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按语:《国学备览》丛书由国学网组织海内外数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81位古籍专家整理审定,其中既有庞朴、汤一介、乐黛云、曹先擢、白化文、郑张尚芳、林文照等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又有陈来、李零、傅刚、杜晓勤、刘石、廖名春、沈伯俊、吴相洲、祝尚书、方铭、黄灵庚、胡晓明、姜锡东、沈文凡等一批堪称当今学术中坚力量的实力派学者,以及台湾大学的陈鼓应、台湾辅仁大学的丁原植、香港中文大学的冯胜利等海外学者,他们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史学、科学、语言等领域各自都有卓越建树,可谓一支超强阵容的审定团队,从而保证了整套丛书的高质量和权威性。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中华民族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正在以开放的态度走向现代化,普及国学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职责。梁启超早在1920年就曾说过:“将来必有一派学者焉,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研,使后之学者既节省精力,而亦不坠其先业,世界人治‘中华国学’者,亦得有藉焉。”

  《国学备览》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精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蒙学等,既有《大学》、《心经》等短篇名作,也有《史记》、《聊斋志异》等宏章巨制,所收均为足本善本,并经海内外81位名家整理审定。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它既是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也是每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把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和科学技术资源结合起来,在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就成为我们这几年的共同想法。于是就有了编纂和出版《国学备览》的动议。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诗经》部分

  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触国学原典。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佛学”“理学”等称谓。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学的出现,相对应的有了“中学”的概念;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危机,才有了“国学”的概念。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举办国学讲习会,并创办了《民报》。他在《民报》第七号所载的《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也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才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者。”20世纪以国学命名的刊物,首推北京国学粹编社于1908年1月出版的《国学粹编》半月刊;在20至40年代期间,有“国学”字样的刊物达30多种。1952年12月,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停刊,其后“国学”遭遇冷落,一度成为落后文化的近义词。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尚书》部分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汉学”潮的兴起。这期间有几件事情值得提及:一是1993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创刊《国学研究》,每年一期,由袁行霈先生任主编,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2000年又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二是2000年初,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学网”(www.guoxue.com)正式开通,标志着国学传播和研究进入了信息时代;三是目前在国内已有个别院校开设了“国学原典导读”课程,读经与读史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四是在国内一些民办学校里,把背诵经典与学习传统艺术等作为小学生的主要课程;五是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并招收本科学生,正式把国学纳入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在举国上下重新认识到国学重要性的今天,我们推出这套《国学备览》,显然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积极意义。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山海经》部分

也许读者会问,这套书为什么取名《国学备览》?专家是怎样从浩如烟海的传世典籍中选择书目的?对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又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为38种;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选书约160种,以后开列出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选书约25种;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于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12种;1942年,汪辟疆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括10种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朱自清于1940年出版了《经典常谈》,选择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10余种经典进行介绍,并就诸子、辞赋、诗、文等做了简要的源流叙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钱穆在讲演中提出了7种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此外,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还有相当多的学者为学生们开列各种国学必读书目,如黄侃就曾经开出包括二十五史和十三经在内的一个书单。与此不同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高等学校教育中,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基本不限于国学范围,而是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如1997年,清华大学编印了《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选择书籍80种,其中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各20种;1998年,北京大学为百年校庆而推荐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此书目由54位著名学者提供了意见,也是兼容古今中外的。另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公布了《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共100种,其中古典名著有30多种。由此来看,如何选择经典,让学生阅读哪些经典,是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工作。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孟子》部分

  《国学备览》的选目,是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做出的。丛书起名为《国学备览》,借鉴了顾颉刚先生的说法,意在让这部书成为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浏览的常备书,因此,在编纂体例方面我们有如下考虑: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诗经》部分

  首先,我们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把选目范围限定在古代经典,而未选入中国现代著作和外国经典。在古代经典中,并不局限于文、史、哲内容,还包括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著作。其次,尽量体现普及性。我们设想这套丛书不仅可供当代大学生阅读,而且可供所有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读者使用。其三,从编排方式上尽量体现传统特色,即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编目。四部的一大特色是突出经部,也就是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但是我们并没有全选十三经,而是从现代人阅读使用的角度考虑,只选了四书五经,外加《尔雅》《孝经》。限于篇幅,二十四史中只选了《史记》,为了照顾史部的其他类别,还选了《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子部以秦汉诸子为主,同时选了道教、佛教的基本经典和一些其他著作。集部兼顾诗、词、曲、赋、文等各种文体,选了几种主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另外,考虑这部书的普及性,我们还选了6种古代启蒙读物。共计选录81种书,横向包容经、史、子、集,纵向跨越从先秦到晚清2000多年时空,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技、艺术等领域,基本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浓缩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精华,既是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必读书,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我们将其汇编成一套丛书,让读者容易一次备齐,实现与国学经典的零距离接触。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国学备览》中《山海经》部分

  为了让一般读者对这些书有全面了解,我们还为每部书撰写了提要。同时,随文还选配了1600多幅插图,给读者以直观感受,以便读者轻松阅读。《国学备览》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受学术水平的限制,舛误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国学司南】中国人都应了解的81部经典:《国学备览》丛书

主 编:

尹小林 赵敏俐

审定者名单:

1.《大学》:庞 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中庸》:曹先擢 北京大学教授

3.《论语》:白化文 北京大学教授

4.《孟子》:周文德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5.《诗经》:许志刚 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

6.《尚书》:廖名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7.《仪礼》:王志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8.《周易》:张 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9.《春秋左传》:曲德来 辽宁大学教授

10.《尔雅》:郑张尚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1.《孝经》: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2.《山海经》:张 岩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原研究员

13.《穆天子传》: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14.《国语》:张希清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5.《战国策》:栾保群 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

16.《史记》:杨树增 广州大学教授

17.《水经注》:华林甫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8.《洛阳伽蓝记》:陶礼天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9.《贞观政要》:黄正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史通》:陈 飞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1.《文史通义》:沈文凡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22.《书目答问》:朱玉麒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23.《老子》:陈鼓应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4.《庄子》:丁原植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25.《公孙龙子》:陈 来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26.《韩非子》:郑杰文 山东大学教授

27.《淮南子》:赵宗乙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

28.《列子》:王 乙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29.《尹文子》:白 奚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30.《新书》:刘 刚 湖北文理学院教授

31.《墨子》:武振玉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32.《荀子》:邓球柏 长沙学院教授

33.《孙子兵法》:李 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34.《吕氏春秋》:李昌集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35.《法言》:刘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36.《鬼谷子》:武天富 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

37.《颜氏家训》:李伟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

38.《九章算术》:林文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39.《素问》:陈福滨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40.《近思录》:姜锡东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授

41.《阴符经》:孙家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2.《周易参同契》:左东岭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43.《黄庭内景经》: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44.《黄庭外景经》:傅 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45.《太上感应篇》:漆永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46.《金刚经》:杨增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47.《四十二章经》:朱庆之 香港教育大学教授

48.《心经》:吴言生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教授

49.《六祖坛经》:李 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50.《茶经》:李根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51.《乐府杂录》:吴相洲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52.《洛阳牡丹记》:祝尚书 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

53.《棋经十三篇》:严 华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54.《林泉高致》:崔自默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员

55.《搜神记》:宁稼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56.《世说新语》:刘尚慈 中华书局编审

57.《游仙窟》:沈伯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58.《西游记》:李安纲 运城学院教授

59.《水浒传》:侯 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60.《三国演义》:周文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61.《红楼梦》:冯其庸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62.《聊斋志异》: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63.《楚辞》: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64.《六朝文絜》:刘 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65.《唐诗三百首》: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66.《绝妙好词》:黄沛荣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67.《古文观止》:程 怡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68.《文心雕龙》:方 铭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69.《诗品》:曹 旭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70.《二十四诗品》:乐黛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71.《六一诗话》:范子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72.《人间词话》: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73.《西厢记》:黄仕忠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74.《窦娥冤》:张燕瑾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75.《牡丹亭》: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76.《三字经》:罗 宁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77.《百家姓》:党明德 济南大学教授

78.《千字文》:叶培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79.《千家诗》: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80.《增广贤文》:雷恩海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81.《声律启蒙》:冯胜利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