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郡国并行,为何成为了祸乱根源?

月光侃历史


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秦亡教训,剪除异性诸侯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国君,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和治权,而与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并存,这就是郡国并行。但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发展,开始窥私中央权力,最终导致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血缘关系变淡,诸侯王与皇帝的关系疏远,双方离心离德

刘邦分封诸王的目的,一是由于国家统治的范围太大,朝廷无法对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管治,而通过分封,由各诸侯国直接管辖,从而实现汉朝对整个天下的管理。二是想通过血缘为纽带,以同姓诸侯王为枝叶,共同来拱卫中央,维护刘氏江山。

刘邦的这种观点,也是秦汉之人普遍持有的观点。人们认为,商周之所以国祚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功臣子弟,当朝廷有难时,他们有能力来勤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

汉人在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时,其中有一点就是秦朝没有分封宗室,无人拱卫中央,最终导致灭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三代以后,诸侯王与当今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双方貌合神离。此时的诸侯王已经不再是拱卫中央的屏障,它的存在反而对中央构成巨大威胁。“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诸侯王权力过大,欲望膨胀,窥私中央权力

西汉初年所封诸侯王拥有相对独立的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和治权,有权对自己封国的官民百姓发号施令,甚至拒绝接受朝廷诏命。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实力是远不如中央的,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能够迅速荡平以韩信为代表的异姓诸侯王。

但随着天下的安定,诸侯王通过开采自己封国内的资源,发展经济,不断充实自己,实力也越来越强。而实力的增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权欲的膨胀。诸侯王不再甘心只做一个诸侯王,拥有一隅之地,他们也想做皇帝。一旦条件成熟,诸侯王必然会扯起反旗。

权力之争,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由于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中央权威的蔑视。吴王刘濞敢于招募天下亡命之徒来私铸铜钱,淮南王敢于收留朝廷逃犯,这都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而且,诸侯王还大力笼络封国内的百姓,使得百姓只知有王,而不知道有皇帝,这是朝廷无法容忍的。

为压制诸侯王日益膨胀的实力,防止诸侯王失控,朝廷就会以各种理由削减诸侯王的郡县,这会引起诸侯王的不满,与朝廷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双方兵戎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