表記》


時下有些人為了走捷徑,不好好學習古人優秀的隸書資料,偏偏取法時人,在隸書創作中模仿參賽集訓老師作品,尤其誰是評委就學誰,誰入展得獎就學誰,近親繁殖,長相相近,格調不高。隸書學習沒有個十年八年以上功夫,沒有個深入臨習和感悟十種甚至數十種經典漢碑的過程,想寫出高古樸厚的漢代隸書氣象,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有人討巧,直接把別人的成果拿來,硬生生嫁接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上,這就是當下書壇一些人隸書創作的“國展體”現象。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更有甚者,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有人把空間設計融入隸書之中,過分的強調個性的張揚與視覺衝擊,巧則巧矣,但古雅趣味盡失。過分的設計只能算是美術字,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蘇軾強調“我書意造本無意”,書法要當隨時代,但不等於說要對傳統進行顛覆。

俗隸的產生一定有多種原因,比如庸師的被動引領,國展的名利趨動等等。跟風寫隸,是當下俗隸創作中最大的傳染病。一個人寫出來的風格才叫風格,眾人跟風謂之俗。殊不知“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國展強大的導向作用,無形中也助長了扎堆俗隸的產生和蔓延。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凡病可醫,惟俗難醫。劉勰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要想醫治俗隸,只能先把腦子清空,就是要“提純復壯”。隸書要先“提純”,必須迴歸秦漢,以簡牘帛書新材料之墨跡隸書為營養,化漢代隸碑之精神,以秦漢人的審美、書寫習慣正本清源,探窺古人筆下奧秘。尋找適合自己的隸書風格,繼而錘鍊出不同時人的屬於自己的隸書語言。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主任張建會認為,當下隸書創作還存在以下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是小字寫大幅作品,雖然作品取法規範典雅的東漢隸書碑刻如《禮器碑》、《乙瑛碑》等,但並沒能深入解析碑帖中內在豐富變化與內蘊,多是借鑑一些入展作品之程式與模樣,舍難求易、連篇累牘。

二是作品雖取法漢隸,但表達的不夠自然,還比較刻意,顯現出作者基本功和創作能力的不足。

三是對傳統挖掘不深,法度與性情的處理還相對生疏,缺失規律性的把握,在張揚個性中忽略作品細節和內在意蘊,略顯粗率。

四是反映時代精神的端莊正大、剛健豐厚書風的作品較少,雖然大字作品很多,但氣象不足,缺少內在張力和清剛之氣。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當代書法藝術的實踐者多以表現為目的,較多地關注表象,重視個性,強調變化,追崇趣味,關照視覺效果等等。因此,當代藝術活動中人們對藝術形式美的關注力度大於對藝術內涵的把握。

缺乏深厚的傳統技術根基和人文綜合素養,導致主體審美意識和自我藝術精神的不足與藝術理念的迷茫,這或許是時下隸書創作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下“展覽體”隸書大行其道,是時俗還是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