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文人相輕

蘇軾與王安石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兩人為北宋時代人,王安石年長蘇軾16歲。王安石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官至宰相。蘇軾也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官至禮部尚書。在官場上是領導與被領導。在工作和生活中,二者的關係如何呢!

王安石與蘇軾,文人相輕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嘉祐二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慶曆二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保守反對,熙寧七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是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要推手之一。

王安石與蘇軾,文人相輕

在官場上,王安石和蘇軾雖然政見不同,在變法中各持己見,但在人格上二者是相同的,光明磊落,持守公正。熙寧二年,王安石準備改革科舉考試,請求開辦學校,在科舉考試中廢除詩、賦等科目,專考經、義、論、策。蘇軾隨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對。政見是政見,人才是人才。元豐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受到誣陷,被逮捕入獄,將被擇期問斬之際。朝延上,除自己的兄弟蘇轍外,無人為其辯護,此時,身處江寧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後,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趕至京城,將自己的親筆書信呈給皇上,為國家保住了這位人才,也為後世保住了一位文壇才子。

蘇軾一度對宰相王安石是不服氣的。一次他偶然發現了王安石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晚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想,“只在秋天才刮西風,但菊花有傲霜之骨,只有深秋時才逐漸枯萎,不會落葉滿地,怎能說吹落黃花滿地金呢?真是糊塗。”於是揮筆續詩:“秋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細細吟”。寫完揚長而去。王安石看到詩後,感到這個年輕人太自負了,應當用事實教育他。於是,就建議皇上把蘇軾下派到地方任職。

王安石與蘇軾,文人相輕

蘇軾和其弟蘇轍本來都是王安石改革領導小組成員,但兄弟倆對王安石的改革方案總是保留自己的意見。這時將蘇軾調離出京,他總覺得自己有點委屈,後來因“烏臺詩案”差點沒了命性,這又要歸功於王安石的出手相救。命保住了,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後。一天,他與好友陳季常到後花園飲酒,正好趕上了颳了幾天大風之後,他看到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而是滿地“鋪金”,落葉繽紛時瞠目結舌。感慨地對陳季常說:“以前讓我出京到地方任職,我還以為是王安石恨我揭了他的短處,恩將仇報,現在才知道是錯了,我才疏學淺,卻自恃聰明,還隨便諷笑別人。”後來他主動向王安石承認了錯誤。

王安石的胸襟是開闊的,雖然政見不同,但在道義責任上,王安石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有史可查的援救過蘇東坡,這也許惺惺相惜之故吧!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起到成為文壇鉅子後,親自到南京拜訪早已被守舊派搞掉了宰相官位的王安石。這是經過“黃州四年”磨練之後的蘇軾。蘇軾在黃州開荒種地,從而自號“東坡居士”,同時他也先後寫出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和《寒食帖》等代表作,奠定了自己的文學地位。

王安石與蘇軾,文人相輕

在官場上,蘇軾與王安石兩人是十分相似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在新舊黨人鬥爭中,同蘇軾一樣上上下下的“失敗”者。從宰相位置下來,王安石隱居鐘山,以一生清白向歷史證明了一位政治領袖的完美品格。當蘇軾路過江寧時,兩位文壇巔峰人物相會了。王安石穿一身與鐘山農民沒有多大區別的衣服,趕到江邊迎接蘇東坡。來不及整理好衣冠的蘇東坡慌忙在船頭長揖而禮:“軾敢以野服拜見大丞相!”王安石則拱手而笑:“禮豈是為我輩設?”

這一對原本政見不同的“政敵”,彼此超越政治藩籬,還原成瀟灑飄逸、風流千古的精神姿態與風流人品,屹立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在王安石和蘇軾兩人身上體現的不再是“文人相輕”,而是相互敬佩,相互尊重,相互欣賞,這種真誠以待的“文人相親​”的往事,已成為經典佳話,令人肅然起敬,文壇中少有的好榜樣。(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