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道德經》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定慧堂


易經是哲理並有可操作性技術性兼容的書箱。道得經是哲學及道德層平的書箱。


閒散人居士


跟著老師學《易經》,讀易經已經有兩年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年冬天,老師又請來了道教界的大德道長給我們講《道德經》,而且組織我們一起誦讀《道德經》,我有幸參與讀經小組,讀了兩個多月的《道德經》。讀完又覺得意猶未盡,自己又在喜馬拉雅上開了一個小號,又認真了誦讀了一遍。當然在誦讀《道德經》的同時,也有讀經小組也同時在讀《易經》。老師很巧妙的將兩部經穿插在一起,這絕對不是巧合。

《易經》是基於華夏民族早期對天文,天象的觀察而得到的一些規律性的經典,用馮友蘭先生的說法這是一部宇宙代數學,無所不能。故人用簡潔的語言與符號,回答了人類與宇宙的關係,當然可能也與古人的直覺感知能力有關,現代人覺得非常神秘。甚至不能理解而認為是迷信等等。《易經》構成中華文化的最早形態。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與文化的原點。更多關心客觀世界。人與宇宙的關係。

《道德經》則是在世俗中與我們日常人的生活,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部帝王之學。繼承了易經的核心思想,同時通過無極,太極,陰陽的定義,大道至簡,德化為上。構成中國文化原創的本土信仰的源頭。非常偉大。只是後來與儒家,佛家相互交織,互為參照,同時有引入了不少術的內容。就變得龐雜。更多關注主觀世界,關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


果少的哥


《易經》講的是陰陽,《道德經》講的是道。《易經》可以算命,《道德經》不能算命。《易經》不是一個人創作的,是很多人智慧的結晶。而《道德經》是老子自己一個人寫的。

中國很多預測術都和《易經》有關係,陰陽五行,八卦都是易經裡面的。包括一些曆法也和《易經》有關係。平常所用的六十花甲,二十四節氣,都和易經密切相關。夏至後一陰生,冬至後一陽生。

《道德經》裡的道,很難理解,在經文中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感受到,但是有時候又沒法說出來。能夠熟練掌握道,就相當難。首先從認識和了解上,就是那麼玄妙。然後再得道,相當的不宜。


王真陽


易經和道德經在最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描述宇宙大道。不同的是在其各自的繁衍物上,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就像這裡的回答一樣,都是各自不同繁衍物。

同樣易經和道德經經歷了那麼多年代,那些文字,圖案,歷經各種能量場,觀點,利益的扭曲變形,已經有所演變,有些面目全非。

個人水平有限,不敢胡言亂語。

我想易經就是庖丁解牛的那把刀,用來分解宇宙大道的。

道德經可能說得是宇宙大道,同事也提醒我們人類作為宇宙大道的產物,要順道而行,無為而無不為。

這二本書告訴我們要用易經這把刀,順著道德經的肌理,解剖一切,包括天道,人道,就像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同樣作為佛教,它也懂得要順應芸芸眾生的心性,悟性,用最方便,最貼切的法門普渡眾生,就是某種庖丁解牛,遊刃有餘,就是般若智慧。

一切的一切,到終極都是道法自然,如來。

至於庖丁解牛的那種韻律,那種狀態,那種心境,用佛的話應該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著刀,隨著肌理,渾然天成,就像宇宙大道。


太陽天然笨真


易經的卦,就是可懸掛起來的象,是無字天書,而道德經是有字的,有字便會有侷限,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有字就會有侷限,舉個例子,就像如今的多維度討論,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二維,比如製作視頻表現在屏幕上,這個小二維我們可以自由控制,就像創作道德經用到的文字。但是空氣裡裡你就沒辦法剝離出一個平面留下一個黑洞,因為那東西根本不存在,但卻無所不在,這就是易經,有字和無字的區別,就是人為和自然的區別。

注:周易的文字是周文王加上去的,是為了後人學習方便入門,學成後腦中只有推演和自然,不會再有文字


慫跑跑


易經是群經之首,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易經講的是萬物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以及指導人們如何去做。尤其側重於後一點。那就是教人們去趨吉避凶。至於如何做到這一點,主要是要人們做到,中,正,趨時,知幾。並善於因時而變。並且善於認識陰陽關係,(就是現在所說的主要矛盾)。並且要深刻認識這些可變動的概念,尤其重視“時”,做到融會貫通。就能做到趨吉避凶。當然做到這些是很不容易的。

而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有人認為它是對易經的高級解釋。是以坤卦為主對易經的解釋。也有人覺得它是對歸藏易的解釋。道德經本身包羅萬象,無所不包。而且幾乎解釋了我們現代的幾乎所有方面的東西。它是關於宇宙,自然,社會,思維的根本規律的解釋。這就是道。所以真正能懂的人不多。簡單處,人們能懂的一部分。深刻處,則懂的人極少。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若要真正明白道德經,就應遵循道德經的方法,非的開悟才行。若要開悟,就得讀懂六祖壇經才行。只有開悟後才能真正明白道德經。而且每讀一次感受都會不一樣。一旦懂了道德經,其它書就都能通。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雲崗山人


1、名稱不一樣。(如放屁,別記。)

2、成書年代不一樣。(註解同1)

3、字數不一樣。(註解同1)

4、作者不一樣。這個要說說。據傳:易經經傳成於不同年代不同人,很有可能是一大群人共同而不同時完成的;而道德經是老子一個人寫的。(至於當時的實際情況(有意義嗎?)欲求證的可以穿越回去看看,記住光帶相機攝像機都不行,帶個證人回來。)

5、描述對象的方式不一樣。易經用像與文字,重像;道德經用文字,重意。

6、讀者使用它們目的不一樣,加上讀者多樣,因而學習方法也不一樣,理解的方向也不一樣,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應用就千差萬別了。

7、就這些,其他現在沒想到,想到了再說。


自正益生


易經包羅萬象,是上古時期經驗,哲學,文化的百科全書~~~

哲學:有乾坤(陰陽)辯證應用

國家治理文化:噬闔卦(刑獄),賁卦(裝飾,比如穿衣服說明人有廉恥心,而不是光著)

經驗:屯卦(由孕婦生孩子需要子宮認識到,開創事業要先有地盤)

說他無所不包,是不僅因為他涵蓋方面廣泛,關鍵是他具有極強的再生,重組功能,而且再生重組的事物,哲理仍與易經一脈相承,這就賦予易經強大的推衍功能~即使有些完全新生的事物,通過推衍,你會得到與之對應的指導與啟示~~

道德經結合自然枯榮規律從人性的對立面反推,得出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無為無不為等至真至純的真理!但,道德經限於哲學範疇較多!是我國乃至世界哲學史上的鉅著(影響力大,並不是指它文字多!)!

總結,易經可以指導你具體做某件事,甚至是你自己推衍得到正確處理事情的答案~

道德經是在戰略上~

也可以這樣概括,道德經像張良,負責給劉邦戰略指導,人心揣摩~是戰是和問張良

易經像韓信,真打起來,怎麼調兵,怎麼出奇制勝,還得有具體戰術來解決~~~怎麼戰,怎麼和靠韓信~~~


騎驢走漢唐


我讀周易

周易之難難在須明潦一卦一爻之是何像徵
`意義,否則僅孤立地去解讀每一卦爻辭是沒有意義的。周易又稱像數義理之學,有其像才有其數、其理。六+四卦中有的卦爻辭的傢較好理解,tU如乾卦,其像為天為父為龍等,因此彖辭就係有元亨利貞,爻辭初九,因陽爻在最下位,故糸辭為潛龍勿用,但還有很多卦和爻辭之像弄不清楚有的卦像可解,tU如同人卦,是天火同人,火炎上,天亦向上行,古父二者屬性相同兩者結合故有同人之意,但還有許多卦爻辭實難解其像和辭,今之講易者多,然多為酒靴搗癢,明白的,或較易明白的大講特講,不易明白或很不明的不講,大多隻照自己的理解子爪立地講繫辭,沒有,或我還沒有見到能從卦爻像上理解作者設卦糸辭的本義,然後作者要從卦、爻像中格出什麼理,這才是最重的。希望編者紐織一些探求像數義理的高質量的文章。一

草帽山人


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沒區別,哈哈哈哈。

連山 歸藏 失傳了,我不懂。周易知道一點。周易就是天文圖,天文曆法唄。把一個時間上的大輪迴稱為太極,一個大圈圈。然後太極生兩儀,就是把這個大圈圈分成兩半圓,一部分是白天長,夜晚短,一部分是夜晚長,白天短。然後把兩半圓在分成倆扇形,一共四個扇形,每一部分取名春夏秋冬。這麼按二進制一直往下分,在分到六次的時候,就分到64個部分。每分一次,就多一個記號,64份因為是分了六次所以沒份都有六個記號,這個記號取個名兒叫爻,64份一共384爻。每一爻稱作一天。384爻就是384天。384個小扇形組成了剛開始太極那個大圈圈,這個大圈圈也取個名,叫做年。這個384也就是每年最多多少天。有的人就說為啥每年是384天,不是365天嗎?那麼請各位看2014年多少天就行啦。

這個計算呢,是用最最原始,最老土的方法去計算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算卦。卦字左面倆土,就是一個高點的土包,右面一個卜,看形狀就是壘個大土包然後上面插一個木頭杆子,木頭杆子代表的就是卜字的那個豎,然後卜字右邊的點就是太陽照了這個杆子成的影子。 觀測的科學儀器就這麼多。觀測方法也簡單,就測每天這個影子最長能多長。這個東西,給整的高大上一點,不用土包了,成石頭圓盤了,不用木棍了,用鐵針了,然後這個東西呢就是日晷。日晷在很多地方都有,北大清華校園都有模型。根據這個日晷,人們就說要與日俱進。

什麼叫與日俱進呢,舉個例子,在把一整年這個大圈圈按二進制分三次的時候,正好一年8份,沒份三爻,這時候一共24個爻,人們給每個爻都起了名字,總稱叫做24節氣。24節氣的作用也很簡單,起初就一個作用,為了種地。 人們總結出經驗,那個節氣附近要播種,那個節氣附近要收割,那個節氣附近會開始降溫,那個節氣附近要升溫,指引人們做好準備。這個就是與日俱進。近幾年有個人改了個字,不叫與日俱進了,叫與時俱進了,意思也變了。

然後呢,人們根據這個方法測出來的一整套時間觀測法,就是我們用的農曆。為啥叫農曆,不就是說明了這個曆法的作用了嗎?就是為了農,為了種地而創造的。是不是可老土?是不是可沒面子?

上面呢大致就是易的樣子。但是為什麼我說易經和道德經是一回事兒呢。這個時候可以參考周易就行了。我們目前看周易,最多的,看十翼,十翼不是易經,是對易經的批註。對於十翼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乾一個坤,類似的一共64句話,都是君子以怎麼怎麼。當然,十翼不僅僅是這64句話,還有比較詳盡的解釋,大家自己百度就行了。

易經和十翼的關係,和易經與道德經的關係差不多。

只不過十翼是孔子一卦一卦的批註,批註的角度是做人。道德經是老子一個整的體悟,體悟的角度覆蓋面比較廣,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就像你問這文章好不好,孔子是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給你講,從做人做事兒的角度講,老子直接寫了篇讀後感。

但是道德經就是老子根據易經寫的?這個我不敢說。但是我敢說道德經所體悟的東西,其實就是易經描述的東西。老子稱其為道。易經描述的東西也就是道。

所以,道德經寫的是道,易經描述的是道,你說他們倆有啥分別?不過是一個是事實客觀描述,一個是個人思想體會罷了。

易經啊,讓人與日俱進,這個就是無為的思想。一模一樣。該幹什麼,你得幹什麼,還種地的時候你不種,那你就是跟天鬥,就是刻意違背了天道,就是有為,那麼你就死定了,絕對收成不好。

聯繫現實,學生學習,醫生治病,老師育人,就是無為。學生不學習,醫生光想著錢,老師光坑學生甚至潛規則,那就是有為,那就是逆天而行。

最後吧,我個人感覺老子的水平比孔子高了那麼一點點。老子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跟我們我們做評論一樣,喜歡開篇點到,以下是我個人觀點,一定有不詳盡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不喜勿噴。

孔子就比較霸氣,直接就懟,這個是說的啥,那個是說的啥,一點也不謙虛,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