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之東津·沱

嘉陵江在距合陽城不足十公里的地方劃出一道完美的半弧,偏安於合川一隅的東津沱就此誕生。合川縣誌上最大的輕工業——重棉四廠駐紮於此,身為紡織女工的外婆與姨媽們親眼見證了一個棉織廠從抗日戰爭年代至改革初期的興衰歷史。作為鼎盛時期同時有兩萬人上工的廠礦企業,圍繞廠區密佈的擠滿住家的筒子樓,各式各樣的新潮娛樂設施,這裡儼然就是一個別有洞天的小小世界。東津沱一直在我生命裡扮演重要角色,童年的足跡遍佈於它的大街小巷,在學校聽郎郎書聲,在俱樂部嘻哈打鬧,在電影院遊戲人間。而我的一件糗事仍為大人津津樂道:養在外婆身邊的我,作為貪吃的小孩,在某個夏日的中午人小鬼大的對外婆沒有準備肉食表示強烈抗議並憤然出走,然而等小短腿行遍三個姨媽傢俱無肉上桌,最後迫於大姨媽身為老師的威壓無奈乖乖吃了午飯。細細想來,原來體肥三寸非貪一日之食也....

故城之東津·沱


東津沱背靠白塔坪,第一次踏入八十家地界舉頭望天只見山頂一泥盆狀山崖格外引人注目。聽老一輩講那裡曾懷抱一座白塔,與文峰塔遙相呼應,可惜經不過時間摧殘消散於歲月長河。至那以後我就日夜盼望有朝一日能攀上石壁一探究竟。想要上山並非易事,現有百步梯與"薄刀片"任卿斟酌。百步梯的青石板隨山勢而上蜿蜒不絕,攀登的辛苦讓人汗如雨下,然偶然的回望卻能獲得極大的犒賞。晃晃悠悠的嘉陵江水在此稍事休息然後調頭向左繼續奔流不息,河對岸的糖廠正機器轟鳴,一艘艘滾裝船日夜不休將白花花的蔗糖運送到全國各地。回過神來,臺階繼續上旋,幽幽的檀香隨風而來,虔誠的山民在山路兩邊修建了佛龕,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遍佈於近三百米的山崖,細細觀之造型各異姿態嫣然:釋迦牟尼身姿偉岸佛像莊嚴,玉像觀音姿容秀麗體態婀娜,頗有飄逸飛昇之感。而“薄刀片”光聽名字就足矣嚇煞旁人,在還沒有公路直通山頂之前,“薄刀片”就成了下山最為快捷的通道。一條細長曲折的山路直通山脊,不知底細的人總會疑無路,卻哪知花明柳暗又一村。小路的盡頭山崖單薄,如同薄刃切入山體,諢名由此誕生,離崖頂下不到一尺的距離,舊時的愚公們開鑿出足以落腳的小孔,錯落有致的分佈於崖壁,若卿足夠膽大心細且臂力十足,那麼懷抱山岩飛簷走壁般徐徐下行,君可盡展男兒本色....


對於東津沱的大街小巷我皆有著深厚的情感。無論從上豫豐到八十家,或是水南茶到四棉街,每條小路都有我的步履蹣跚。溼漉的青苔,油亮的青石板,抑或是牆邊那株美人蕉都留有我思念的羈絆。然而讓我更為想念的卻是那早已蕩然無存的水竹林——那個曾經每個東津人深藏於心底的秘密花園。從淨水寺旁踏上綠意濃濃的菜田,小心翼翼的跨過田埂,漫過簡易的石板橋,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呈現於眼前,尚不能心切,通過後花園的道路總是曲折的,不得其入的異鄉人只能望竹興嘆,而我們卻輕鬆的繞過竹節尋得秘密小徑,一個隱秘世界婉轉於眼前。 竹林鬱鬱蔥蔥圍成弧形,簇擁碧綠的草坪,最為可貴的是旁邊還有曲折蜿蜒的溪水。一竹一溪一草地,疏闊景色相映成趣,好一個世外桃源。 母親總會精心準備好美味食盒坐等我探險歸來。潺潺流動的溪水清澈見底,小魚小蝦遊得不亦樂乎。氣喘吁吁的搬來碩大的鵝卵石壘成一道高於水面的河壩,一切盡在掌握,不能隨波逐流的小魚在我的"魔爪"下使盡了渾身解數四散奔逃。有的試圖擠過卵石間的縫隙,有的嘗試著魚躍龍門,有的則靈巧的躲進了卵石下的細小空隙玩上了躲貓貓的遊戲。一直彎腰的我好容易逮到一條,還沒等我得意洋洋的向母親展示,滑溜溜的小魚就已經突圍成功,從我指縫之中滑入水面,再順帶使出一記神龍擺尾,成功濺來一串水花以滋報復。母親不禁輕笑出聲,招呼我過去,輕柔的拭去我臉上的水痕,細聲囑咐我拆去攔河壩放魚兒一條生路。沒有陽光的日子母親的溫柔熠熠生輝...


時光荏苒,隨著棉織廠的改制失敗,小世界消散了往日喧囂,東津人從此淡漠了塵世繁華 。只是那些記憶呀,魂魄依稀夢迴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