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按語:《國學備覽》叢書由國學網組織海內外數十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81位古籍專家整理審定,其中既有龐樸、湯一介、樂黛雲、曹先擢、白化文、鄭張尚芳、林文照等德高望重的學術泰斗,又有陳來、李零、傅剛、杜曉勤、劉石、廖名春、沈伯俊、吳相洲、祝尚書、方銘、黃靈庚、胡曉明、姜錫東、沈文凡等一批堪稱當今學術中堅力量的實力派學者,以及臺灣大學的陳鼓應、臺灣輔仁大學的丁原植、香港中文大學的馮勝利等海外學者,他們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學、史學、科學、語言等領域各自都有卓越建樹,可謂一支超強陣容的審定團隊,從而保證了整套叢書的高質量和權威性。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中華民族承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正在以開放的態度走向現代化,普及國學已經成為我們的重要職責。梁啟超早在1920年就曾說過:“將來必有一派學者焉,用最新的科學方法,將舊學分科整治,擷其粹,存其真,續清儒未竟之緒,而益加以精研,使後之學者既節省精力,而亦不墜其先業,世界人治‘中華國學’者,亦得有藉焉。”

  《國學備覽》正是出於這樣的思考,精選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蒙學等,既有《大學》、《心經》等短篇名作,也有《史記》、《聊齋志異》等宏章鉅製,所收均為足本善本,並經海內外81位名家整理審定。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它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的必讀書目,也是每個當代中國人都應該瞭解的國學最低限度書目。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影響與日俱增,中華文明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無可推卸的責任。如何把學術資源、教育資源和科學技術資源結合起來,在傳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偉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國人的文化品位、培養高尚的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一些切切實實的工作,就成為我們這幾年的共同想法。於是就有了編纂和出版《國學備覽》的動議。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詩經》部分

  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觸國學原典。中國傳統學術之所以被稱之為“國學”,本身就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在西方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學術只有“六藝”“諸子”“經學”“漢學”“宋學”“儒學”“佛學”“理學”等稱謂。鴉片戰爭之後,由於西學的出現,相對應的有了“中學”的概念;隨後中國社會發生了鉅變,文化信仰也發生了危機,才有了“國學”的概念。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東京舉辦國學講習會,並創辦了《民報》。他在《民報》第七號所載的《國學講習會序》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鄧實在《國學講習記》中也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才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也者。”20世紀以國學命名的刊物,首推北京國學粹編社於1908年1月出版的《國學粹編》半月刊;在20至40年代期間,有“國學”字樣的刊物達30多種。1952年12月,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停刊,其後“國學”遭遇冷落,一度成為落後文化的近義詞。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尚書》部分

 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國學熱,與之相對應的是在世界範圍內的“漢學”潮的興起。這期間有幾件事情值得提及:一是1993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了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創刊《國學研究》,每年一期,由袁行霈先生任主編,在此基礎上,北京大學2000年又成立了國學研究院;二是2000年初,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的“國學網”(www.guoxue.com)正式開通,標誌著國學傳播和研究進入了信息時代;三是目前在國內已有個別院校開設了“國學原典導讀”課程,讀經與讀史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四是在國內一些民辦學校裡,把背誦經典與學習傳統藝術等作為小學生的主要課程;五是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學院,並招收本科學生,正式把國學納入高等學校教學體系中。在舉國上下重新認識到國學重要性的今天,我們推出這套《國學備覽》,顯然具有順應時代潮流的積極意義。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山海經》部分

也許讀者會問,這套書為什麼取名《國學備覽》?專家是怎樣從浩如煙海的傳世典籍中選擇書目的?對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1920年,胡適開列了《〈中學國故叢書〉目錄》,列舉古籍31種;1923年,胡適應清華學校學生之請,又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收錄圖書約190種,後來根據它修訂精簡成《實在的最低限度書目》為38種;1923年,梁啟超應《清華週刊》記者之約,擬就《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選書約160種,以後開列出的《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選書約25種;1925年,顧頡剛開列了一個包含有14種書的“有志於研究中國史的青年可備閒覽書”的目錄;1930年,魯迅為許世瑛開列了學習中國文學的書目12種;1942年,汪闢疆為中央大學國文系學生開列了一個包括10種書的“最切要”的“源頭書”;朱自清於1940年出版了《經典常談》,選擇了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等10餘種經典進行介紹,並就諸子、辭賦、詩、文等做了簡要的源流敘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設立“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錢穆在講演中提出了7種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此外,在近百年的時間裡,還有相當多的學者為學生們開列各種國學必讀書目,如黃侃就曾經開出包括二十五史和十三經在內的一個書單。與此不同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高等學校教育中,給學生開列必讀書目基本不限於國學範圍,而是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種經典。如1997年,清華大學編印了《清華大學學生應讀書目》(人文部分),選擇書籍80種,其中中國文化、外國文化、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各20種;1998年,北京大學為百年校慶而推薦應讀書目30種、選讀書目30種,此書目由54位著名學者提供了意見,也是兼容古今中外的。另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公佈了《高等學校中文系本科生專業閱讀書目》,共100種,其中古典名著有30多種。由此來看,如何選擇經典,讓學生閱讀哪些經典,是一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工作。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孟子》部分

  《國學備覽》的選目,是對上述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後做出的。叢書起名為《國學備覽》,借鑑了顧頡剛先生的說法,意在讓這部書成為有志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瀏覽的常備書,因此,在編纂體例方面我們有如下考慮: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詩經》部分

  首先,我們的目的是讓廣大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把選目範圍限定在古代經典,而未選入中國現代著作和外國經典。在古代經典中,並不侷限於文、史、哲內容,還包括自然科學以及其他著作。其次,儘量體現普及性。我們設想這套叢書不僅可供當代大學生閱讀,而且可供所有想要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的讀者使用。其三,從編排方式上儘量體現傳統特色,即按照四部分類法進行編目。四部的一大特色是突出經部,也就是突出儒家經典的地位,但是我們並沒有全選十三經,而是從現代人閱讀使用的角度考慮,只選了四書五經,外加《爾雅》《孝經》。限於篇幅,二十四史中只選了《史記》,為了照顧史部的其他類別,還選了《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子部以秦漢諸子為主,同時選了道教、佛教的基本經典和一些其他著作。集部兼顧詩、詞、曲、賦、文等各種文體,選了幾種主要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著作。另外,考慮這部書的普及性,我們還選了6種古代啟蒙讀物。共計選錄81種書,橫向包容經、史、子、集,縱向跨越從先秦到晚清2000多年時空,內容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技、藝術等領域,基本涵蓋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濃縮了中國文化典籍的精華,既是廣大文史愛好者的必讀書,也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瞭解的國學最低限度書目。我們將其彙編成一套叢書,讓讀者容易一次備齊,實現與國學經典的零距離接觸。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國學備覽》中《山海經》部分

  為了讓一般讀者對這些書有全面瞭解,我們還為每部書撰寫了提要。同時,隨文還選配了1600多幅插圖,給讀者以直觀感受,以便讀者輕鬆閱讀。《國學備覽》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心和幫助,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由於受學術水平的限制,舛誤疏漏在所難免,歡迎各位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國學司南】中國人都應瞭解的81部經典:《國學備覽》叢書

主 編:

尹小林 趙敏俐

審定者名單:

1.《大學》:龐 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中庸》:曹先擢 北京大學教授

3.《論語》:白化文 北京大學教授

4.《孟子》:周文德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

5.《詩經》:許志剛 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

6.《尚書》:廖名春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7.《儀禮》:王志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8.《周易》:張 濤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教授

9.《春秋左傳》:曲德來 遼寧大學教授

10.《爾雅》:鄭張尚芳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1.《孝經》:湯一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2.《山海經》:張 巖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原研究員

13.《穆天子傳》:唐曉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14.《國語》:張希清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5.《戰國策》:欒保群 河北人民出版社編審

16.《史記》:楊樹增 廣州大學教授

17.《水經注》:華林甫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18.《洛陽伽藍記》:陶禮天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19.《貞觀政要》:黃正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20.《史通》:陳 飛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21.《文史通義》:沈文凡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22.《書目答問》:朱玉麒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23.《老子》:陳鼓應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4.《莊子》:丁原植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

25.《公孫龍子》:陳 來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26.《韓非子》:鄭傑文 山東大學教授

27.《淮南子》:趙宗乙 泉州師範學院教授

28.《列子》:王 乙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

29.《尹文子》:白 奚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30.《新書》:劉 剛 湖北文理學院教授

31.《墨子》:武振玉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32.《荀子》:鄧球柏 長沙學院教授

33.《孫子兵法》:李 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34.《呂氏春秋》:李昌集 江蘇師範大學教授

35.《法言》:劉 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36.《鬼谷子》:武天富 原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教授

37.《顏氏家訓》:李偉國 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

38.《九章算術》:林文照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39.《素問》:陳福濱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

40.《近思錄》:姜錫東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

41.《陰符經》:孫家洲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42.《周易參同契》:左東嶺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43.《黃庭內景經》: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44.《黃庭外景經》:傅 剛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45.《太上感應篇》:漆永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46.《金剛經》:楊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47.《四十二章經》:朱慶之 香港教育大學教授

48.《心經》:吳言生 陝西師範大學佛教研究所教授

49.《六祖壇經》:李 申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50.《茶經》:李根蟠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51.《樂府雜錄》:吳相洲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52.《洛陽牡丹記》:祝尚書 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

53.《棋經十三篇》:嚴 華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54.《林泉高致》:崔自默 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員

55.《搜神記》:寧稼雨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56.《世說新語》:劉尚慈 中華書局編審

57.《遊仙窟》:沈伯俊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58.《西遊記》:李安綱 運城學院教授

59.《水滸傳》:侯 會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60.《三國演義》:周文業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61.《紅樓夢》:馮其庸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62.《聊齋志異》: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63.《楚辭》:黃靈庚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64.《六朝文絜》:劉 石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65.《唐詩三百首》:杜曉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66.《絕妙好詞》:黃沛榮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67.《古文觀止》:程 怡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68.《文心雕龍》:方 銘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69.《詩品》:曹 旭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70.《二十四詩品》:樂黛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71.《六一詩話》:範子燁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72.《人間詞話》:胡曉明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73.《西廂記》:黃仕忠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74.《竇娥冤》:張燕瑾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75.《牡丹亭》:汪龍麟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76.《三字經》:羅 寧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77.《百家姓》:黨明德 濟南大學教授

78.《千字文》:葉培貴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79.《千家詩》:王利民 贛南師範大學教授

80.《增廣賢文》:雷恩海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81.《聲律啟蒙》:馮勝利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