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单说:你或许需要重新认识一下你自己

Jane单说,尽可能简单的说!

本文这个立意,源于大脑瞬间的反应,想要对此说点什么。文章不会很长,我也会尽可能的精简篇幅,用简练的文字讲清楚核心,预计你读完这篇文章,不假思索的需要6~7分钟,吧!


Jane单说:你或许需要重新认识一下你自己

一. 于人群中得见也不得见

人类之渺小于大自然而言,无需多言。我们听过,看过太多的理论,报道来证实这个议题。那么于人类本身而言呢?人类本身生物性和所处环境的社会性正在让人类在日常的表现中凸显值得思考的方方面面。研究人类行为或是社会学家,亦或是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会在实验室,或通过不同的研究来发现很多关于人类本身的诸多奥秘。经过统计,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理论,有的经过证实发出来。有的纯粹是个人观点,贴合一些现象而已。而我们对此的认知也是带有个人偏见的。尤其是涉及相关利益,安全问题,情感依附时。那么“对还是不对”这一说也就有了不同的见解。

人类作为个体看待时,于人群中更可清晰得见个性的存在。而回归群体时,又可得见共性的存在。这是人类本身的特性。个性和共性是人类本身追求的不具有明确轮廓的,甚至可用心理,情感等概念予以归纳的这么一回事儿。至今我本人还没有学习了解到关于个性和共性的具体解释。当然,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对其知之甚少。(如果谁对此有明确的答案,欢迎在下方留言,我学习一下)

个性,是一个人本身自带的反射性现象。它表现在认知,情感和心理方面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群体环境中。并不是说一个人一个人的时候,个性会更为突出。错了,个性的彰显在个人独处时,其实多数时候是灰暗的。不仅是缺乏比较而言,更是因为个性本身的存在属性是需要借助在群体中才会凸显。它的科学依据是个性本身依附是人类本身的认知特性,情感特性以及心理特性。而对于这三点,毋庸置疑,是需要放在群体中进行谈论的。如果只是就独立的个体而言,其研究价值或是看待的意义会更显灰暗,失去了对其本真的探索意义。譬如我们常对一个人进行定位或是表达对这个人的看法时,往往我们是进行比较而言,更多的是在记忆中,把对方跟别人比较。即使不是跟别人比较,也是在认知惯性中跟自己的偏见相提并论。至于结果,那就是你个人评估得出的对方于你而言的价值。比如,情感关系,别人眼中的这个人的形象,或是利益关系等;

那么一个人是这样,群体中的每个人是什么样呢?这个答案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不同的模样。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100个人的千姿百态这句话的由来。所以,当个人于群体而言时,你既能看见相同点,也能看见不同点。至于看见的点具体是什么样子,或者说你想怎么定义它,那就是你个人的个性发挥作用了。当然无外乎:情感,认知习惯,心理等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独立作用或是综合作用。

人,天生具有表现欲。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存在。他需要寻找社群,更需要被社群认可。而对于社群来说,被认可的前提是你需要对社群有价值,有贡献。怎么知道你的价值和贡献呢?你需要展示你的至少一方面对于社群来说有用的技能。否则,就会被驱逐,甚至是杀害。流浪在那个时候,面临着死亡。人类的祖先已经给我们奠定了一些方面的生存法则。如果我们敢于僭越,那么结果不会相差很远。这是人类目前而言,还不能跳脱的限制。我们常说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从新千禧年开始以来,人类已经逐渐觉醒,并逐步的开始回归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加速带来的认知改变,更是因为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带来的不得不做出改变的选择。否则,人类面临的绝境绝不是当前我们所能想到,看到的。

大环境给了人类的限制,让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觉醒。在个体之中,还是在群体之中,都必须要考虑人类本身所处的环境。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环境带给人的影响,也是时刻存在且很难左右的。这是基因之中所存在的人类本身的“干预源头”的思考;而对于小环境而言,尤其是所处的群体环境(这肯定不是一个两个,它需要依据个人的不同方面的选择而定)。有时候,就是两个人面对面,这样的小环境。所以,我们所处的办公环境也好,吃饭的环境,坐车的环境,走路的环境,逛街的环境等等,这都可被称为小环境。比起大环境,小环境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可谓事无巨细。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感觉,心理等方面。所以个人于群体之中存在着的个性与共性,也就见微知著了。

那么,这一节所讲述的就是人类作为个体的存在本身的特性,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无论是天生的基因自带,还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它的存在的意义于个人而言,是不得见的。能够得见的是于群体之中。而在群体之中时,人类本身的特性又会转化成多样性,在个性和共性之中游走,凸显人类本身的复杂性。见诸理论:人类本身多数时候很难认识自己,往往都是通过在社群中模糊的犯了“惯性路径偏见”错误(这一点很多人是不自知的,更是不会承认的)。事实上,人类本身的进化,在希望更好的目的作为前提指引下,只有更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时,并付诸实践,才会更有意义,更具可能性。否则短暂的“虚妄繁荣”可能会蒙骗你的双眼,直到最后,被自己欺骗,不得不接受自己带来的惩罚。


二. 可能是“残疾人”

我想先问一下:有谁愿意真正的承认并接受自己是个蠢货?好吧,那我换个问题:你像蠢货一样的做过一些蠢事嘛?

不要跟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话。众所周知的理论,虽然大家都听过,虽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的懂,但是我想说的是,错把愚蠢的行为当智慧的现象也是数不胜数的。譬如,过分的经验主义或是自以为是的“过来人主义”。我强调一下,我并非否定经验的合理性,只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经验注意在很多时候的错误性就在于使用的人过分的把发生在历史中的方法技巧当作万能钥匙,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排列一下:真正的愚蠢是不知道自己愚蠢。

马克.吐温有一句话:“人类很多时候的愚蠢不是由无知引起的,而是坚持看似正确的谬论。”

本节之所以用“残疾人”这个名字(不存在诋毁残疾人这回事儿,不要望文生义),是因为,社会现象中很多看上去完整的人,其实却并不完整。而遗憾的是这些看上去完整却并不完整的人无法及时做到像真正的残疾人那样,身残志坚。却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

中国有句古话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吗?那么你怎么看待这句话?我先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我个人给这句话只能打50分。因为它犯了逻辑错误。眼见得一定为实吗?耳听的一定为虚吗?忽略符合情境需求的前提条件的命题是典型的伪命题。在某种情境下,说这句话存在合理性,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境下,这句话不成立。所以我只能给50分。那是什么样的情境呢?我们举个例子:张三跟李四是真正的好朋友。李四有很不好的坏习惯,为了帮助李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张三一改常态,模仿李四的坏习惯做一些事,导致李四看到张三这个样子,就开始怀疑张三,甚至否定张三“你怎么是这样的人?”,随后离张三而去,都不听其解释。众人也纷纷对张三评头论足。张三无奈,只能沉默。哀叹一声,人啊......!如果你说张三在玩弄哲学也行或者说张三这个方式不对也可以。但是李四看到的张三这样的行为就鄙视他,难道张三就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事情发生了,李四依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像没事人一样,去责备张三。这就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常见的现象:

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甚至是有意逃避承认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掩耳盗铃,去指责像自己的一样的一些行为现象,以此来遮掩自己的问题。

善意的谎言,不知道读者朋友你有没有经历过。它就是一种“残疾人”现象。别人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如果制造者真正的出发点是好的话。但是听到这个话的人,却因为自己的问题,把善意当欺骗,把提醒当责备,把别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等,那就是典型的“残疾人”。不是眼睛耳朵有问题,而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就像火锅底料一样,火锅底料的好坏决定这顿火锅的质量;而非菜怎么样,或是吃饭的人的心情怎么样)的问题。要么不愿意听,要么听进去的是另外的声音;

前几年,偶尔会有人跟我说“你是不是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是,我坦白的说,曾经的我,确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固执,而且总喜欢给自己找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对于别人的建议,总认为是别人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原因。反过来去指责别人.......。后来发现,再怎么证明自己的是对的,哪怕真的是对的,也是没用的。这跟情商高低无关,而要说的是对一些事儿的认知和思想惯性的路径打造的问题。这里面就包含了典型的逻辑现象。也就底层逻辑的基本框架。

人类很多时候的自我不仅是无意识的惯性使然,更是一种有意识的刻意行为。无论是因为利益也好,情感偏见也罢,当人类本身自我的现象出现时,多数时候的表现是愚蠢的,是典型的“残疾现象”。明明看见了说看不见,明明听到了却有意忽视,尽管如此,在大脑里,内心里都会形成一种刻意的机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选择打破秩序的方式。这就是在一些情境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很多现象。譬如人际关系,社群氛围,利益关系,情感关系等;

见诸理论:人类一些时候的个性偏见,无论是诉诸利益,情感,还是心理等惯性偏好或是被迫选择,事实上,不影响错误的结果和其会带来的影响。只不过人类本身很容易对后果的可能性产生可笑的现象。譬如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等激进的现象;又或者被个性,情绪等操纵而做决策的人,会很容易把问题激化。人惯常喜欢自己捉弄自己却自己不知道,或是不愿意承认。


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等都不是难事儿,难事儿在于对待问题时的心智模式,大脑路径等是否会坦然面对和接受。而不是带着情绪,像是被人打了一巴掌然后坐在那里听打他的人说道理,再被问明白不明白等那回事儿。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无知带来的结果并不可怕,因为无知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锻炼改变。相反,坚持看似正确的谬误,固步自封,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或是认为自己没问题,总喜欢给自己找理由,把问题推给别人的人,不能冷静的思考问题,容易情绪化的人,在进化的路上,会容易走极端,并且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看完后你会感觉像是鸡汤吗?如果你会觉得是鸡汤,那么很遗憾,你并没有看懂,亦或者你理解的和我要说是的是反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