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裝備結冰問題,俄軍不斷重複一項工作,幾乎是在“燒錢”

運-8雖然是參考安-12軍用運輸機進行仿製的成品,但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不過很多人都對其尾翼結冰問題感到非常擔憂,其實相比其他國家,蘇聯對於武器的實用性能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它所處環境地形特殊,溫度極低,經常面臨冰雪困擾的問題,因此,蘇聯對本國各種武器的除冰能力都要求極高,為了解決結冰的問題也想了很多的辦法。

為了解決裝備結冰問題,俄軍不斷重複一項工作,幾乎是在“燒錢”

比如在衛國戰爭中,運輸機裡-2的除冰能力不盡如人意,需要一直等到美國“柏林空運”才能解決問題。雖然“柏林空運”可以緩解美蘇冷戰造成的交貨延遲問題,但美蘇在航空方面的巨大差距卻深深刺激了蘇聯。1949年,БО-2型汽油爐加熱器上場,升級後的裡-2還對它進行了改良,其管路被一直延伸到水平尾翼前緣,再加上將管路添加進發動機排氣管通往機翼前緣的方式,除冰的難題算是稍微緩解了一些,但是和美國還是相差很多。

為了解決裝備結冰問題,俄軍不斷重複一項工作,幾乎是在“燒錢”

1957年,安-10客機採用了熱空氣除冰系統,但是平尾經常出現結冰的現象,發動機的進氣口也有同樣的問題,導致墜毀事件多次發生。上升高度不同,採用的發動機不同,不論是氣動外形還是巡航高度,都能明顯感受到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由此可見結冰的原因很複雜。蘇聯雖然選用了熱空氣除冰的方式,但也一直在探尋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為了解決裝備結冰問題,俄軍不斷重複一項工作,幾乎是在“燒錢”

安-12是蘇聯極為看重的型號。無論如何都要解決除冰的問題。蘇聯國家民航研究院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最後察覺出冰形特點與常見結冰區這兩個問題。一旦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發生了結冰的現象,最先要關注的地方是機翼、垂尾和平尾前緣的黑白相間條帶。這些位置比較明顯便於觀測,也便於快速分析原因想出解決方法。

為了解決裝備結冰問題,俄軍不斷重複一項工作,幾乎是在“燒錢”

解決除冰問題涉及的不僅僅是一個型號的飛機,不同型號的飛機,在構造上也會有所差別。為此,蘇聯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從冷戰中後期階段開始,蘇聯服役的大量飛機都被安排了除冰試飛工作,比如圖-16、米-6和雅克-25等。為了解決除冰問題,蘇聯幾乎是在燒錢,用強大的試飛體系來做支撐,不厭其煩的重複著一項工作。正所謂捨得捨得,蘇聯這種敢花錢的大膽嘗試幫助其快速的彌補了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空襲,這也是蘇聯能與美國站在同一水平線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