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在行动】德州,这样破解农村“空心化”

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日前,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表彰“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德州市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办公室获授“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发现,德州一些农村“空心化”严重——村集体没有钱、村民不愿待,因此德州市才鼓励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下称领创合作社),破解这种“空心化”。

领创合作社“新”在什么地方?受访领创党支部书记直言,合作社不是只盯着经营收入,而是积极从各方获益间寻找平衡,最后实现农民、集体“双增收”。

破解农村空心化

武城县郝王庄镇西李古寺村村民张光元今年70岁了,这个年纪外出务工不现实,所以在几年前,他一直在村中务农,“种点玉米、小麦当口粮,一亩收入八九百元,不指望挣钱。”

西李古寺村共有耕地1932亩,村民800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多是老弱病残群体,劳动力只有40多人。

除了上述“空心化”,松散的种植模式也制约着土地耕种效率。“方圆几十米,打了三口机井。”在平原县王凤楼镇柴庙村,村党支部书记赵仲利如是说,“各人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各自劳动,打井这样的建设难免重复,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也实现不了。”

土地耕种效率不高,农民不挣钱,村集体也穷:西李古寺村一直没钱搞道路硬化和村居亮化;而村居环境差,村民越不愿留守,进一步加剧“空心化”。

也正因如此,德州市才鼓励农村党支部领创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用来破解这种“空心化”。

万事开头难,西李古寺村党支部书记马守良以自己支部领创的合作社为例,“2017年刚成立时,经动员入股土地也就300来亩,40多户。”赵仲利在领创合作社时也遇到了困难,“干部怕经营亏损,对不起社员;部分村民入社也不积极。”他表示。

马守良坦言,当时群众对合作社信心不足,很多村干部自己也要种地,对合作社经营力不从心。“但如果合作社成功了呢?老百姓富裕了,村干部也有威信了,对不对?”他如是说。

有工资分红,还住敞亮村居

实践证明,土地股份合作社只要正常运转起来,“空心化”是可以破解的:西李古寺村的领创合作社在村西1500亩土地上进行规模化种植,当季亩产就达到730余斤,收入达240多万。

收入首先以每亩1000元的标准对社员进行一次分红;剩下还有30%,用于二次分红、合作社日常经营和上交村集体收益。

合作社盈利,村集体也有了收益,“村里路灯亮了,干道、生产路也铺上水泥了。”张光元表示。

谷子引种成功,马守良却有别的想法:“我想扩种地瓜(红薯),但账面利润不如谷子,社里还要开会做决定。”

原来种植红薯的毛收入跟谷子差不多,但亩均用工近700元,超过毛收入的1/3。“但地瓜的产业链较长,未来可以深加工;其次这些用工支出,流向一些年老的、无法外出务工的社员。综合来看,种地瓜,社员总收入是增加的。”他表示。

无独有偶,赵仲利也考虑了村中“留守劳动力”的问题。“我们社与登海道吉合作,他们要求我们‘单粒播种’水稻,每亩给我们800元试验费,收获也归我们,他们则记录相关数据。”因为“单粒播种”在农忙时需要30多人,这又为老年社员提供了工作机会,“每天8小时、80元一天,这些社员不仅有每亩上千元的分红,种地本身也有收入。”他表示。

现在,张光元家光入股分红,就比以前种口粮田的收入多多了;他本人还在社里谷子加工厂务工,领着一份工资。

“而且村里也亮了,下班后还能跟老伙计们打打牌,日子过得挺滋润。”他如是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