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和正史出入較大,會不會誤導孩子這就是歷史?

於野洋


小說和正史的出入較大,肯定會誤導孩子們認為這就是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本人在孩子時代就是這樣的想法,由其是在小學時代。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還是有限的。

雖然當時沒有讀過這些古代小說的原著,差不多都是從影視劇中瞭解這些小說故事的梗概。

但這些影視劇,大都是國家媒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改編的。裡面的故事、人物、事件情節和原著相差不大。

再加上當時的知識條件有限,所以就一直認為,小說裡發生的人和事都是真實存在的。當時的社會場景就是這些樣子的。

到了稍大些中學時代,就有機會接觸到了一些古典原著。由於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就會對號入座的拜讀了這些大作。

對裡面的人物、事件作了重點觀注。並隨著書里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喜怒於形色。跟著該高興的高興,該憤怒的憤怒。並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而一塊去探個究竟。

我最先拜讀及最有興趣的就是《水滸傳》,是施耐庵寫於元末明初。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裡面寫了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鬥爭的生動故事。

暴露了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

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

總共有120回本計,前70回講述各個好漢上梁山,後50回主要為宋江全夥受招安。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但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使我前些年注意到《水滸傳》的歷史原型。

是北宋宣和年間,在山東水泊梁山有一夥以宋江為首的起義軍。根據《宋史.候蒙傳》、《宣和遺事》等記載原來主要有36位英雄。

是一支縱橫幾省、轉戰南北的起義軍。後又據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宋江一夥終被招安。加入了宋軍征討方臘的大軍,在方臘被鎮壓後,宋江一夥又再舉義旗,最後還是被宋軍打敗,全部被處死的悲劇。

  • 宋江起義軍輕輕地離去,終究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無碑無墓,只有史冊中的隻言片語。

後來,可能作者有感於宋江起義有“替天行道"的義舉。就根據民間傳說,結合虛構的一些人物、事件。作出了《水滸傳》這部鉅著。

其實當了解歷史原型後,還是有些驚詫的。這與小說原著相差還是很大的。有些顧此失彼的感覺。

但靜下來仔細一想,小說畢竟是一種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其主要目的就是起警示、教育後人的作用。

其實,這種誤導也只是對真實歷史人物、事件、情節有些誤差。對虛構的部分有些信以為真。

但正是由於裡面宣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豪俠義氣,同情弱者,匡扶正義等情節。

裡面雖有些封建的東西,但對我個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性格的形成沒有什麼影響。

在這裡,還是要感謝在我年輕時它帶給我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