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文|小寶媽媽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怕遇到孩子出現原則性的問題,例如騙人、偷東西等行為,一旦處理不好,容易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鄰居小靜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小靜前幾天將孩子送去了爸媽那裡,等到去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孩子非要自己拿書包,回家後,孩子徑直拿著書包回到了房間,這一點讓小靜感覺奇怪,認為孩子實在是太安靜了。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等到晚上吃飯時,因為叫不動孩子,小靜就去了孩子房間,發現孩子正在玩一個新的小玩偶,見到媽媽進房間,孩子匆忙把玩具塞到了床底下,這個舉動引起了小靜的懷疑,經過與孩子溝通,孩子終於承認玩具是姥姥帶他去鄰居家做客時,他偷拿的,之後放到了書包裡,誰也不知道,聽孩子這麼講,小靜趕忙拉著孩子回去道歉,在得到對方的諒解後小靜卻又為怎麼教育孩子犯起了愁。

對於孩子“偷竊”的行為,很多父母會怒火攻心,一上來就批評訓斥孩子,很難做到冷靜的去分析問題,教育方法的不當,可能會將孩子推入到更難解決的困境中,因此,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偷竊的原因。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發現孩子“偷竊”,別急著打罵,先了解背後的原因

很多父母喜歡打罵孩子,認為這樣是見效最快的方法,殊不知只是起到了一時的震懾作用,很有可能讓孩子變本加厲。

1、孩子出於好奇,尋找刺激

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當在做一件自己不擅長或者是有違道德的事情時,內心都會非常激動,產生一種刺激的感覺。

孩子的生活被父母安排的穩穩當當,太過舒適的環境下,會讓孩子想要尋求刺激,偷東西就是他們最方便做的事,可能孩子也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刺激就像是蜜糖,讓他們控制不住自己。

2、得不到內心特別想要的東西

當自己的願望得不得滿足時,孩子就會想要通過“偷竊”來滿足自己。例如孩子非常想要一個玩具,但是遭到了爸爸媽媽的拒絕,內心的渴望就會驅動孩子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當發現身邊的小夥伴有自己想要的玩具時,孩子就會偷過來佔為己有。

3、缺乏關愛,為了吸引關注

很多時候孩子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現在有很多家庭,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關注較少,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就會開始做一些出格的行為,例如偷東西,這件事情會引起父母較大的反應,正好滿足了他們想要獲得關注的初衷。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父母做好這4點很重要

孩子會偷竊,很可能只是一時的偶然性為,並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現了問題,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不要讓孩子越陷越深。

1、讓孩子認識錯誤並給予改正的機會

孩子的每一次犯錯,父母都不要掉以輕心,小錯不改,終成大錯。在發現孩子犯錯後,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認清楚錯誤,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是哪裡做錯了,應該是怎樣做,給孩子機會去改正,形成孩子正確的處事觀念。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2、讓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有些時候孩子會偷竊,是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拿的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

很多父母在詢問孩子為什麼偷竊時,都會收到孩子這樣的回答:我不知道這個是xxx的。這就是孩子沒有物權意識,孩子想要,又不認為這個是有主人的,就會認為自己拿到了就是自己的。父母要讓孩子形成物權意識,避免出現“偷竊”這種尷尬情況。

父母可以在家裡,將自己的東西和孩子自己的東西進行區分,讓孩子知道物品都是有所有權的,不應該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3、尊重孩子的羞恥心

在發現孩子有“偷竊”的行為後,父母不要一味的嘲笑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自尊心受損會讓孩子產生報復性心理,更加難以改正錯誤。

可以利用孩子的羞恥心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例如讓孩子親自去道歉,孩子感受到了偷竊所帶來的心理折磨,之後孩子就會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

4、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孩子“偷竊”的原因很多元化,父母不要一下子就給孩子貼上了“小偷”這樣的負面標籤,標籤的強化作用會給孩子帶來長遠的影響,讓孩子走不出曾經的錯誤,越陷越深。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處理是否得當關係著孩子的未來成長,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根源入手,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孩子第一次“偷竊”,父母別急著打罵,做好這4點很關鍵

我是小寶媽媽,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在日常育兒中也遇到不少的育兒問題,在這裡希望能和各位寶媽一起分享、探討育兒知識和經驗,一起陪伴寶寶健康快樂成長!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