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苏轼,文人相轻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两人为北宋时代人,王安石年长苏轼16岁。王安石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官至宰相。苏轼也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官至礼部尚书。在官场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中,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王安石与苏轼,文人相轻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推手之一。

王安石与苏轼,文人相轻

在官场上,王安石和苏轼虽然政见不同,在变法中各持己见,但在人格上二者是相同的,光明磊落,持守公正。熙宁二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政见是政见,人才是人才。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将被择期问斩之际。朝延上,除自己的兄弟苏辙外,无人为其辩护,此时,身处江宁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皇上,为国家保住了这位人才,也为后世保住了一位文坛才子。

苏轼一度对宰相王安石是不服气的。一次他偶然发现了王安石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想,“只在秋天才刮西风,但菊花有傲霜之骨,只有深秋时才逐渐枯萎,不会落叶满地,怎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呢?真是糊涂。”于是挥笔续诗:“秋花不似春花落,说与诗人细细吟”。写完扬长而去。王安石看到诗后,感到这个年轻人太自负了,应当用事实教育他。于是,就建议皇上把苏轼下派到地方任职。

王安石与苏轼,文人相轻

苏轼和其弟苏辙本来都是王安石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但兄弟俩对王安石的改革方案总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时将苏轼调离出京,他总觉得自己有点委屈,后来因“乌台诗案”差点没了命性,这又要归功于王安石的出手相救。命保住了,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后。一天,他与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饮酒,正好赶上了刮了几天大风之后,他看到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而是满地“铺金”,落叶缤纷时瞠目结舌。感慨地对陈季常说:“以前让我出京到地方任职,我还以为是王安石恨我揭了他的短处,恩将仇报,现在才知道是错了,我才疏学浅,却自恃聪明,还随便讽笑别人。”后来他主动向王安石承认了错误。

王安石的胸襟是开阔的,虽然政见不同,但在道义责任上,王安石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有史可查的援救过苏东坡,这也许惺惺相惜之故吧!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起到成为文坛巨子后,亲自到南京拜访早已被守旧派搞掉了宰相官位的王安石。这是经过“黄州四年”磨练之后的苏轼。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从而自号“东坡居士”,同时他也先后写出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和《寒食帖》等代表作,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王安石与苏轼,文人相轻

在官场上,苏轼与王安石两人是十分相似的,王安石变法失败,在新旧党人斗争中,同苏轼一样上上下下的“失败”者。从宰相位置下来,王安石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当苏轼路过江宁时,两位文坛巅峰人物相会了。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赶到江边迎接苏东坡。来不及整理好衣冠的苏东坡慌忙在船头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这一对原本政见不同的“政敌”,彼此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王安石和苏轼两人身上体现的不再是“文人相轻”,而是相互敬佩,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这种真诚以待的“文人相亲​”的往事,已成为经典佳话,令人肃然起敬,文坛中少有的好榜样。(文/蔡驷 图/网络) (文/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