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式輔導法,讓我的孩子數學成績暴增成為現實

超超在三年級下半學期一度出現數學成績下滑,一向置身於應試教育之外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危機,我仔細分析了試卷錯題,制定應對措施進行干預,在學期末一舉將數學成績提高了30分。現在回想起來,其中的一項有效措施就是

“猶太式輔導法”

所謂“猶太式輔導法”,名稱聽上去高大上,說穿了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向爸媽講述當天在學校都學了啥。

日本教育專家坂本七郎在深入研究猶太人的學習方法後,發現其精髓就是“面對面學習”,讓學生2人1組,相互講授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成績會明顯提高。於是從中歸納總結出了一套高效的家庭輔導法——“猶太式輔導法”。

猶太式輔導法,讓我的孩子數學成績暴增成為現實

諾貝爾獎獲獎者每4位中就有1位是猶太人,並不是猶太人天生聰明,就是因為他們在家庭中開展這種讓孩子給爸媽授課的方法。據說一旦採用此法,孩子學習成績暴增指日可待。

其實我在幾年前就瞭解此法,也曾試圖在超超身上嘗試,方法也很簡單。

一開始,我對超超說:從今天開始,每晚我們花十多分鐘玩個遊戲——爸爸扮演學生,你扮演老師,把今天在學校裡學過的知識教給我。記住,我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所以你要說得慢一點、細一點我才聽得懂。

然後我只要坐在小板凳上,一臉白痴狀地傾聽就行了。等孩子說出些道道時,給予一些互動應答,比如,“原來如此啊”、“你不說我還真沒想到”,以及適時地讚許和肯定。

通常孩子都會樂意配合,因為孩子天性都喜歡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何況這次模仿的是在教室中君臨天下、威風八面的老師。

想法很完美,但發現推行難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當時超超才上一年級,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數理思維還沒有形成

,要讓他有條有理地講述課堂知識要點,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

直到超超三年級下半學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於是,我考慮重啟“猶太式輔導法”,主要針對他相對薄弱的數學這門課。

要做對,還要說對

讓孩子向爸媽講述課內知識,具體講哪些內容呢?對數學這門學科來說,可以講今天學到的數學理論,也可以結合今天做過的習題講解題方法。在具體實踐中,我發現讓超超講理論、講公式還是有些困難,畢竟太抽象。所以,我們還是從做過的習題著手,包括做對的題目和做錯的題目。

答對題的解題思路

題目都做對了,還有必要再讓孩子講一遍解題思路嗎?非常必要!因為 做對題目容易、而說對題目難

孩子做對題目有可能是生搬硬套公式完成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數學原理,題型稍一變化就抓瞎了,無法做到靈活變通、舉一反三。

我們也可以把猶太式輔導法看成三個階段的遞進訓練。第一步是 把題目基本做對(知其然),第二步是 把題目說對(知其所以然),第三步是 把題目說好(別人也能聽懂理解)。能做對,不一定能說對;但是能說對,基本就能做對。

猶太式輔導法,讓我的孩子數學成績暴增成為現實

再者,做對的題目更適合作為猶太式輔導法的切入點。比如,你對孩子說,“哇塞!這麼難的題你都做對了,來教教我怎麼做的?”孩子一定樂意講述,畢竟人人都喜歡炫耀成績、而厭惡曝露缺點。

答錯題的訂正複述

相對於答對的題目而言,答錯的題目才是猶太式輔導法要講述的重點,特別是孩子答錯、經老師講解後完成訂正的題目。

為了防止孩子因自尊心受挫而不願意講,建議對題、錯題相互穿插著講,表示對所有題目“一視同仁”、“對題不對人”。孩子講述時,爸媽要給予積極傾聽和表揚肯定。

讓孩子講述錯題的目的,是看他對錯誤的本質是否真正理解領悟,以免下次再犯。有一次,通過超超講述錯題,我發現他只是機械地把老師的板書抄在錯題旁邊作為訂正,根本沒有理解。對於這種情況,是要給予警告的,以杜絕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一舉兩得

如果一項練習能夠同時訓練孩子的幾種能力,何樂而不為?猶太式輔導法就是一舉兩得的例子——同時訓練邏輯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猶太式輔導法,讓我的孩子數學成績暴增成為現實

事實上,講解題目的過程,也是一種梳理思路的過程,這裡的思路,不但是指數理邏輯思路,同時也是口語表達的思路。孩子必須學會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後”這些連接詞來貫穿自己的解題思路,用“以此類推”、“同理”來解釋數學概念的延伸和拓展,用“反之”、“否則”來詮釋概念的逆向推理過程,等等。

表達能力欠缺將會制約孩子數學思維的發展,因為任何思維活動都是藉助語言來進行的。我們常說,對母語掌握的程度決定了思維的深度,就是這個道理。說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並不為過,語文和數學這兩門學科在猶太式輔助法這件事情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來自爸媽的幫助

在猶太式輔導法的過程中,爸媽雖然不是主角,但是卻扮演著三個重要的角色:說客、聽眾、言官。

說客的任務是說服孩子接受猶太式輔導法。萬事開頭難,利用孩子喜歡模仿大人(老師)的天性,鼓勵孩子大膽表達。

聽眾的任務是積極傾聽,好的聽眾是演員努力表演的動力來源。除了傾聽和讚許,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適時地問為什麼,尤其是在孩子講述比較含混或相對薄弱的知識環節。比方可以說,“小超老師,這個地方我還不太明白”。當然,要掌握頻率,不要問得太頻繁,喧賓奪主,把孩子惹毛了、不講了。

言官的任務就是指出孩子表述中在概念上或方法上出現的錯誤。自古言官的工作得罪人,畢竟忠言逆耳,所以更要講求方式方法。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講的方法也不錯,但是我小時候,我的小學老師教我們用另一種方法求解,我講出來,我們一起看看哪個方法更省力好嗎”。

網絡社交助力

如果說孩子對爸媽講述還有些不情不願、半推半就,那麼同學之間互相講述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超超上的數學培訓班每次回家作業都會佈置一道口述題,這其實就是猶太式輔導法在課堂上的應用。每節課開始時,老師會讓三個同學上臺來講述解題思路,現在改為讓孩子直接在ipad上提交口述視頻。沒想到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做其他題目有可能會馬虎應付,做口述題卻極其認真。把我們趕出房間,一個人躲在裡面錄製,有時一遍不滿意,還要來個2-3遍,直到滿意為止。下面是超超自己錄製的一道口述題。

口述題為啥有如此大的魔力?原來,孩子不但可以在ipad上的app裡提交口述視頻,還能看到其他同學的視頻,可以互相點贊,老師還可以寫評論和推薦,儼然就是一個網上社交部落。當然,視頻中除了講述習題,還有孩子們的各種誇張和搞怪,和微信朋友圈一樣的道理,不能吸引眼球的話誰來給你點贊。

猶太式輔導法和社交媒體擦出了火花,竟然產生如此驚人的效果,讓我始料未及。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9歲的孩子,除了學校和家庭教育外,開始更多地受到來自同學和社會的影響。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爸媽的權威將逐漸被同齡人的影響和社群的力量所取代,爸媽們將增加一項新任務,就是幫孩子選擇合適的玩伴、學友和社交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