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前人往事,思來日中國————《南渡》有感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題記


才翻《南渡》一二篇,已悟先賢道行深。今生苦學要多久,方得古人一皮毛。

第一天讀《南渡》後,心中便有如是想法。而看完整本書後,竟然千言萬語只作廢。

《南渡》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重新去了解歷史人物,重新去審視一些人和事。我們中國的教育,經常是大誇亮點而忽視或掩蓋汙點。譬如對魯迅先生的讚揚,雖然沒有說他是完美的人;但卻的確只在我們的教科書上對他們好的方面大肆宣揚。

說這個,並不是要對古人進行某種評論,而是認為我們的初等教育存在缺點。甚至在大學的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同樣的弊端。對比之下,蔡元培先生的兼容性之思想則顯得熠熠生輝。

想當年,正是在蔡元培先生“囊括大典,網羅萬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治學方針的驅動下,才有《新潮》和《新青年》的出世,才有北大從“成批生產封建體制內候補官僚的冰冷機器”到“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散發著人性

關輝和科學理念的人才成長的搖籃”的轉變。

相比而言,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否太過刻板,我們是否應該學習蔡元培先生的做法,兼容幷包。在講述那些學者作家大師的正面事蹟的同時,可以擴展或調侃一下他們的不足,讓學生知道,他們不是遙不可及的聖人,他們也是凡夫俗子,是有缺陷的,是我們也可以成為的人。甚至我們可以學會去克服自身缺點,成為比先輩更成功的人。

而通過《南渡》,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更為全面後,我依舊喜歡他,因為他不再只是《彷徨》和《吶喊》的作者,而是有血有肉有情緒的人。

窺前人往事,思來日中國————《南渡》有感


除卻魯迅先生,我更想說的一個人是王國維,靜安先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者,漢有司馬遷,班固,荀悅等人,宋存歐陽修,王安石,範祖禹之列,民國唯有王靜安。而靜安之後,暫無人可入此列。故後人有“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的感嘆實在理所當然。而使我對靜安先生產生好奇的是他的治學三境界。初讀那三句詩,並無太多感觸,可深究之後,令人不得不佩服靜安先生的才華和學問。我覺得那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治學之境,而其意之深奧也令人歎為觀止。也只有王靜安這樣的大家能夠領略了。但這何嘗不是靜安的悲哀呢?看似登高可望遠,卻滲透著高山孤影的淒涼。像靜安這樣的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恐怕是再也找不到了,這是一種淒涼。而我覺得更淒涼的是,去學習靜安的學問之人屈指可數,而去八卦靜安跳湖之緣由者數不勝數且至今未停。我想,若靜安泉下有知,更是哭笑不得了吧。

而從中我還悟出一點東西。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鄉下婦人,我們都有八卦心理,對古人的風流韻事記得是清清楚楚,若是有不知道的一定刨根問底去深究;而對古人所擁有的學問卻是淺嘗輒止甚至只知道某某是有學問的人,不曾認真去學習。

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物質充足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而八卦別人只能成為飯後談資,不該登上大雅之堂。

國維作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自有其風骨和堅持。而其他三大導師也是各有千秋。

在戊戌變法中同康有為一起激進,具有長遠目光的梁啟超,號稱“漢語言學之父”的哈佛博士趙元任,家庭文學風氣濃厚的陳寅恪,是清華大學當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作為後來被譽為中國人類學和考古學之父的年輕“海龜”李濟,雖然只是講師身份,但卻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還是想談回王靜安。他年輕時有這樣一個治校論述:“一校之中教授之人多,而管理之人少,則一校之成績必可觀也。”而那時的清華,正是這般場景,故而奠定了清華大學在中國的地位。當然,學校的地位和校內學習風氣的好壞不能單以教師的好壞作為評判,無疑這是個重點。而今日之大學,能否做到靜安所說的這般則有待思考。


窺前人往事,思來日中國————《南渡》有感


最後,還想談一個人,胡適。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是蔣介石在胡適死後為他寫的一幅輓聯,算是較為真切地概括了、體現了胡適一生的功德風範。胡適,這個一直是溫文爾雅的君子,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軍人物,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成為“人民的敵人”,被那股批胡風傷的算是遍體鱗傷。歷史上類似的事也曾有過,這大約是那些既是知識分子又從政的人的悲哀。

當然,一場批胡運動,也讓人看出了世態炎涼,牆倒眾人推的悲哀。也許作為當時的政治要求,不批胡是不行的,但那些人未免太過分,難道一個人的政治立場錯了就一定代表他所有的東西都錯誤了嗎!這般不分青紅皂白,還談什麼民主和自由。

萬幸的是,人們總是有明白事理的,有自己獨立之思想的,不然,胡適先生的“翻身”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除卻這些人物,其實更值得提的是當年西南聯大那些大師和學者。

抗日戰爭是多數先輩心中的陰影。雖然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勝利了,但當時的生活是如何地艱難是我們用語言無法描述的。然而,就是在那個安全地活著都是一件奢侈的事的時代,有那麼一群人,堅持教書育人。我想,在他們心裡,應當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而這股力量,大概是愛國。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之未來,在那群少年身上。要想國家不倒,首先是那群少年站穩。而那群少年,必須是有理想,有理智,有知識的人。大約就是這樣的想法吧,儘管他們每天要因為日本的飛機轟炸而跑“警報”,但書本仍然夾在他們手中,警報一解除,又恢復上課。


窺前人往事,思來日中國————《南渡》有感

這般輕描淡寫其實沒能將他們當年所經歷的種種苦楚所寫出,而我想表達的除了對他們治學精神之敬佩,對當時那些學子的求學精神之讚揚外,更想說的,是中國今日的學子。我沒有遇過大師,所以不敢對如今的老師進行評論;但我是學生,我的身邊環繞著學生,我是能夠說的。如今的我們,很多時候像樂不思蜀的阿斗。不是說我們沒有理想,而是缺少那份為理想拼盡全力的勇氣和堅持。而正如孟子所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們如若因為生活富足了就丟掉理想或者只是空想,必有一天“死亡”。國家也許依舊進步,因為中國有十幾億人,你不努力別人會努力。但你自己必將一事無成,甚至為世界所“淘汰”。

不過我所見所聞,只是冰山一角,不足為據。但西南聯大那些人,的確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那份刻苦專研,克服外界因素一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銘記於心的。

正所謂以史為鑑,《南渡北歸》在我的面前展現了一幅幅活生生的畫面,給予我的不僅是古人舊事的真相,更有刻苦專研之毅力,追求夢想的動力和堅持。不求靜安高山學,願懷誠心通大道。


窺前人往事,思來日中國————《南渡》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