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宠臣主父偃,为什么姓主,历史上有这个姓吗?

秉烛读春秋


【精选回答】@杂谈会客室


先纠正一下:主父偃,不姓主!“主父偃”,复姓“主父”,单名“偃”。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等政策,使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将王位让于儿子赵惠文王,自己号为主父(即太上皇)。秦灭六国后,其支庶子孙以祖号为姓,乃作主父氏,后单姓主姓。汉代有主父偃,隋朝有主胄,宋代的主父洁、明朝有主问礼。现如今在北京,上海,山东这些地方还有出现主父(或“主”)这个姓氏。

汉武帝的宠臣主父偃,一年连升四级,深得汉武帝信赖,后被诛杀,接下来带大家走进“主父偃”

主父偃(画像)

一、出身贫寒,怀才不遇

据记载,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先是到齐国谋官不受用,而且在齐还受到儒生的排挤(史书记载他人际关系处的并不好,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二、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史记》

在诸侯国不得礼遇的主父偃,愤愤不平的将目光对准的长安,去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

三、一鸣惊人,飞黄腾达

自从汉武帝召见主父偃后,就对他额外器重赏识。一开始封为郎中(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类似于皇帝谋士)。这让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汉武帝 与 主父偃(剧照)

四、推恩令

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向武帝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一出立竿见影的解决了,汉初分封同姓王所导致的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而中央集权羸弱的局面,有力的巩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

五、身首异处,数千宾客仅得一人埋葬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上文讲道,主父偃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恃才傲物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经常得罪人。为人还特别小心眼,记仇,这不飞黄腾达了,是深得汉武帝的宠信。开始报当年在燕、齐、赵、中山等诸侯国的不遇之仇。

通过上书,揭短的方式先后逼死燕王、齐王,当然也确实是“短”这燕王和亲女儿乱伦、齐王和亲姐姐乱伦(并非瞎写,史书有载)。赵王一看,下一个准该轮着我了,心想。光你主父偃会揭短告状吗?我也会! 于是,赵王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

您想,一个前辈子穷惯了的人,真得势了那对钱就更有莫名的喜欢。主父偃也不例外,当然被抓后也承认收受各种贿赂。于是,汉武帝就把他押入大狱,准备量刑。

当时汉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

主父偃,不姓主!“主父偃”,复姓“主父”,单名“偃”。不光历史上有这个姓氏,现如今在北京,上海,山东这些地方还有出现主父(或“主”)这个姓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小小的 点赞,是对我大大的 鼓舞~~@杂谈会客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