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梁啟超先生一生有9個子女,可謂滿門俊秀,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任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一門三院士,梁啟超先生被譽為“中國家庭教育第一人”。那麼,梁啟超先生的教育觀到底是什麼,又有多先進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來探究子女教育的本質。

梁啟超先生如何教育子女?

梁啟超真的是一個好父親,他非常愛自己的子女,重視子女的教育,他一生給自己的子女寫了400多封家書,總計100餘萬字,佔他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並稱家教典範。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在子女教育的重要問題上,梁啟超先生的教育觀念與我們今天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理念大不相同。在子女教育上,他曾對自己的子女們說:“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餒,儘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梁啟超先生在子女教育上,並不是像我們今天的父母那樣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他則注重引導孩子戒驕戒躁,不急功近利,儘自己的能力做去,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注重過程,享受過程,讓學習使自己可以獲得內在的快樂,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為了考試和分數的苦差事。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同時,梁啟超先生也特別注重子女的品行教育,他曾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梁先生不看重成功,但看重“成人”。他不僅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女,而且還身體力行,做自己子女的標杆。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焉能不成材?

反觀,我們今天的父母更多的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品行教育,即使孩子的成績再好,也可能會變成馬加爵、藥家鑫之流。這是我們目前家庭教育非常缺失的一塊,只注重成績,忽視了德智體全面發展。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梁啟超先生對子女的教育並非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女獲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在引導自己的子女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至高的精神趣味。只有子女擁有了自己健全的人格,他們就不會將學習看成一件為家長、為老師的差事,應付了之,而是將其看成是為自己吸取營養,壯大自己,將自己塑造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一個美妙過程,變被動為主動,這是教育真正的意義所在。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在孩子教育中這一點真可謂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然而,往往我們大部分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很多孩子只是為了上學而上學,為成績而上學,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這樣的孩子,一旦到了大學,沒有人管了,不知自己未來的路在何方,開始迷茫,開始墮落,大學四年,什麼也沒有學會,畢業直接失業。然而,等我們真正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一輩子就沒有,悔之晚矣!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迷失了自己,雖然活著,但可能早就死了,只是一具行屍走,只會喘氣而已!我們可能都是當事人,我們的子女可能就是下一批,可悲可嘆,引人深省!

一門三院士,從梁啟超先生的家庭教育,淺談子女教育的本質

一輩子很短,正確的教育觀直接影響子女的一生。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不妨跟著梁啟超先生學一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引導孩子健全獨立的人格,早一點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老師安排的人生。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而每一個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活出自己的人生,此生不負自己,無所謂成敗,此生足矣!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們回憶自己的一生,也不留遺憾!有時間的時候,不妨捫心自問:我們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嗎,我們的子女是否還在走我們的老路呢?

結論

教育的本質就是引導孩子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活出自己的人生,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後附上樑超先生的關於漫漫人生的一段名言,與君共勉之!“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 ——梁啟超

參考文獻:《梁啟超家書》、《梁啟超談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