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韓國“N號房”事件激起眾怒。

26萬人付費觀看女性的性暴力視頻,其中大量視頻涉及未成年、以及性侵、虐待等等極端惡劣的行徑。視頻的背後,是製作和管理者採用了恐嚇、威脅、虐待的手段脅迫這些女性拍攝。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通常他們會在推特上篩選出目標未成年人,冒充警察發送“已經接到舉報,請在發送的鏈接中輸入個人信息並接受調查”的信息。而如“博士”這類,則會用高額兼職引誘未成年人,通過合同掌握個人信息。

而個人信息一旦交出,等待這些小女孩的就是無窮無盡的威脅與恐嚇。如果不照做,她們要面臨的則是“自慰視頻被髮送給家長”、“散佈給周圍的同學”的後果。於是,越來越多的小女孩落入這張精心編織的大網,一次又一次成為被圍觀的性虐待玩具。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網上各種聲音很多,身邊也是。簡單的總結一下,或者是義憤填膺:“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或者是受害者有罪論:“為什麼不侵害別人就侵害你呢”?也有很多是從各種專業的角度提出中肯的看法和建議。

我比較關注的是這些小女孩在受到威脅與恐嚇時,有沒有動過向父母師長求救的念頭,這些念頭又是怎樣被掐滅的呢?

我們脆弱的時候,大多數人有升起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煩惱和痛苦的念頭,對象通常是通常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對於未成年人來說,父母應該是最大可能性的求助對象。因為作為朋友的同齡人,往往是不具備提供保護的條件和能力的。

事實上,敢於向父母求助的未成年人並不太多,至少“N號房”的這些受害者大概率上沒有這樣做。這當中深層的原因值得探討,最容易理解的一層也許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生命的底色,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是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沒有能力發出“SOS”的聲音。

那麼,在親子關係裡,是什麼堵住了安全感的流通管道呢?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01

多少孩子一開口就會被堵住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青海15歲少年小陶自殺後留下3封遺書,裡面寫下了被校園霸凌的細節:拿飯盒,打開水、洗飯盒、倒洗腳水、洗頭,勒索,甚至時不時就毆打,打到他頭昏眼花。

他在選擇自殺前,曾經向父母求助過嗎?

是的,他求助過。

一直在學校寄宿的他曾突然回家,在父母的詢問之下他說出了被校園被霸凌的事情。但當時父母只是因為他擅自回家把他責罵了一頓後,就將他送回了學校。

之後小陶再次逃學到一家飯館想要打工,他不敢再回家,或許是怕被再次送回學校,也或許是怕父母的不相信不理會,究竟是什麼原因,已經無從得知。好心的飯館老闆收留他後打電話給其父母,告知逃學的原因並讓他們領走孩子。小陶母親還是勸說孩子不能逃學,並打算把他再次送回學校,而這一次,小陶選擇了自殺。

小陶的母親追悔莫及。如果一切重來,她會怎樣處理孩子的求助,我不知道也不願假設。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當孩子想說話的時候,如果被忽視,被輕蔑,被否定,就是被遠遠地推開,就是被拒絕。

其實長大後的我們也一樣。當我們的表達不被允許,不被理解,我們的反應和孩子也是一樣的,或是沉默,或是牴觸,或是自我否定。我們會自己關上希望得到被理解被關愛被保護的那扇門。

(1)沉默:消極的承受

深深的挫折感帶來受傷,帶來無止境的失望,從而產生怨恨。

這是一種被凍住的模式。掉到了冰窟裡,太冷了,沒有了掙扎的動力,慢慢變得僵硬。

這是雖然內心依然渴望得到愛,卻說服自己放棄的行為模式。

(2)牴觸:對抗的行為模式

用衝突來讓自己被看見,這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模式。

用解釋、狡辯、反駁、爭吵、轉移焦點等等方式為自己辯解,試圖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是值得得到愛的孩子。

(3)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夠好,是被遺棄的。

覺得自己不重要,沒有得到合理的尊重。

會習慣展開自我攻擊。會發展成習慣自己是被控制的、被吞沒的。

會發展出對生存的深度的恐懼,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02

父母為什麼不願意傾聽孩子


(1)沒時間、沒心情、沒耐心

電視《小歡喜》中,季揚揚的父親季勝利因為工作原因,帶著季楊楊的母親長期在外地工作。季揚揚高三時,父母突然回家陪伴,這讓他無所適從,拒絕、淡漠、疏離,是他剛面對父母時的狀態。

父親季勝利不理解季揚揚的心理,不贊同兒子玩賽車,懂得怎樣做領導卻不知怎樣做父親,亦不懂如何和孩子溝通。他們之間矛盾不斷,勢同水火。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這是前段時間被刷屏的一句話。經濟高速發展的巨輪碾過,我們絕大多數人難以倖免。

房貸、車貸、卡債、二胎......許多被動或主動的選擇,讓我們疲憊不堪。在面對孩子的傾訴時,自己的情緒都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我們,做不到認真的傾聽。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2)不懂得、不認同,習慣控制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你咋這麼多話呢,這還用得著你說嗎?”

“趕緊閉嘴,我不現在聽你說話!”

"你說完了沒有,說完了趕緊睡覺!"

父母常常覺得孩子講不出什麼有道理的話 ,即便偶爾覺得孩子的話蠻有道理,也常常一笑了之,發出這樣的戲謔:“哎呦,這孩子突然這麼一本正經的,嚇我一跳呢”!

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不允許孩子講話,覺得這是給了孩子狡辯和頂撞的機會。

我的父親是軍人,我小時候他總是會對我和弟弟作一番長篇大論的教導,結束時也總是這樣對我和弟弟訓話:“理解也執行,不理解也執行。就-這-樣!”

許多孩子在和父母的意見有分歧時,很多的父母都會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傾聽是不理智的,是軟弱的沒有權威的。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03

傾聽是建設親子關係的一把鑰匙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單純靠血緣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用物質上的養育就可以建立起來的。

我們要學習給孩子尊重和自由,學習去感受孩子的語言的背後的情緒。很多的傾訴,並不是想要索取什麼東西,也不是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只是想要給情緒一個出口,想要得到理解和認同。

如果我們能夠做一個會傾聽的父母,孩子就不會嚴重缺乏安全感,他(她)就會有力量去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也才會有力量支持他(她)去走過生命的困境。

韓國“N號房”事件裡的那些未成年受害人,她們向父母求救了嗎?


04

結束語

  • “如果我愛誰,那就一定要關注他,而想要做到關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學會傾聽。”
  •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正聽著對方講話,但是腦子裡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
  • "傾聽是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慾望和想法,儘量去體會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和每個表情動作,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