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文:人助者天助之(寫給兒子的第五封信)

"雙十一張友文"在武漢播報(第53則)


兒子:今天是週六,而且是陰天。我並沒有因為是休息日就多睡一會兒懶覺。每天起早床並不只是給你樹立榜樣,這是我高度自律的表現之一。你在不在家,我都一樣,我不說假話的。也不因為是陰天,就心情不悅。對"雙十一張友文"而言,每天都是好日子,每天都值得珍惜。我的心中沒有臘月三十、正月初一或寒暑假的概念或區別,每天都是一樣。因為唯一可以把握和擁有的就是今天,昨天已逝,明天未可期,牢牢地抓住今天,充分利用今天,才不負此生、不虛此行。

為了節省時間,我刷手機是有時間段的,並不是整天把手機抱在懷中。如果手不離機,每天的"在武漢播報"怎麼寫出來呢?你看我的文字不是抄人家的作業吧。為了專心做自己的事情,要把時間用在刀刃上,我主動退出了不少微信群……

我想,長壽的人一輩子也就三萬多天,更別說短壽者。如果把小時候朦朦朧朧不懂事的三五歲或五八歲去掉,再把每天大約三分之一的睡覺時間減掉,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是清醒的呢?其間,我們又用了多少時間認真做一點有意義或有價值的事情,或者用來思考一些問題呢?如今"新冠"成為全球病毒,也是全人類的災難。在病毒橫行之時,你的大腦更要高度清醒。面對這個肉眼看不見的狡猾的傢伙,應該怎麼辦。首先是不懼怕。你看看中國前期感染的3千左右醫護人員都是因為沒有做好預防所致,有的是沒有防護物資,有的醫院不準醫生戴口罩上班……後來國家支援隊的4萬多醫護人員因為預防得好,無一例中招,充分說明此病像張文宏醫生所言,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你現在安心"宅家",儘可能不出門(非必要不出門),不與其他人來往、接觸,不會有問題的。

當英國首相推行"群體免疫"政策之初,我就對此提出過疑問。我是這麼想的:不管哪個政黨、哪國政府、哪個朝代必須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不救的話,則有損國家、政黨及自身形象。中國老話有言:"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清代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有詩為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國內國外的官員必須體恤老百姓,古今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因為人道主義符合人性的正向價值,永遠為人們所渴望、所嘉許。之所以鼓勵你去做志願者,就是希望你有為他人著想的念頭。我說得狹隘一點,如果我與媽媽不為你著想,你就沒有機會去西方開闊視野。


張友文:人助者天助之(寫給兒子的第五封信)

“雙十一張友文”的第四本專著


英國脫歐這件大事,你知道吧。剛脫歐不久,英國就遇到這樣的大麻煩。實際上,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即挑戰與機遇並存。英國政府目前沒有了歐洲盟友可以依靠,他們只得靠自己。打出"群體免疫"的旗號就是一個例證。這是"陰謀",還是"陽謀"呢?你可以想一想。

整個歐洲,意大利的疫情最早爆發。彼刻,肯定有許多人想往英國跑,因為英國是一個比較紳士的國度,這是文化傳統使然。如果英國將國門強行關上,就顯得不"紳士";而敞開懷抱,那是自討苦吃、引火燒身。如果你面對這個問題,有何高招?反正我是沒有想到的,智慧的鮑兄卻想出來了"群體免疫"。也許不是他的主意,而是其"高參"的妙計,但這個"陽謀"最終定奪者還是他,拍板卻需勇氣與智慧,必須有責任感和擔當,否則容易淪為歷史的罪人。權與責相輔相承,利益越大,責任也大。我雖然有那麼一點挫折商(自詡為"雙十一張友文"就是明證),但是智商和情商遠遠不能與這些政要相比。


綜上所述,日不落帝國的鮑兄也深知"人助者天助之"之理。如今,你在那邊也要學會自助,即自己做好預防措施,把吃的、喝的備足,不要等政府或社區的人給你送來。舉一個例子,汶川大地震剛剛發生時,一個"研一"學生從宿舍跑出來時,在門口摔倒了,倒在地上嚇得大哭,一個老太太高喊:"爬起來快跑,還來得及"。這個故事,我在教室給我的學生講過,不知給你說過沒有。你想,救援人員在樓外想救這個"研一"學生,並且給他準備了食物、水及帳篷等,可他自己不跑出來——不自救,人家怎麼救他呢?

中國有許多殘疾人都是先自助——依靠自己DEPEND ON YOURSELF,然後別人或政府再幫他(她)一把。譬如自己先努力畫畫,接著就有經紀人幫助銷售;自己先發展養殖,然後政府才能提供資助或銷路。現在國內許多企業相繼復工了,如果實在遇到了困難,政府也會見機行事地實施幫扶……這些都是"人助者天助之"的例子。因此,你在英國要好好地照顧好自己,而且心態要陽光,自己想辦法擺脫孤獨與寂寞,充分合理地利用時間。最近,有一個王姓女留學生作了一首詩:

我輩萬里求學,辭別父母親朋,獨坐空房中。挑燈夜讀至天明,忽覺人生能有暢快事,當是詩酒少年時。瀟灑肆意行如風。目下雖無消閒,胸中閱歷倍增。房中不是愁城,書裡乾坤頓生。少年意氣正盛,自當不負此生!

這首詩是她媽媽轉給我的,我看後驚呆了!原來弱女子並不弱哦。她也許人小力弱(我沒有見到長啥樣),但其內心的強大卻可從詩句中窺知一二。我從其間品出了無畏的氣勢和達觀的生活狀態。尤其是"不負此生"一語,何其壯也!"書中乾坤大,筆下風雲多""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可別小瞧書本和筆頭。現在有許多留學生家長添加了"雙十一張友文"的微信公眾號,不少於50個家長與我互加微信,我們素不相識,為何能成為朋友?無他,文字是媒介,文學能傳遞情感,文字富有力量。


張友文:人助者天助之(寫給兒子的第五封信)

(左)“雙十一張友文”與成龍一起喝酒


唐朝黃巢的《不第後賦菊》會不會背:"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你看黃大叔考試沒有考好,卻毫無心灰意懶之意。他並沒有像無志向和骨氣的人那樣"以頭戧地爾",從此一蹶不振,而是豪氣滿腔,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抱負。這些走雷挾電的詩句讓我們看到了黃金鐵甲即將攻破長安的磅礴氣勢。

這個留守英國的王姓同學一點也不害怕病毒,而且堅持寫作,是不是得益於文學呢?讀書吧!兒子,有空多讀讀書。"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馬英九家族家訓)。建議你有空讀英文原版《聖經》。這可是一本好書,猶太人從小就讀。我在蘇州上學時,每週六上午都一個人去學校附近的教堂學英文《聖經》兩小時。那些老師都是義務給我們上課,可他們風雨無阻,從不遲到,並且十分有愛心和耐心,那真是我一生中值得回憶的美好時段。

今天收筆之時,收到一條賑災大魚,是封城以來的第一次見到的新鮮魚。這是真實的,不是在電視或畫面上看到的。但我向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送來了,我接著;不送來,我不想念,因為我的心思不在吃喝方面,你懂的。

你的媽媽在剖魚時,我問她這條魚大約有多重,她也不知,而賣魚的不用掂量,望一眼即曉得,這就是我們要向人家學習的地方。也許你會說,這個並不重要,是的,寫日記越細越好。如果我能知曉這條魚到底有多重,就會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最後總結一下:"禁足"期間,一是要學會自助;二是餘暇時分,請細讀《聖經》和其他文學作品。


本文作者張友文簡介:文學博士、副教授;自詡"雙十一張友文"(參評"副教授"和"攻博"各十一次)、自名"公安文學言說者"、自號"功不唐捐齋主";出版《回望公安文學》等專著四部,受邀至武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實戰部門講授"公安文學"43場次,並在部分高級中學和高校進行(公益)勵志講座數場次。微信公眾號:gh_7b4e98b35f4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