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單身人口突破2.6億人,按照中國總人口14億的總量簡單計算,幾乎每5個人當中就有1個單身人士。再看下歷年來的結婚率和離婚率情況。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率僅為7.2‰,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與此相反,離婚率自2003年以來,連續15年上升,2018年達3.2‰。

“相親”、“催婚”如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書本讓每位家長對著孩子反覆唸叨,年輕人誰也逃不了。儘管有家中父母的威逼利誘,也有各種花樣虐狗的影視劇做氛圍烘托,還有每年春節的連番“親切問候”,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這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復返的“自由形勢”,就連老祖宗留下來的金科鐵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擋不住單身的趨向。

正確對待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婚姻依然美好

一個社會發展趨勢已然明確:單身人士正在成為這個社會日益龐大的群體。他們中很多人需要獨處,獨自面對孤獨的生活狀態。無論白天的辦公室多麼熱鬧,晚上的酒吧多麼酣暢,回到家關上門,家中四壁傳來的只有自己的聲音。這是“孤獨感”最常見的體現。


孤獨究竟是什麼?

1、上個世紀,社會心理學家[L.A.派普勞]和[D.珀爾曼]對孤獨進行了定義。

孤獨:因缺少所需的社會接觸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

孤獨有3個特點:

①它是社會關係缺陷造成的;

②它是不愉快的、苦惱的;

③它是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狀態。一個人可能處於群眾當中而仍感到孤獨,一個人可能實際上處於孤獨狀態卻不感到孤獨,如一個守林人可以長時獨處而不感到孤獨。

2、1988年,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皇家精神醫學院專家[安東尼·斯托爾]出版了他極富盛名的心理學鉅著《孤獨:迴歸自我》。他在書中對“孤獨”進行了新的定義:“孤獨”不是“寂寞。”

我們常常把“孤獨”和“寂寞”當成同名詞,實際上二者截然不同。“孤獨”是對一個人生活狀態的客觀描述,獨自生活的老人是孤獨的生活。“寂寞”是對一個人內心感受的感性表達。孤獨講外在事實,寂寞談內心感受。有的人一個人獨自生活,卻過得井井有條,興趣盎然,他孤獨,但不寂寞。有的人和一幫人天天聚在一起,但是他感覺沒人理解他內心真實的世界,他沒有真正的朋友,他不孤獨,但很寂寞。因此,孤獨的人可以不寂寞,寂寞的人也可以不孤獨。

正確對待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一個人也可以不寂寞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孤獨?

1、“孤獨”在世人眼中的普遍認知:冷漠、病態、缺陷。

許多小孩子不愛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會被周圍的人判定為“孤僻”、“性格內向”、甚至認為其有“抑鬱症前兆”。其實這個小朋友一個人玩得很開心,他不喜歡別的小朋友打擾他的世界。同樣,如果一個成年人不愛與別人打交道,沒有女朋友,沒有成家,並且獨自生活,大概率也會被人當成“怪物”、“精神病”。實際上,擁有“孤獨”標籤的人並不一定表現出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產生明顯傷害性質的特徵。

2、事實上,孤獨並不是病態的表現,是正常的獨立人格,是不同性格特徵中的一種。

《孤獨:迴歸自我》的作者通過其牛津大學研究院和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的雙重身份,對大量人群進行深入分析後得出:

孤獨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自我需要,有時候,人們甚至會主動追求孤獨。

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進行舉例,這位歷史學家創作了《羅馬帝國衰亡史》這一史學名著。吉本終其一生都沒有結婚。雖然他早年愛上了一個姑娘,不過因為父親的極力反對,最終吉本斷了這個念想,孤獨到老。或許很多人看到此處會為吉本的人生感到悲嘆和淒涼。然而,吉本之後的日子絲毫不淒涼,他一直徜徉在研究歷史的海洋裡,享受著孤獨帶來的舒適和愜意。後來他還在文章裡感嘆:幸好自己當初沒有堅持走那條常人都會走的“娶妻生子”的道路,否則哪有現在怡然自得的生活!

正確對待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人生道路很多條,一條是建立關係,與別人一起形成家庭,在鍋碗瓢盆和兒孫滿堂中其樂融融;另一條是偏愛孤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受打擾,自由自在,同樣能找到快樂的源泉。孤獨和群居一樣,都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3、孤獨不但不是病症,而且是成功路上的重要捷徑之一。

斯托爾在《孤獨:迴歸自我》書中這樣寫道:想象力總是在“孤獨”狀態下展開翅膀,能夠享受孤獨的孩子更有可能培養出創造潛能。

想象力是開啟未知世界的大門,也是創新、創造的智慧之光。許多世界著名理論和科學發現都是在“孤獨”的環境下誕生的。

“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而提出這套理論卻源於一次孤獨中的想象。1905年,年僅26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自己腦海中做了一個大膽的思維實驗:假如我和光飛得一樣快,那麼我會看到什麼?就是這麼一個無來由的奇思妙想,如同黑夜裡的閃電,突然照亮了現代物理學的大門。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他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的文學作家,代表作有《巴徹斯特大教堂》。特羅洛普從小家境貧寒,連學費都經常支付不起。屋漏偏逢連夜雨,他不僅家庭窮,長得也抱歉,膽子還小,沒有一樣優勢眷顧他。這樣的人,自然沒人喜歡和他玩。因此,他從小隻能躲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自由翱翔。沒想到,童年裡這些依靠想象而來的素材後來就變成他書寫的利器,他的小說清塵脫俗,讓人眼界大亮。特羅洛普一下子從醜小鴨變成了英國炙手可熱的“文壇白天鵝”。從此,特羅洛普再也不用過孤獨的生活,婚姻幸福,交友廣泛。然而,沒有了“孤獨”的狀態,評論家們逐漸發現,他的作品漸漸歸於世俗,再也沒有以前的清新神韻,真是“一入塵埃誤此生”。

2500年前,在遙遠的古印度恆河流域,有一位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每天過著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有自己的妃子和孩子。在他29歲那年,這位王子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邦,開啟了一段流浪乞討的生活。他遠離熱鬧的人群,過著“孤獨”的生活。某一天,他在河岸邊的一棵菩提樹下冥思苦想幾天幾夜,終於他頓悟了,這就是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

佛教”起源,這個人就是“佛陀”釋迦牟尼。如果沒有遠離繁華,堅守“孤獨”,“佛”的到來或許還要晚幾千年。

創新和想象力,都需要“孤獨”這片土壤才能孕育。孤獨是成功路上重要捷徑之一。

正確對待孤獨:享受一個人的世界

熱鬧的街道

4、大眾害怕孤獨,喜歡熱鬧,但我們需要一些孤獨。

名人大家因為“孤獨”而蜚聲世界,我們普通人需要“孤獨”嗎?同樣需要。世界鍾愛喧鬧,人自然浸染其中。然而在繁花似錦的鬧市裡,我們依然有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時常撫摸。就像我們匆匆忙碌多年,偶然間也會問自己:“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在快節奏的當下,這些想法不過是靈光一現的錯覺,然後又被滾滾潮湧推向了日常生活的軌道。

只有孤獨才能讓人清醒,但人偏愛熱鬧。看一看那些離婚的人們,有多少是當初在家人熱鬧的擁簇下、在自己一片迷茫中早早步入婚姻殿堂的?等多年後滿目瘡痍,才明白當初的青春錯付。

我們應當積極擁抱愛,擁抱別人的世界,但也要給自己的“孤獨內心”留一扇透氣的窗戶。而對於這日益龐大的單身群體來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正確對待孤獨,學會享受一個人的世界。因為你關閉了一個世界,就會順手開啟另一個世界。兩個世界,同樣精彩!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