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秦國立下那麼大的功勞,把他抓起來不行嗎?難道秦國換了新君,商鞅除了死就無路可走了嗎?
確實如此,因為商鞅被人舉報獲罪,罪名就是“謀反”,這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過,按商法必須要身死滅族。從這一點來說,商鞅是“作繭自縛”。
秦惠文王年少時曾犯下大罪,因為年幼,免於體刑的懲罰,只是被貶為庶人,趕出秦都。他的老師公子嬴虔就沒那麼好命了,被判了劓刑,鼻子被割以後可怎麼見人啊?於是贏虔請求:“不割鼻子,卸條胳膊怎麼樣?”結果被否決,堅持依法執行。因此坐實謀反罪的商鞅,必須死。
是因為秦惠文王挾私報復嗎?也不盡然。畢竟自己少年時確實犯了大罪,且少時磨難對自己也並非一無是處,如今也穩坐秦王之位,不致於苦大仇深。
秦國變法前有一個老貴族特權階層,他們是秦國的既得利益者,什麼都不用幹,就可以世襲祖先賺下的爵位。
然而這種好日子隨著商法推行一去不返。即使老貴族沒有為國立功,爵位恩賞也要被廢除。這也罷了,那些本來被踩在腳下的泥腿子們,因為積功和自己平起平坐,這種心理落差誰受得了啊?於是這夥人對商鞅極度仇視,一直處心積慮的想除掉他。
秦孝公在位時,全身心支持商鞅之法,還能壓的住局面。秦惠文王剛剛繼位,羽翼未豐,權力尚未牢牢掌握,一定要讓這些構成秦國政權核心的貴族們,衷心擁戴自己,於是也加入了“倒商”陣營。
商鞅功勞太大有目共睹,變法成功後,秦孝公甚至要與之平起平坐,後賜商於之地以“商君”待之。秦孝公病亡後,商鞅無論是威望或是權勢都處於頂峰,這對新王始終是一種威脅。
既然有人要對付商鞅,秦惠文王也樂得順水推舟。除掉商鞅後,惠文王又定此案為冤案,順帶又把另一大威脅——舊貴族力量剷除,權術手段極其高明。
商鞅並非如影視劇中那般慷慨赴死的。在他得到捉拿的消息後,先準備逃往魏國,誰知魏國權臣公子卯被他得罪太狠,拒絕收容。無奈之下,回到自己的封地,組織家兵抵抗,甚至主動攻打當地的縣城,在與秦軍交戰中身亡,屍體被判處當時最慘烈的“車裂”之刑。
商鞅一生轟轟烈烈變法改革,結局悲慘。既是改革,還是從根本上改,必然觸動大批權貴利益,遭受最瘋狂的報復。這個結局,以商鞅的智慧想必也有所預見。
後世對於商鞅之舉也是褒貶參半,曾有位偉人觀商鞅歷史劇時有感,愴然而淚下。
閱讀更多 鐵馬冰河銀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