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林海音小名英子,1918年生於日本大阪,1921年隨父母返回臺灣,當時正值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隨後,林海音一家在1923年遷至北京。

她筆下的《城南舊事》,寫的就是孩童時期在北京胡同生活的故事。

人們常說,一個時代的作家寫出一個時代的作品,由此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生活。

在亂世中人們所關注的是政治、經濟、文化,而細膩的感情卻猶如海浪過後帶走的泥沙,理所應當地被忽略掉了。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魯迅說“有時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時的憤懣,和馮玉祥說著“要想著收咱失地,別忘了還我山河”時的嫉惡如仇,令世人猶如當頭棒喝瞬間清醒。但忘卻了在這激盪雲煙的背後,也有沈從文寫下“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時的細膩情愫。

細膩的感情往往才更令人生出親近之心,正如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也是用這樣細膩的情感,引發人們的共鳴。

她從人們所不熟知的一面去描寫兒時生活的地方,從一個孩子稚嫩的眼中,也從女性細膩的思想感情中,側面地去描寫當時的社會。

《城南舊事》中沒有激盪雲煙引起的人心惶惶,有的只是英子那一方小天地:衚衕裡的叫賣聲,爸爸精心侍弄的花草,還有小院中孩子們的玩鬧。

是那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是童年可追憶的歲月,是溫婉可人的鄰家姑娘。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這部作品是以林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童年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孩童沒有那麼多煩惱憂愁,她的生活是循規蹈矩的,是上學路上的景色,是接觸到的城南那一方土地,是那幾條衚衕巷口,那些熟悉的人。

她不知道亂世中人們的苦惱,不懂人們為何奔波,為何顛沛流離。她彷彿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學習、玩鬧,不諳世事,“怡然自樂”。

這並不能說明《城南舊事》寫的就不是當時的真實生活,相反,這才是百姓們實實在在的生活。“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寫下這平淡的生活,反映的是時局的動盪不安。

童年可以不是書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滿腔熱血,可以不是百姓對顛沛流離生活的憤懣,可以不是居無定所的無依無靠。僅僅只是對童年生活的書寫與回憶,對那時的依戀、念想,在平淡的口吻下去講述孩童時期無憂慮、不懂事的天真和單純。

《城南舊事》這本書中有五個故事,每個故事中的人物都躍然紙上,有被逼著唱歌的妞兒;有惠安管的瘋子秀貞;有蹲在草叢中的小偷;有嫁給鄉下農夫失去一雙兒女的宋媽;有不愛說話的德先叔和喜歡斜嘴笑的蘭姨娘。

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這些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與當時的社會亂象接軌,被社會所影響著。也可以說,這些人最終的結局也都如這亂世一般被抹去了。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在稚嫩的英子眼中,北京城裡的熱鬧都很稀奇,小夥伴一起玩耍很開心,街坊鄰里也是和睦的。

因為孩童的天真,她眼中總是透露出善良的光,不知是非善惡,卻認定幫助她喜歡她的都是好人。

這部作品寫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當時的教育科學落後,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人民愚昧腐朽,那個年代的封建倫理道德,逼瘋過多少像秀貞一樣的女人,又有多少個鄉下的無知農婦宋媽。

書中並未指控當時的社會制度,也沒有映射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卻藉著一個孩子的童年生活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讓天真純潔的童心和醜陋的社會暴露在眾人眼中,反差強烈,引人深思。

駝隊去了又來,鈴鐺聲悠長悅耳,但英子已經長大,童年一去不返,寫的下的是回憶,留不住的是曾經。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印象最深的最後一個故事中,“爸爸的花兒謝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爸爸的去世在小小的英子眼中是悲傷的,痛苦的,無措的。可她明白啊,這裡就屬她最大了!

孩童的成長往往是在一念之間,心中的責任也在此發芽長大。父親的去世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英子童年的結束,讓英子明白,從今往後她要扛起一個家,因為“這裡就屬她最大了!”。

住在北京城南的那段日子,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美好的景色浮現在腦海中,耳邊彷彿響起了悠揚悅耳的駝鈴聲,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地離開,漸行漸遠。

英子回不去了,那時的日子也回不去了。

《城南舊事》的五個故事中,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是悲劇,每一個故事的結尾,主人公都會離英子而去。

秀貞和妞兒在下著大雨的夜裡趕火車走了;蹲在草叢中的小偷被抓走了;蘭姨娘和德先叔一起離開了;宋媽也回鄉下去了;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長大了。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城南舊事》:讓心靈的童年永存

亂世的悲歡離合,在孩子的眼中好像並沒有不捨,隨著孩子的成長,亂世中的記憶也漸漸被抹去,被替代,留下的只剩美好往昔。彷彿又回到了那可追憶的歲月,看到了溫婉可人的鄰家姑娘。

《城南舊事》以兒童視角敘述,淡化當時社會的動盪時局和亂世下的人心惶惶,有的只是乾淨純粹的童年往事,追憶著靈魂深處的那個地方。

這部作品以英子生活的城南的一方天地為敘述背景,忽略了當時的社會時局,它沒有以一個人去映射一類人,也沒有以一種感情去映射一類感情,它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人。僅僅用簡單的話語,書寫心中那個充滿溫情的地方。

1988年,當作者林海音再一次回到北京城南時,望著這裡的高樓大廈,望著這裡的車水馬龍。

這裡已經沒有了當初城南舊事的味道,沒有了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沒有了城牆的北京更寬闊,更包容,卻唯獨少了近鄉情更怯的親近。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

林海音又回到了城南那一方天地,彷彿看見了冬陽下走過來的駱駝隊,聽見了悠揚悅耳的駝鈴聲,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牽夢縈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