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临帖时正确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去观察每一个字?

元磊文传


临帖,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临帖成了抄帖,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对学习的收获很少。

我的专栏《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学习讲座》中专门对这个问题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去看看。在这里不妨再谈一谈。

临帖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今天要学什么,横画的写法,还是竖画的写法,还是某个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都要在临帖前先明确下来。在临写时便按照制定的计划去执行。在临写的时候,就不要去管其它的事,坚定的向着目标去做。一遍临下来,对比分析得失。再临第二遍。再对比,再分析。如此反复,写不像,就要换一种写法。不能写不好,仍然不进行改变。如果坚持在错误的写法上不改变,便会形成习惯。

大家都想寻找快捷的学习方法,而放着快捷的方法不用,非要去图数量上的堆积。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就好比音乐里的七个基本音符一样,我们把这七个音符的位置记牢,手指要做的事就是熟练的按在它们的位置上就可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书法的道理也是和音乐一样。我们把八个基本笔画的写法烂熟于心,起行止,轻重缓急熟练的掌握,再按照汉字的结构规则去组合,何必要每个字都去临写?
临帖要明理。不要再做无用的抄写。在形体上死磕像谁谁谁的,不问其中的原由,写到老都不明白,还沾沾自喜于自己写的一手漂亮的欧体……


子衿书法


首先,来介绍一临帖的六种方法:

(1)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

(2)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休息时.在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晋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话,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3)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4)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等学习者有一定临写基本功后可试用。

(5)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6)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还有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那么知道了方法,怎么去观察每个字,怎么才能写好呢?且听和我慢慢道来。

选帖以后,即开始临帖。如何临帖,应有步骤,特别是没有教师指导而靠自学的人和中小学生,应循序渐进,即从钩摹或影格开始,再进入对临、背临。

1.钩摹。

即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纸,如有光纸、硫酸纸等,蒙在选好的帖上,用毛笔或用铅笔沿着范本的字,用极细的浅色的线条沿着字形的轮廓线(内外各占一半)钩出字的轮廓,称“双钩”。然后在钩好的轮廓线内,按字画用毛笔写出来(如范本是黑迹本,则要按墨迹的墨色浓淡来写),称为“填廓”。

钩摹是因为初学者对范帖的字没有认识,用笔也不熟悉,用这种经过双钩后再按笔画来临写,以熟悉范帖的字形和笔法特点。所以在“双钩”以后“填廓”时,应按笔画一笔一笔地写,不能乱涂,摹写时应按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来写,并要注意笔法,如逆入回锋,顿笔收笔等等,按学到的笔法知识以范本的字为榜样进行。不论钩摹和填廓,都要态度认真,不可草率。到了已初步掌握范帖的字的结体、笔法以后,即可进入对临。


抱瓮翁钩摹张迁碑


2.影格。

用比较透明的纸蒙在范本上,为了不让范本受墨迹污染,在两层中间可以放一张完全透明的薄角膜片,然后照字的笔画,用“描红”的办法,一笔一画地临写,这就是影格。怕蒙在下面的范本字看得不特别清晰,可以多买一本范帖,放在旁边作为参考和对照检查。这样可以省去钩摹时间。这种方法的目的和钩摹的目的是一样的。

康有为曾经这样说过:“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故欲临帖,必先使之摹仿数百反过,使转运立笔尽有,然后可以临帖。”意思是学习书法必须先摹仿,不掌握古人的间架骨力,就无法得到古人书法的神情气韵,故必须先摹仿几百次,掌握了古人起笔、转笔和收笔等笔法,然后才可临帖。不论是钩摹填廓、影格描红,都是为了熟悉和掌握范本的笔法和结体特点以及形态、神韵。为了较快地掌握一部分字的运笔和结体,较快见效果,巩固记忆,对范帖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练,如先临习三四页,反复数十百遍,已基本掌握范帖的笔法、结体,再往后继续临写,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易见效果,也可提高练习的信心,增加兴趣。

(1)对临。

即对着范本的字临写。第一步是先用格临。具体步骤是:先用角膜片或较厚的纸画出九宫格、米字格。九宫格的作用是为临摹时便于掌握结体和字画的位置,因为有上下、左右八条线作为依据,它和汉字的结构相一致。如左右、上下结构、上中下、左中右等并列结构,九宫格也分上中下、左中右九格,这样临写时,就比较容易掌握各部分的比例、笔画的长短位置和倾斜的角度大小,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检查。米字格的作用相同于九宫格。由于字的撇、捺等笔画的斜度很难掌握,不容易看准,而米字格恰好两条对角斜线可作依据,横竖笔画则有两条中心线作标准,也便于掌握横竖画和各部分的位置。两者都是临摹时的有利工具。

临写时将透明的画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角膜覆盖在范本上,在临写的纸下边也放一张画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衬纸,就可以临写了。这种格临比钩摹、描红又进了一步。虽然有九宫格或米字格来确定笔画的位置,但是怎样起笔、运笔、回转、收笔及笔画的粗细、长短、斜度等,就靠临习者在前段摹写掌握笔法的基础上,凭观察范本字体来进行。这样,经过反复格临,在九宫格和米字格辅助下,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笔法以后,第二步即可对临,即取掉盖在范本上的九宫格或米字格,临写时可以在临写纸下衬一张画有方格的纸,完全靠观察范本上的字在方格中临写。格临和对临,首先要注意不要只看一画写一笔,要观察和记住字的全体笔画和长短等比例,掌握住整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形状神态。如果只看一画写一笔,只注意局部,缺少整体概念,就掌握不住字的整体,更不可能体现出范本字的神韵。所以一定要观察到每一笔画在整个字当中的位置和比例,从整体中看点画。临写到比较熟练以后,就可以进入背临阶段。

(2)背临。

是指把范本收起来,默写范本的字,是临写的最后阶段。它是在钩摹或影格和格临、对临的基础上,对范帖的书体的结构特点和笔法都纯熟了,闭起眼睛均可历历在目,才能默写得出范本的书体。背临,着重在对范本书体的形神掌握,并不要求笔画的绝对相似。但从形神来说,应和范本基本一致,甚至是和范本完全一样。所以背临着重意临。当然,初时背临,不论结构、笔法和神韵都会和范本有较大距离,这就靠对照范本检查找出差距,在进行第二遍背临时改正。只要反复进行背临,就能越来越准确地写出范本的神韵来。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进入书写了,说明已掌握了一家书体了。

掌握了一家的书体风格,再学另一家是否还需要再经过这些过程?这就不必了。因为,此时控制运笔及掌握结体特点的能力都已大大提高了,只要直接进入对临即可,而且学会另一种书体的时间和过程都会大大缩短,实际上已经可以进入书法艺术创作。为了追求和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辈子要临写和研究多种多样书体流派,进行比较分析,吸取特点长处,为我所用。


乐活载道


临帖的前提是读帖。就是先观察

读帖的重要性往往被书写者忽视。

临习的书作最后出来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读帖的质量。

读帖的过程也就是观察帖的过程,不但要眼到还要心到。


色彩的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