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在傳統中國畫的構圖中,藏與露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掌握與運用得如何,是分辨名家與庸才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判別一件繪畫作品的藝術標準之一。明唐志契曾雲:“若主於露而不藏,便淺薄,即藏而不善藏眾易盡矣。然愈藏而愈大,愈露而愈小。”又云:“更能藏處多於露處,而趣味愈無盡矣。”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秋郊飲馬圖》元代趙孟頫作,絹本,設色,縱23.6cm,橫59cm。

藏得好,可以使“無景色處似有景色”,“形而不見而意現”。如中國山水畫,常借煙雲掩映,隱去山間水涯許多景物,使人覺得江山無盡、氣象萬千,使有限變無限,畫面就更豐富了。有時藏是為露,如郭熙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畫史記載,荊浩“好為雲中山頂,四面厚峻”,正是用藏的手法,以突出山勢的高峻。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匡廬圖》五代時期,荊浩,絹本水墨,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藏與露”在繪畫對立統一規律中是一個重要、賦有特色的範疇,更是對處理中國山水畫氣韻、用筆用墨、構圖、意境和色彩等關係的一種重要藝術技巧。

“藏”是隱藏、蘊藏,體現山水畫的高度和隱喻著畫家的真實情感;“露”是顯露、顯示,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努力做到“巧藏妙露”能使藝術作品提升畫面的審美價值,使畫面更具含蓄之美,韻味幽深。同時欣賞者,也會從有限的畫面中展開無限空間的想象,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遐想。

精彩課程推薦

山水畫中各種物象的藏與露都值得仔細揣摩,仁美大學堂教授劉樹海先生山水畫教學課程《物象的藏與露關係》中,介紹了白塔與古寺、房子與小路、樹根與山石、遠樹與房屋、小橋與山石的藏露關係,並做了範畫演示,學習該課程後相信對物象的藏與露定有更好地掌控。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物象的藏與露關係》課程畫稿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物象的藏與露關係》課程畫稿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物象的藏與露關係》課程畫稿

劉樹海先生簡介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劉樹海(劉白),雙樹齋主人,仁美大學堂教授。現為中國畫院特聘畫師、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交流中心畫家、京畿畫院副院長、中國教育電視臺書畫藝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課題班範揚工作室畫家、北京浩天國展書畫院常務副秘書長、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自幼酷愛書畫,80年代初曾拜著名畫家張守濤先生為師學習中國畫。期間得到徐北汀、梁樹年等老一輩國畫大師的指點。2000年進入北京畫院,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創作。2008年考入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研究生課題班。擅長寫意山水、花鳥畫,畫風追求師法自然,有景有情,筆墨凝重,生動活潑,在傳統的基礎上注重寫生,構圖獨特。

劉樹海先生作品欣賞

山水畫中如何才能做到“巧藏妙露”,學會這一點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