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严打非法采砂既维护生态安全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五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各地切实保障砂石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砂石市场受需求上升、供给不足、市场炒作、资源价值回归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区域短期供需失衡,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矛盾问题显现。《指导意见》出台将有力促进砂石行业供需平衡、价格合理、绿色环保、优质高效,加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步伐,引导砂石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砂石不合理开发利用威胁生态安全

严刚说,砂石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但同时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合理开发利用将加剧环境污染、威胁生态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砂石行业粗放发展、无序开采的现象普遍存在,砂石行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加快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严刚说。

严刚指出,砂石行业“劣币驱良币”现象突出与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地区过度无序、不合理开采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秦岭区域有270多处矿山开采点,60%以上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生态破坏面积达到3500公顷以上,严重损害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加剧水土流失。

此外,河砂具有维持河道潜流、稳定河道形态、提供生物栖息地、过滤河流水质等重要功能。不合理的掠夺性开采将造成河水水质恶化、重要生境消失、水生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鄱阳湖连续10年高强度采砂,湖水水位大幅下降,湖区鱼类资源和鱼类多样性显著下降。鄱阳湖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非法采砂活动侵占江豚重要生境,是导致保护区长江江豚大面积消失的主因。

砂石生产和运输过程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砂石生产属于物理加工,行业准入门槛和技术门槛较低,无序开发现象普遍。近年来,虽然行业整治工作取得一些进展,机制砂石企业数量由2013年5.6万家减至2018年的3.1万家,但“小、散、乱、污”现象依然突出,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机制砂石企业的产能占比不到20%,约30%的企业年产量不到100万吨,一些企业开采、破碎、筛分、装卸等生产环节颗粒物无组织排放严重。大量砂石用量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占比高达70%以上,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全部采用公路运输,这既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带来巨大污染排放。据估算,目前砂石公路货运周转量占全国公路货运周转量2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近80万吨,约占全国机动车排放量的14%。

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当前,砂石行业转型升级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

严刚建议,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对无证采砂、不按许可要求采砂等非法采砂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严格管控长江中下游采砂活动,严防河道非法采砂反弹,维护长江采砂秩序,确保长江健康。依法严厉查处违法开采、违规生产、非法盗采、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造假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三无”采砂船及经非法改装、伪装、隐藏采砂设备的船舶,有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相关部委会同行业协会等,应加快制定砂石行业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等指标体系,明确企业矿山开采、破碎、筛分、装卸、运输等全流程指标控制要求,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大对企业支持和帮扶力度。依法审批砂石项目,从全流域视角统筹采砂行业规划,对开采时间、范围和规模制定合理管控措施,根据影响程度划定可采区和保护区。

另外,严刚还建议政策上应加大扶持力度,对绿色发展企业,要在环境保护税收、财政奖励、信贷融资、差别化电价、铁路运输价格、差别化环保管理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在企业铁路专用线接轨、产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要予以扶持。鼓励砂石企业对采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渣、开槽渣土等进行资源化处理处置,并给予税负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投资与市场的积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