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郡國並行,為何成為了禍亂根源?

月光侃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後,吸取秦亡教訓,剪除異性諸侯王后,大封同姓諸侯王。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是國君,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和治權,而與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縣並存,這就是郡國並行。但隨著諸侯王實力的發展,開始窺私中央權力,最終導致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血緣關係變淡,諸侯王與皇帝的關係疏遠,雙方離心離德

劉邦分封諸王的目的,一是由於國家統治的範圍太大,朝廷無法對廣大的區域實行有效管治,而通過分封,由各諸侯國直接管轄,從而實現漢朝對整個天下的管理。二是想通過血緣為紐帶,以同姓諸侯王為枝葉,共同來拱衛中央,維護劉氏江山。

劉邦的這種觀點,也是秦漢之人普遍持有的觀點。人們認為,商周之所以國祚千年,就是因為分封功臣子弟,當朝廷有難時,他們有能力來勤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漢人在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時,其中有一點就是秦朝沒有分封宗室,無人拱衛中央,最終導致滅亡。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二三代以後,諸侯王與當今皇帝的血緣越來越遠,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雙方貌合神離。此時的諸侯王已經不再是拱衛中央的屏障,它的存在反而對中央構成巨大威脅。“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諸侯王權力過大,慾望膨脹,窺私中央權力

西漢初年所封諸侯王擁有相對獨立的軍權、財權、人事任免權和治權,有權對自己封國的官民百姓發號施令,甚至拒絕接受朝廷詔命。西漢初年,諸侯王的實力是遠不如中央的,這也是為什麼劉邦能夠迅速蕩平以韓信為代表的異姓諸侯王。

但隨著天下的安定,諸侯王通過開採自己封國內的資源,發展經濟,不斷充實自己,實力也越來越強。而實力的增強,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權欲的膨脹。諸侯王不再甘心只做一個諸侯王,擁有一隅之地,他們也想做皇帝。一旦條件成熟,諸侯王必然會扯起反旗。

權力之爭,諸侯王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由於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絕對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對中央權威的蔑視。吳王劉濞敢於招募天下亡命之徒來私鑄銅錢,淮南王敢於收留朝廷逃犯,這都是對中央權威的挑戰。“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而且,諸侯王還大力籠絡封國內的百姓,使得百姓只知有王,而不知道有皇帝,這是朝廷無法容忍的。

為壓制諸侯王日益膨脹的實力,防止諸侯王失控,朝廷就會以各種理由削減諸侯王的郡縣,這會引起諸侯王的不滿,與朝廷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最終雙方兵戎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