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前两句在写什么?哪几处景物营造出了清冷澄净素洁的意境?

用户9432212395336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两句写中秋望月的地点景色,也就是环境描写。诗人通过特定意象的组合勾画出一幅冷清寂静的中秋之夜的画面,将一幅凄凉澄净之图直推到读着面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地白”是寒月照地,地面雪白如霜,写出了中秋时,天气转寒冷,给人清冷之感;“树栖鸦”:月光是反射光,再亮,晚上万物呈现都是黑色,乌鸦栖息无声,凭肉眼不加强光是很难看不到乌鸦巢穴。

万籁俱静,雅雀才会安静入睡,因此树栖鸦是听出来的,以树栖鸦来写安静,如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烘托了澄净的意境。

“冷露无声湿桂花”进一步以声写静,从听觉上写出夜晚的安静,心里要多么安静才能听到微小的桂花飘落,以动烘静,写法上如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湿桂花”让人联想到广寒宫的挂花树,“冷露无声”又让人想到“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素美宁静,给人无尽的遐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在意象选择写法上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通过特定意象景物罗列,营造出清冷澄净素洁的意境。

如流行歌曲里罗大佑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黑板上老师的粉笔…..”也是采用意象饿罗列并置,给人一幅幅童年生活场景图,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不是诗人独自吟唱,而是个朋友和诗,写景抒情,在咏月诗中别具一格,堪称吟咏中秋的经典之作。


结绿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王建出身贫寒,前半生穷困潦倒,曾一段时间从军,四十多岁入仕。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光照白了庭院的地面和树上栖息着的鹊鸦,秋天的冷露无声的打湿了桂花。由这凄清、冷清的环境渲染了诗人想起曾经某一年和好友在一起把酒言欢情节场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周围的环境和赏月的情景,暗写人物的心境,精炼而含蓄。借助特只用“地白”就烘托出作者孤独寂寞冷的心境,却给人旷达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让人沉浸在清美的月色之中。“树栖鸦”,这应该是作者听出树上的乌鸦和喜鹊栖息的声音,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看不清楚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给人以暖色,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没有提到人,却写月夜的美和静、清冷。

“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想到陆游的《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境却是相反的,冷气袭来桂花的暗香慢慢传开,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只有一点余香。“冷露”两个字代表着此时深更露重,诗人是无法入睡,想到自己的经历以及现在。这两个字给人澄净素洁,清冷之感。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一个人在庭院中站太久了那冷露悄无声息的打湿了桂花,给人美感十足的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