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把統一中原的功勞算在秦始皇頭上,漢唐明清統一的幾百年不算嗎?你怎麼看?

沈靜軒


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理解一個心理,俗話說的好,寧做鳳頭,也不做鳳尾。這是為什麼,因為人們記住的永遠的那個第一的人。歷史也是如此

秦始皇他的成就就是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中央集權的局面開始形成了。

這裡需要知曉的一點,在秦朝之前的,並沒有所謂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對地方的管理一般都是採用的分封制,類似現在的地方自治,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力不大。所以在東周後期,就出現了地方勢力大於中央的勢力,那個時候的東周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也導致歷史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幾百年的動亂時期。

秦始皇乾的的許多事情可以說是開天闢地,頭一回。

最重要的就是奠定了現在國家的局面,在日後的2千年的時間裡,都是一個高度的中央集權,就避免了地方的分裂。

而後面所有的朝代都承襲了這一制度,而且集權的程度是有增無減。

 

因此秦始皇乾的那是鳳頭的事,歷史也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也不奇怪了





剪影科技


為什麼說漢唐明清統一的幾百年不算?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把六個國家統一的皇帝。雖然秦朝沒有實現他的世世代代都是他的子子孫孫,只是延續了兩代,到他兒子便被滅了國。

但是,秦始皇這個稱號,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而且,縱觀歷朝歷代的皇帝,有哪一個皇帝的稱號帶有始字?大多是祖字,這也從稱號上承認了秦始皇是統一六國的鼻祖,而且,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採取統一的文字,貨幣,思想等統一的措施,使六國的百姓無論是從文字還是從思想上開始統一,哪來的漢唐明清?而且,秦始皇設立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直到民國時期才被廢除。

所以,秦始皇他不單單統一了六國的領土,更是統一了六國的思想,經濟,文化和政治。雖然秦始皇在統治上手段有些殘暴,但是他統一六國的事實是不可改變的,無人能替的,更是功不可沒的。

雖然秦朝滅亡了,但是隻是皇帝易主,朝代更換,換湯不換藥而已,他所統一的一切,都在歷朝歷代皇帝中不斷的繼承發展。漢武帝,唐高宗等皇帝依然是在秦始皇所統一的江山下稱皇,他們統治的依然是統一的六國老百姓。

由此可見,他們雖有統一,但只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上,不斷的修補,不斷的向外擴張,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但至始至終,在古代中國的地圖冊上,還是以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版圖為主。漢唐明清幾百年的統一,只是不斷的延續秦始皇留下來的未完成的統一夢。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是不可代替的。

(圖片均來自網絡)





沙埤


秦始皇是將華夏文明列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第一人那他自然就是華夏文明統一國家的開山鼻祖。

漢唐只是繼承了秦始皇打下的江山,收復了被獨立的江山,開拓了新的江山。大清在歷史上只是個入侵者,霸佔了我們的江山,又開拓了江山,又出買了江山,只是後來大清被我們滅亡後,我們又收復繼續大清的版圖,而大清則消亡融合在中華民族中了。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秦朝是開創者,秦開始了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統一了交通。這樣為一大統創造了條件,也讓以後的人們有了統一的概念。不然的話現在的中國就和歐盟一樣,各個小國並存。

漢唐是強盛了國家,開拓了疆土,並完善了國家統一的制度。


倔強的小蟲


秦王朝第一個開始對周王朝的封建體制進行了終結,實施了對道家貴族的中央集權,打開了“大一統”局面,由於這種道家思想不同於以前傳統封建思維,是一種全新的封建貴族集權思維模式,故被稱之為“(道家)變法”,漢武帝時期,儒家掌握話語權之後,把這些特殊的道家予以分門別類,開除出道家,稱之為“法家”。

以前的儒教建立者道家貴族及其弟子儒家平民,追求的是“春(儒家平民)秋(道家貴族)大一統”,實際上就是“(道家儒家共治)邦聯制”,而秦始皇則實行的是“秋派大一統”,也就是“(道家)貴族聯邦制”,標誌就是“焚書坑儒”,這樣引起了平民儒家的反彈,他們推翻了秦王朝對平民的壓榨,有樣學樣在漢武帝時期建立了“春派大一統”,即“(儒家)平民聯邦制”,標誌就是“獨尊儒術”。

按照中國的造字意思,秦王朝秦始皇時期就是一種“貴族集權模式國家”或者簡稱“人權國家”(貴族被稱之為“人”,“人”的集合被稱之為“道家”),而漢王朝漢武帝時期就是一種“平民集權模式國家”或者簡稱“民主國家”(平民被稱之為“民”,“民”的集合被稱之為“儒家”)。

周王朝則可以相應稱之為“貴族平民共治國家”或者簡稱“人民國家”(道儒共治)。

中國社會,基本的國家制度設計,都是由“工人階層”予以執行,我們的民族起源記憶,就是“炎黃聯盟”,實際上就是“軒轅氏工業與神農氏農業聯盟”,而這個聯盟又以黃帝部族為領袖,也就是古代的“工業優先”。

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就是黃帝工業文明的功勞,而奴隸社會,一直維持到周王朝的周公旦時期,這個時候,周公旦建立了儒教,組織了系統化的“廢奴運動”,將以前奴隸性質的“民”轉變為自由民性質的“儒”,這樣就使平民能夠登上政治舞臺。

周王朝終結了奴隸社會後,各諸侯國進一步演化了“廢奴事業”,代表人物是秦國的親戚趙武靈王,他已經不像周公旦那樣按照“德”的標準廢奴了,而是大範圍,全方位的廢奴,由此而使趙國由於人力資源充足而成為強國,但這也導致了道家貴族的微詞,引發了秦趙長平大戰,秦國一舉坑殺俘虜幾十萬,將領白起被後世稱之為“人屠”,其實白起能夠下得去手,可能他的心目中,自己並不是“屠人(自由民)”,而是“屠民(奴隸)”。

這樣,秦國其後又對堅持“人民邦聯制”的儒教核心齊國進行了攻擊,進一步打壓了平民勢力,為全面實行“郡縣制”(聯邦制)鋪平道路。

而秦王朝本來就是黃帝之後的又一個“工人階層”,傾向於建立各種制度設計,他們在黃帝部族的“邦聯制奴隸國家模式”,及周王朝部族的“邦聯制封建國家模式”基礎上,建立了又一種秦王朝的“聯邦制封建國家模式”,使王朝與部族脫鉤,王朝的負責人不再是部落的“盟主”,而成為了國家的“幫主”,且將“國家”的概念取代了以前的“天下”,這是人們把統一天下的功績算在秦始皇身上的主要原因。


河東來


你知道他為什麼叫秦始皇嗎?

始皇帝就是開始的意思,他是第1個這樣做的人。

哥倫布是第1個發現了新大陸,他以後再去再多的人也沒有用。大家只記得哥倫布是第1個人。就算後面的人做出了再大的成績,也掩蓋不了哥倫布的光輝。

再一個統一中原的功勞,誰也沒有記在秦始皇的頭上,是你自己說的吧。

就像說第1個吃螃蟹的人就是最厲害的人。


唐塔正和


秦始皇以前的中國是一個人文區域概念,彼時沒有華夏國,只有華夏人組建的各個諸侯國,天子可以算是一個泛華夏邦國聯盟的盟主,參考德意志,那時說德意志皇帝是指廣大德意志人的皇帝,而不是德意志國的皇帝;正是秦始皇統一華夏,消滅諸侯國,才有了一個獨一概念的華夏國,不再是人文地域概念,而是政權國家概念,從此才有了統一的中國,可以參考一站時候的德國,彼時普魯士已經消滅整合了德意志地區諸邦國,組建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而不再是鬆散的德意志人的帝國,一個是集權式的,一個是聯盟式的,差別大多了,這正是秦始皇的功績,從此以後歷朝歷代,都是在重複這個套路,因為大統一華夏中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江湖寞客


秦皇 軍事上 統一中原 政治上建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政權 制度上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郡縣制就是現在 省市縣制度

文化上統一文字 走遍全國音可能差異 但字寫出來都認 這樣不但區域交流 以後中國古人與今人可以文字交流 傳承不決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 吃穿住用 溝通全國 千古偉業


藍色狼騎


提問者你好鑑於你的學識情況我們衷心建議你重新讀一下九年義務教育,哦還有最重要的幼稚園教育。秦一統天下意義在於統一了文化、貨幣、人的家國意識、最後也是最小的意義才是統一疆土。而漢唐帝國統一疆土的意義只是疆土統一,而傳播文化方面不算統一的意義


蟲蟲Ling


準確的說,始皇帝的統一是真正的進行了民族的大一統,周天子的統治並沒有讓重要各國有同一民族的認識!再者始皇帝的統一,也標誌著社會性質的完全發生改變,從奴隸制社會全面進入封建制社會,從此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而始皇帝為第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