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歲月走了,風景還在。哪怕再模糊,古街小巷也保存了一段城市的歷史記憶。本期“雲”遊河源系列——“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穿梭千年,探尋河源這條古街的故事。


太平街始建於明朝,興盛於民國,是民國老河源繁華商業的最後象徵和記憶。其鼎盛時期商賈如雲,店鋪達300餘間,並帶動了沙邊街、中山路、化龍路一帶的繁榮興旺,形成了河源最早的一片商業區。


每一個歷史瞬間,都能給人們營造出舒適的生活。如今,當我們走在太平街上時,仍然依稀可見當年的太平街模樣:齊興昌、義合隆、怡隆棧……這些具有民國風格的店招,仍出現在太平街舊樓房外牆上,但那些店早已不是原來的店了。穿著時尚的帥哥美女,在店裡悠閒地飲奶茶、吃輕食,這些都是現今各個城市流行的做派。


經過最新一輪的修繕,太平街上早先斑駁褪色的磚牆,木板門,林林總總的老商鋪,以及融合了西洋與客家風格的建築,一古腦兒煥然一新。


“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太平街景。大約攝於1934年至1939年期間


單看太平街,光是這名字,便讓人彷彿走進了建縣於1500年前河源的久遠歲月。曾經繁華一時的沙邊街、化龍路、太平街、登龍巷、茶行街等“商業街”,有的已消失,有的被改造,現在只有太平街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原貌,目前已闢為太平古街商業步行街,與西面的化龍商業步行街合為一體,每天吸引眾多市民與遊客觀光。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1988年撤縣建市設區。因地處東江中游,地理位置“居中擅勝”,兩江匯聚,水運發達,廣府、潮汕、客家以及中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民風,積澱了獨有的文化底蘊。古街小巷保存了城市的歷史記憶。如果說北直街是源城上城縣城治所遺存的活標本,那麼,太平街就是下城發達商業的見證地。


“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2016年10月,修繕後開張的太平古街熱鬧非凡。


那個商賈輻輳的中廓市

在清末和民國時,太平街其實並不算最興旺的。它附近還有一條街,渾名叫鹹魚街,大名叫什麼,筆者尚未考究確切,但它就在太平街附近。


其實太平街一帶原來被叫做中廓。源城區現在還有上角(也就是上廓,河源話廓角同音)、下角(即下廓)的地名,但就是沒有中角,因為中角實在太興旺,它所屬的每一條街,都叫響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和太平街一同興旺的街市和小巷,都叫什麼?


中廓有石苟巷、賴屋塘、鄒屋園、都市巷、釘屐巷、聚貨亭等。原名叫中廓正街的太平街,其內有鄺屋巷、燈籠巷、邱屋巷、黃屋巷等,由橫街、酒餅巷、上街、正街交叉形成十字街,這些街市在乾隆年間合稱“中廓市”。現在走在太平街上,若你足夠留意,還會看到某處牆上,寫著“上街”字樣。在老城長大的孩子,多半會聽到這樣一首童謠:“上城下城我較(“更加”的意思)贏,上角下角我較惡,上街下街我較乖。”


這裡唸的地名,說的都是源城既對仗又繁榮的地方。孩子們總想證明自己比對方更有知識。


民國期間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源本地人還是多叫太平街作十字街的。在區檔案館查閱民國資料的時候,尤其是那些民國同學錄,不少家住太平街的會寫上一個商店的名稱。《河源縣立中師學校同學錄》裡,劉榮顯的通信地址就是“十字街致隆號”。


“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老城太平街燈籠巷,人們日常生活小場景。(攝於1999年7月) 黃玉逵 攝


那些愛登報紙的店鋪

走在太平街上,抬頭望去,牆上尚有些老商號的字跡若隱若現。那家洋文商鋪,上面寫的英文“STANDARD OIL CO OF NEW YOKK”表明,店主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代理紐約的洋油。小樓的風格屬於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佔地面積88.8平方米,二樓窗上有圓拱形窗楣,木窗的玻璃是彩色的。有人說這家賣洋油的店主姓何,上世紀50年代舉家遷往惠州去了。


“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太平街鐘錶匠(攝於2008年11月) 黃玉逵 攝


這些商號個個都底氣十足,一言不合,就登報聲明,常常是兩家先後在報上回應。


1938年10月的某天,太平路13號信記在《正義日報》刊登了個啟事,對一鋪兩賣之事表示“不勝驚駭”,要求有關主業到信記說明並辦好手續。同月,張儉盛堂也在《正義日報》上刊了個啟事,標題為《守信堂買店注意》,說看了報紙後也“不勝駭異”,然後提出“依法”交涉等事。呂宣民堂還登了個買店啟事,也是較為複雜的買賣糾紛,買賣主體為太平路一零四號煜生隆號之後座一間瓦店等2間店鋪,要求原業主按土地所有權狀按時簽好協議。


除了有事登報外,為了擴大影響,他們也多次登報,把自家商號的營業範圍和優點溫文爾雅地介紹一番。太平東路第27號的新金城老金鋪,在1938年10月《正義日報》上刊登廣告說:“標準黃金,買賣公平。珠鑽玉石,鑲作新型。金牌金葉,訂婚飾品。諸君惠顧,無任歡迎。”太平中路一號的金龍金鋪,除了銷售黃金、玉石、港紙(即港幣,至今河源老城仍稱之為港紙)、白銀這些金融產品外,還有水筆(即鋼筆,至今河源老城仍稱之為水筆)、眼鏡、鐘錶、尼絨布疋、華洋雜貨,更可以承接製作翻領西裝。近年的河源人形容一個人很斯文或裝斯文時,就以8個字來形容:“皮鞋眼鏡,西裝翻領。”用河源話一說,琅琅上口,非常押韻。


太平街上有著各種店。東江藥房還有自己的logo,環形,上書“東江大藥房”字樣。在1941年12月13日的《河源日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個廣告:“國難時期,外國運來,不惜辛苦,源源運到。”藥房裡還有醫療器械、鑄造金牙和鑲牙材料出售。另一家叫德安堂的藥店,有特製的參茸衛生肉(又叫參茸衛生丸)出售。德安堂在當年的《河源日報》刊登廣告,信誓旦旦地說如有代理,一週內可以通過船運將藥物送達代理地。


“雲”賞河源人文之旅③ | 這條驚豔了歲月的老街從民國興盛至今

謝家寶樹第(攝於2008年4月)


太平街還開有一個“開源梘廠”,生產洗澡用的香皂。街上還設有東莞會館、南海會館,廣寧街上建有廣義會館。


1938年,當時的中央銀行廣州分行駐源辦事處,將太平街發祥店作為辦事地點,主任黃秉邦和職員於3月初到達河源,很快就開始辦公。當時的國民黨河源縣黨部設在太平街的劉家祠。


不僅有各種生活日用品,精神用品也有,中國文化服務社河源分社就設在太平路,貨架上擺有體育用品、圖書文具、著名雜誌等,其中有《學生之友》,還承印大小文件。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邑人謝國華在化龍路開了家“國華照相館”。1955年“公私合營”時,河源縣城的紅太陽、東方紅、榮光、國華4家照相館合併為“曙光照相館”,店址設在太平街口,後成為很受河源老人歡迎的廣北早餐店,如今該店已關張。


在太平街可以買到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就連現代的淘寶網也不易找到,如木炭、烤籠,白鐵、錫,竹製的器具——扁擔、籮筐、米筐,瓦缽、瓦煲,香燭、掛紅,火水、燈籠、農具、漁網、木炭,還有手寫對聯、手繪炭像等等。


那些不同時期的改造工程

清代至今,太平街進行了很多次改造,規模最大、奠定了現今太平街基礎的那次,則發生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


那時候的河源下城靠著新豐江,每每春江水滿時,街市就會被洪水淹浸,各界人士都深知下城街市改良的必要,“馬路固宜廣大,店鋪亦應高昂,不獨壯觀瞻,而關於衛生尤為重要”,他們都期待馬路築成、改良後,市區有繁盛之觀,商務有發達之望。


1929年9月,時任河源縣長張爾超召集各界成立“改良街市委員會”,從事改建,並將各街道測繪成圖,呈准省建設廳備案。但經辦者辦事不力,監督者也不嚴加督促,以致到1931年還沒任何進展。


1931年八九月間,新任縣長何弼卿到任後,新官上任三把火,將改良街市的事即時提上議事日程,召集各界開會、討論,對改良街市委員會進行改組,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主持策劃,積極進行。將縣城各街規劃割拆,分期建築:第一期對太平、義和、永寧、聚貨等街著手拆築,限期三個月完成;第二期拆築化龍、登龍、茶行、同興各街,限期一個月完成;第三期拆築沙邊全街,限期二個月完成。共預期半年完成。其徵收築路費辦法,則按照廣州、汕頭、江門等地做法,以鋪屋門面之闊狹、鋪內割拆面積之多少,照數徵收。這些條款在《河源市鋪屋改良建築馬路章程》裡有詳細說明。


對於這些街道、馬路的規格,該章程亦有詳述:“第二條,太平、化龍、同興、茶行、沙邊、登龍等六路之馬路,寬度均定二十英尺,人行路(即騎樓路)寬度均定八英尺。兩旁建築騎樓,惟沙邊路北邊及登龍路兩旁均不建騎樓。第三條,各馬路兩旁人行路邊,均用明渠,但化龍北、登龍、同興三路,均應築暗大渠。第四條,人行路面至騎樓底高十五英尺,騎樓面至簷口高十英尺,共高二十五英尺,只得增高,不得減低。人行路包騎樓外柱寬度八英尺。”


改良後的街市,很快就迎來了抗戰時期珠三角等地逃難而至的人們,太平街便達到了它繁榮的鼎盛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太平街經過多次修繕。最近的一次是2014至2016年長達兩年的修繕,源城區政府採用“購買服務、以商養街”方式,將古街區商鋪通過採購招標引入企業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進行投資經營、統一管理,在有效保護客家古風建築歷史遺產的基礎上,把太平古街打造成集文化、商業、旅遊、休閒、餐飲為一體的特色古街。


相信再過不久

疫情就會過去啦

我們就能無憂無慮

摘掉口罩出去玩啦

大家記得不要扎推

錯峰遊覽更安心

帶好口罩,做好防護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